经伤椎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疗效
2019-03-14景邵春张宝琦陈悦慧
景邵春,张宝琦,陈悦慧
(秦皇岛市第二医院,河北 秦皇岛 066600)
目前临床上较常见的骨折类型为胸腰段脊柱骨折,其主要发生机制为高处坠落或重物砸伤等,若不能及时采取治疗手段,则对患者生活质量极易产生直接影响,严重者可能出现截瘫。临床对该骨折患者采用经伤椎椎弓根内固定治疗,改善预后效果,从而促进其早期康复。为分析经伤椎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疗效,我院研究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4月~2018年7月我院收治的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74例作为研究对象,以入院顺序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37例。其中,研究组男20例,女17例,年龄25~62岁,平均年龄(42.05f7.36)岁;对照组男22例,女15例,年龄23~60岁,平均年龄为(41.83f7.12)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两组经CT或X线检查确诊,均与胸腰段脊柱骨折相符,符合诊断标准;均知情;研究经伦理委员会批准。
排除标准:病理性骨折;重要脏器功能障碍;严重精神疾病;依从性差。
1.3 方法
两组均取俯卧位,行全身麻醉且后正中入路。对照组采用跨伤椎固定,密切观察患者各生命体征,在伤椎两侧位置分别置入4根椎弓根钉,将其纵向连杆颈弯后利用螺帽拧紧固定,纵向撑开恢复伤椎高度,最后矫正后凸畸形即可。
研究组实施经伤椎椎弓根内固定,伤椎两侧分别置入6根椎弓根钉,与之前螺钉短5~10 mm合理选择扩定长度,避免伤椎内部骨块受到压迫,安装纵向连杆并将螺帽拧紧,以螺帽为基点撑开纵向连杆,促进伤椎高度恢复,若患者属于脊髓损伤,则后期需性椎板开窗术。
两组术后均对症给予抗感染治疗,48~72 h后拔除伤口引流管。
1.4 观察指标
两组VAS评分、Cobb角、前缘高度与有效率对比
VAS评分:参照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越低越好。
Cobb角与前缘高度:以患者胸腰段正位与侧位X线片为基点,测量并详细记录患者Cobb角与前缘高度,各指标越优越好。
有效率:显效:各症状基本消失,椎体功能均恢复正常;有效:各症状好转,椎体功能有所改善;无效:病情无变化有加重,有效率越高越好[1]。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n),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VAS评分、Cobb角与前缘高度
与对照组比,研究组VAS评分与Cobb角低,前缘高度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VAS评分、Cobb角与前缘高度对比(±s)
表1 两组VAS评分、Cobb角与前缘高度对比(±s)
组别 VAS评分(分) 前缘高度(mm) Cobb角(°)研究组(n=37) 1.32f0.43 19.74f4.32 4.62f1.53对照组(n=37) 2.59f0.24 17.03f6.01 8.17f2.51 t 15.6873 2.2271 7.3459 P 0.0000 0.0291 0.0000
2.2 有效率
研究组(n=37)显效25例,有效10例,无效2例,有效率为94.59%;对照组(n=37)显效20例,有效9例,无效8例,有效率为82.85%。与对照组比,研究组有效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1625,P=0.0413<0.05)。
3 讨 论
骨科常见疾病为胸腰段脊柱骨折,其发生率高,主要诱导因素为高空坠落或跌倒损伤,若治疗不当,则对患者生活质量极易产生影响。随着现代医疗事业进步发展,临床对该疾病患者往往采用经伤椎椎弓根内固定治疗,其以较短固定节段为基点达到复位或间接减压效果,加强伤椎阶段稳定性,明显削弱悬挂效应,合理分布应力范围,从而增强前柱支撑。
在本次研究中,与对照组比,研究组VAS评分与Cobb角低,前缘高度与有效率高(P<0.05)。由此可见:对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采用经伤椎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能缓解其疼痛感,提高疗效,安全性高,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