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张三”功夫发展现状研究

2019-03-14张若熙云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国际太极学院云南昆明650504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9年4期
关键词:本门张三传统武术

□ 张若熙(云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国际太极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4)

1、“张三”功夫历史背景

“张三”功夫是古老的汉族武术门派,创立至今已有将近400年的历史。“张三”功夫起源于明末清初,创立者是明末的三名武将。明朝灭亡后,这三位武将便带领自己的部下隐居深山,一面躬耕农事自给自足,一面继续专研武学。后来三人将各自所学融会贯通,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武术体系。

“张三”功夫在民间又被称为“张三门”或“醉鬼张三门”,创始人 “张三”的真名叫做张长祯,字寿亭,1868年生于河北束鹿县,十岁左右随全家迁至北京南郊马家堡居住。张长祯在十岁左右时得到了两位武师的武术传授,学到的功夫正是起源于明末的“普通把式”,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两个特点:第一是秘密传授;第二是门外及社会习武阶层虽久闻其名但鲜为人知其技艺属何种门派。

2、“张三”功夫的特点

2.1、文化上保持传统

“张三”功夫体系在文化形式和内容结构上,系统保留了明清时代中国古代武术成熟定型时的系统特征:“内功外拳”的文化结构和价值取向,“功体拳用、拳功结合”。功法、套路、散手、拳术、器械相互联系又自成体系,形式古朴,结构严谨,动作简捷。在传承上保持传统文化模式,德才注重、身传口授,重人文伦理,讲究礼节规范等。

2.2、体系上兼收并蓄,博采众长

“张三”功夫体系中有“本门功夫”和“外来功夫”。本门功夫为张长祯从本门老师继承所得,也被称为“普通把式”,外来功夫是张长祯从其它门派参学所得,据调查包括少林派的腿法和肘法,藏传密宗的内功“翻掌铁裆图”,道教的轻功,以及其它器械流派的刀法、鞭法、枪法等。

2.3、锻炼理论和方法完整且具有特色

“张三”功夫有较系统的训练理念和做法,“天人合一”理论蕴含于功法实践中,“三皇吞气功”讲究“百日筑基,三年一小成,五年一大成”。练功与节气结合,”冬炼三九,夏炼三伏 "。导引吐纳、内外兼炼,炼气、炼筋、炼膜,锻炼全面,细致入微,功效独特。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武术“功夫”文化特色。贯彻“内功外拳”的系统训练思想,讲究“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练功不练拳,尤如无底船”。并且功拳分练,功体拳用,对全身的锻炼即注重整体又细致入

微。

2.4、具有鲜明的古代武术技击主导性

“张三”功夫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以功夫和技击价值取向为主导,完整保存了传统武术技击功夫训练的内容和方法。从功力培养、技法训练等多方面把技击目标贯穿始终,例如,经苏学良老师研究,本门散手训练中的“四手”技法,即是本门人称“内八卦”的具体体现,抢边打角、盘拳过步,斜走八卦九宫中间之太极“S”线,步法巧妙,循环往复。是本门技击法的集中代表。内涵深刻的临战变化。

另外,本门功夫体系强调并保留了许多拳法的单势组合操手练习,注重散手技击意识的培养,拳械套路也都是以单势训练为核心,逐渐串联组合起来。体现了技击实用导向的传统武术文化思想。器械“六合大枪”,是明代的著名枪术流派,也都是以技击实用为基础的枪术技法与组合。

3、“张三”功夫的价值

3.1、历史文化价值

作为明清时期中国武术门派现象的“活化石”,“张三”功夫凝结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是不可多得的古代武术文化遗产。对中国武术的技术考古、历史文化研究和交流都具有难以估计的价值。例如,本门套路“大拳”又称“六家式”,是指它凝结了明代六家著名拳术精华而成。本门器械“六合大枪”,是明代的著名枪术流派。“内八卦”特色的四手散手训练。

3.2、科技研究价值

本门武术功夫体系各部分都是不可多得的武术精华,内涵丰富而实际的人体科学技术。对中医学、气功养生学、现代运动医学、竞技训练都有很好的研究参考和应用价值。例如,其核心功法“三皇吞气功”是一种独特的吐纳导引术,是将系统的形体导引与特色的呼吸方法(吞气法)相结合,将外在肢体柔韧练习与内在筋膜和脏腑气血的锻炼相结合,具有独特的养生强身功效,与历史同期传出的八段锦、易筋经等功法的风格机制相似而更具武功特色,是研究明清时武功训练的宝贵遗产。

3.3、实践开发价值

作为传统武术功夫的精华,本门武术在现代社会也有很多的实践开发价值。如,功法可用于指导人们的健身训练、养生防病。技击功能即可指导军警训练,又可指导研发普通人群的防身护卫术。从其科学性研究中,还可衍申出更多的潜在应用方向。

4、“张三”功夫的发展现状

4.1、“张三”功夫的传承情况

(1)“张三”功夫的传承人。

“张三”功夫传承至今,已经传到了第五代。第一代为“张三”功夫的创始人张长祯,受门派传承特点和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张长祯先生并不愿轻意对外收授门徒。只传教其本家子孙:其子张绍鹏、次子张绍龄、三子张绍昌,长孙张家良。在他五十岁以后在北京闲居时,才开始选择指导一些前来求艺的武术爱好者,其中品学兼优,学有所成者主要有:于同鹤(云南)、许延增、王卓然、陈伯远、耿六、余柏龄。另有,还有著名京剧艺术家程砚秋和评书表演家连阔如都曾是张先生的记名弟子,得其指点武术知识与技艺。到第四代继承者有张长祯曾孙张晓航,张家良的嫡传弟子陈永贵、季华屏,“张三”功夫传至第四代,只有张晓航一人仍在收徒授学;第五代继承者皆为张晓航的弟子。

2006年,朝阳区首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通过了专家评审,“张三”功夫被评为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北京市首个武术类“非遗”传承项目。“张三”功夫第四代掌门人张晓航被北京市文化局批准成为“张三”功夫的“代表性传承人”。传承人证书见下图(图1),具体师承见下表(表1)。

图1 为张晓航传承人证书

表1 “张三”功夫近代传承人

(2)“张三”功夫的传承方式。

“张三”功夫在传承上保持传统文化模式,注重德才、身传口授,重人文伦理,讲究道义礼法等。“受原来手工业技艺发展的历史局限,本门功夫历来传授十分保守,都是师徒两两身传辅以口授,不许同门间在一起互相探讨,没有拳谱等文字资料交流。这一方面是为技艺传承中的保密起见。另外,这也与本门功夫效果独特,训练要求严格的程序进阶,因人而异,循序渐进有关。

据调研得知,第四代继承人张晓航对于传承的内容丝毫没有任何改动,依然按照父辈们原汁原味的传承。他并没有对“张三功夫”的技术体系进行任何的创新,而只是对一些功法进行了简化,以此来满足大众的需求。“张三”功夫“代表性继承人”张晓航在北京开办“长祯国术馆”,收徒授业,收徒方式大致分为两种:

一种是师徒方式,也就是经过拜师程序而成为师徒关系,即通过拜师仪式建立师徒关系。通常在举行拜师仪式之前,授业师傅会先对亲传弟子进行一到两年的考察,考察合格之后才会举行拜师仪式。这种传统的传承方式很有中国特色。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张三”功夫的练习者得到一种身份的认证。同时,通过这样的方式,也是对我国传统尊师重道文化的一种承续。

另外一种传承方式是非师徒方式,为现今最常见的一种方式,即相互之间只是学员与教练的关系。这类传承大多通过学习班的方式来进行传播、推广“张三”功夫。对于普通大众而言,能够学至精深的毕竟是少数人,所以,不论是面对社会还是学校,或者是国内和国外,只有少数的爱好者习练到一定的程度后才有机会被收入师门,成为“张三”功夫的主要传承人与传播者。

4.2、“张三”功夫的传播与推广

张晓航很早就开始着手推广和传播“张三”功夫。其主要以武馆的形式进行开展,在创办了北京“长祯国术馆”后,又先后成立了回龙观分馆,大连分馆及巴西分馆。从一个场馆到多个场馆,从北京到国内再到国际。他仍旧把传统的师徒形式作为本门重要的传承途径,把长祯国术馆内部教学做为发扬“张三功夫”的重要途径。一面收徒授业,传承“张三”功夫,一面利用“长祯国术馆”的平台,团结本门传人和研究人员,认真开展“张三”功夫的发掘整理和传承弘扬工作,不仅完成了《张三功夫集成》一书的编撰,还以“张三”功夫入门功法为基础,开办了少儿武术班、导引养生班、女子防身术班、张三门功夫班,取得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并与经典教育机构合作开展幼儿武术教育,与军区合作将“张三功夫”带入实战。与此之外还建立了长帧国术馆公共微信号,也曾多次参与国内中央电视台,北京卫视的防身,养生节目,并被新京报等一批主流媒体报道。美国、欧洲等多个新闻通讯社也都进行过专题采访报道,并有来自世界各地的留学生将“张三功夫”带向国际。

5、“张三”功夫传承存在的问题

5.1、缺乏翔实的史料研究

虽然“张三”功夫有着将近400年的历史,武术体系保存完整,但是在历史发展脉络上缺乏翔实的史料研究。由于“张三”功夫传授隐秘的特点以及“艺不出师,不得自报门户”的门规限制,使世人对“张三”功夫的认识极少,在创始人张长祯之前的形成、传播和发展大多由民间传说整理而来,缺乏说服力。对于目前“张三”功夫的传播和发展有不利的影响。

5.2、政策宣传力度不够

尽管“张三”功夫在2007年“申遗”成功成为北京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得这一古老的民间传统武术被重视和保护起来。但是政府的政策引导和宣传方面仍然有所欠缺,没有为“张三”功夫建立官方的宣传渠道。还存在很多人并不了解“张三”功夫,甚至从未听说过,更不知其已列入北京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张三”功夫的宣传工作主要由“代表性继承人”张晓航一人在进行,宣传力度明显不够,影响力和传播范围较小。

5.3、传承人人数较少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种动态保护,关键在于传承。传承人是保护的重点,张晓航是“张三”功夫的“代表性继承人”,也是唯一的进行教学授徒的第四代继承人。因此正宗的“张三”功夫目前只有一人在传授。并且现在社会文化开放,多种西方健身术涌入中国,大量青少年儿童及家长被其吸引,导致对中国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承有着极大影响。其次“张三”功夫现阶段传承的对象主要以儿童为主,人群范围太过狭小。虽然经过多年的努力张晓航的弟子中第五代继承人已经开始成长起来并在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开馆授徒,传承“张三”功夫。但是人数还是十分有限。

5.4、缺乏长远的发展规划

“张三功夫”自以武馆形式传承以来,国家武术研究院和中国武术协会都给予了鼓励和支持,促进了“张三功夫”的发展。由于“张三功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他不仅要以盈利为目的,更要以传承文化为己任。因此,要充分明确“张三功夫”对于传承文化的重要作用,在现阶段缺少长远的发展规划是传承“张三功夫”面临的一大问题。

5.5、教学与经营管理方面缺乏专业指导

当前,“张三功夫”在教学方法和训练手段等诸多方面明显不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初学者感到学习“张三功夫”难度大,趣味性和时尚性不够,教学手段落后,理论上存在玄虚的成分。因此需要老师在传扬“张三功夫”的过程中因材施教,科学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开展教学。并且,在武馆的经营和管理方面缺乏专业的管理人才和保障措施,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张三功夫”的社会化推广。

5.6、要防范刻意迎合市场的情况出现

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人们的价值观已经变得更加现实和功利。近年来打着“XX气功”、“XX养生”的旗号,编造一个夸大虚假的历史背景招摇撞骗、肆意敛财的现象数不胜数。由于普通群众对于中国传统武术缺乏科学的认识和分辨能力,受各种影视文化的影响盲目崇拜,导致个别人认为有机可趁,为了提高知名度,篡改历史事实,夸大功效,大大的破坏了中国传统武术的形象,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目前“张三”功夫的传承中还没有出现类似的情况,但是仍然要加以防范,以免被个别人利用。

6、结论与建议

6.1、结论

(1)“张三”功夫是我国宝贵的传统武术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近400年的历史,是研究明清时期中国传统武术的“活化石”;

(2)“张三”功夫传承到现在已经是第五代,但是仍然在锻炼体系、传承方式上保留了浓厚的传统文化特色;

(3)“张三”功夫在传承上还存在着:缺乏史料研究、政策宣传力度不够、传承人数较少等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对“张三”功夫的重视和研究起步比较晚;受到“张三”功夫传承隐秘性等自身特点的影响。

6.2、建议

(1)加强理论研究。

在国家倡导大力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政策环境下,政府相关部门应该提高重视,组织专业人员进行历史和理论研究,全面、系统地梳理“张三”功夫的理论体系,挖掘“张三”功夫的实用价值,认真分析、甄别历史资料,还原其发展的历史脉络,正本清源,为“张三”功夫的良性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加大宣传力度。

政府部门进一步发挥主导作用,创新宣传方式,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广泛传播“张三”功夫;“代表性继承人”要发挥好自身的传承作用,拓宽宣传渠道,创立民间研究团体,与政府宣传形成合力;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建立微博,大力推进“张三”功夫的传播。

(3)推动“张三功夫”进入全国各类学校。

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进学校是最佳的路径,可以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可持续发展。建议张晓航等代表性传承人与学校进行合作,利用课后一小时将 “张三功夫”引入校园,在校园建立非遗传承班,既可以使学生锻炼身体,又可以发展大批的传承人。推动“张三功夫”进入体育院校及普通高等院校,培养高层次人才。

(4)提高传承人的自主性。

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关键,要注意原汁原味地保护传统武术的技术理论体系,同时,积极发挥传承人的传承自主性,努力挖掘传统武术的经济价值、教育价值、娱乐价值等,改外界“输血”为自我“造血”,帮助传统武术走上良性发展轨道。必须提高传承人自身的文化修养,扩大文化传承,加强传承人自身的文化素养。建议组织专家学者开展理论研究,或者开设网络课程,以利于传承人随时随地学习。加强对“张三功夫”传承人的继续教育和教学方法的引导,以提高其传承的效率和效果。

(5)做好引导和监督。

为了防止个别人为了利益利用“‘张三’功夫”的招牌,故意歪曲和夸大“张三”功夫,招摇撞骗,达到获得非法收益的目的,一方面,政府相关部门要做好监督,严厉打击这种非法行为,同时为合理的宣传“张三”功夫的健康形象做好良性引导;另一方面,传承人要提高自身道德意识,并在传承“张三”功夫时注意辨别,防止被个别人利用,危害“张三”功夫的传播和发展。

猜你喜欢

本门张三传统武术
安全工程专业“建筑消防工程学”课程教学的思考
传统武术对警察徒手防卫能力提高的作用研究
基于养生视域论传统武术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云南彝族传统武术溯源
传统武术在高等教育中发展研究
你不敢告我
下车就跑
寻找张三
我的名字叫张三
案例教学法在《数据库原理》课程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