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意地栖居
—— 积极心理品质与教师专业化发展

2019-03-14杨海荣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9年8期
关键词:心理品质幸福感心理学

□ 李 颖 江 婷 杨海荣

幸福的教师把教育当作人生的追求和实现人生价值的方式,在专业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发展自我、完善自我 ,从而不断获得专业成长、赢得专业尊重、体验职业幸福感。因此,提升教师积极心理品质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至关重要。

教师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美国心理学家塞里格曼提出的积极心理学理论,为培养新时期具有积极心理品质的专业化教师提供了理论支持,教师专业化发展因积极心理品质的研究也得到新的审视。教师积极心理品质影响着教师的教书育人效果,教师自身的身心健康以及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的积极心理品质是教师获得职业幸福感及专业成长的重要基础。

一、积极心理品质的界定

美国积极心理学大师Tai Ben-Shahar博士在其《幸福的方法》一书中强调:积极心理学虽然是20世纪末、21世纪初兴起于西方的心理学流派,但积极心理学中一些核心的思想,却是发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孔子提出,身心的修养是家庭健康、社会完善以及国家富强的核心。而这正是现代积极心理学中幸福感理论的基本假设:要帮助别人,就得先学会帮助自己[1]。

积极人格理论强调对积极人格特质的研究,认为个体的良好人格并不一定意味着就没有任何人格问题或心理疾病,关键在于他是否能积极主动地在生活中不断主动追求幸福并时时体验到快乐,同时又能使自己的能力和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这为研究教师心理开启了一个新的角度。

积极人格理论为心理学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做出了很大贡献。积极心理品质和美德的研究,有助于激发人们的积极体验和积极行为,提升人的生活幸福感,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提出对人性要坚持积极的评价取向,加强人自身的积极因素和潜能的开发,以人固有的、实际的、潜在的和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善端为出发点,用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心理问题)进行解读,诠释和解决当前的一些社会心理危机、矛盾、冲突和困惑。用积极的内容和方式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品质,让个体学会创造幸福,分享快乐,使自身潜能得到最大程度发挥,心理免疫力和抵抗力得到大幅度提升,生命最佳状态得以丰富和发展,从而塑造与和谐社会相匹配的充满乐观希望、积极向上的美好心灵。概括地说,就是从积极的视角,以积极的价值取向,用积极的内容和方式塑造洋溢着积极精神、充满希望和散发着春天活力的健康心灵[2]。

心理品质是指个体在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倾向,它包括智力品质、情感品质、性格品质和道德品质等方面。

积极心理品质是指个体在先天潜能和环境教育交互作用的基础上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正向心理特质,这些心理特质影响或决定着个体思想、情感和行为方式的积极取向,继而为个体拥有幸福有成的人生奠定基础 。

官群和孟万金第一次明确使用了“积极心理品质”这一术语。积极心理品质是多维度的,是包含个体思想、情感和行为等各方面一系列积极品质的集合。积极心理品质是指与消极心理相反的与积极行为有关的心理过程,包括幸福感、满意度、最佳状态、专注与投入、乐观与希望、感恩与宽容等认知和情感,是人类的高级潜能,需要不断练习才能学会并巩固。

二、教师积极心理品质的研究内容

(一)教师积极心理品质的国外研究

教师积极心理品质研究越来越得到重视,Hillson 和Made1999年首次提出“Positive personality”(积极品质)的概念。后来,塞里格曼在其著作中分别使用了“Positive personal trait”“Positive quality”和“Positive character”。

塞里格曼和 彼得森在《性格优势和美德》(Character Strengths and Virtues)一书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提出了包括六大美德和与之相对应的24种人格优势。24种主要的积极心理品质包括好奇和兴趣、爱学习、创造性、批判性思维、情感性智力、勇敢、勤奋、正直与诚恳、慈祥、慷慨、爱、忠诚、公正、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审慎、适度和谦虚、对优秀和美丽的敬畏与欣赏、感激、希望、乐观、信念与信仰、宽恕与仁慈、风趣与幽默、热情等,作者把它们归纳为智慧、勇气、人性、正义、节制和超越六大美德力量[3]。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已经证实,和一般人相比,“那些具有积极观念的人具有更良好的社会道德和更佳的社会适应能力,他们能更轻松地面对压力、逆境和损失,即使面临最不利的社会环境,他们也能应付自如。积极心理学致力于人的积极品质的研究,这既是对人性一种伟大的尊重和赞扬,同时在更大程度上也是对人类社会的一种理智理解。我们说,人身上一定存在着某种优胜于其他生命形式的源泉,这一源泉就是人外显的或潜在的积极品质。正因为有这种能力,人类在激烈的生存斗争中保持着一种人的自尊,并在与其他生命形式构成的社会系统中充当着主宰,而且也使人类社会在大多数情况下能以一种万物共存的方式不断向前发展。

(二)教师积极心理品质的国内研究

张冲、孟万金借鉴国外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研究,结合中国实际,创造出我国教师积极心理品质的构成体系,该体系由六部分构成,共21项积极心理品质(见表1)。这个关于教师积极心理品质的构成框架包含了人类所认为的美好品德的各个方面,而不同学校类型、不同学段教师的积极心理品质在这个框架下各有侧重[4]。

三、教师积极心理品质提升策略

(一)构建积极的人文情怀的组织系统

罗素在《幸福之路》中提到“因为从事一项很有价值的建设性工作而感到快乐,是人生所能获得的最大快乐之一。”教师是一个社会人,会受到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的影响,积极的环境为教师心理的塑造营造了氛围。积极的组织系统是研究组织环境如何帮助个体形成积极的人格特质并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使个体在社会生活中能成为具有责任感、义务感、有道德、有礼貌、宽容、文明和敢于承担责任的公民。创建和谐幸福的家庭、关系良好的社区和高效能的学校组织等积极组织有助于教师增强幸福体验,并逐渐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

(二)挖掘典型的个案,帮助教师互助成长

余欣欣、李山的研究显示,积极心理品质减少了教师的身心健康问题,奠定了教师享受幸福的基础;积极心理品质提升了教师的人生境界,打开了教师职业的幸福之门;积极心理品质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提升了教师的职业幸福能力;积极心理品质推动了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激活了教师的职业幸福感[5]。

有些教师非常热爱并享受自己的教师职业生涯,在职业生涯发展的各时期,拥有教育的智慧,乐观、积极地面对所遇到的问题,并在生涯中不断探索与实践,总能受到周围人的积极影响,同时又把这种积极的体验传递给自己的同事及学生,这些老师所具有的积极心理品质正是教师发展过程中需要的核心品质。因此,通过挖掘典型的案例,让更多的老师开始观察、开始学习,并在自己的生活、工作中逐渐形成自己的积极心理品质,必将对他们的生活、事业有极大的帮助。

(三)在教师成长体验活动中提升教师积极心理品质

教师培训是教师成长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教师培训中,可以更多增加积极心理学的培训,让教师们感受可以将个体干预和团体干预相结合。一方面,把教师本人在工作中发生的故事、案例等作为主要的材料来分析、探讨和反思。另一方面,从教师个体的职业生涯完善与发展角度来激发其内在积极能量,在有目的的引导和帮助下发挥出各种积极心理品质的整合作用。

表1 我国教师积极心理品质的构成体系

教师职业倦怠越来越普遍,有的学校以奖励制度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或者以专业培训来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克服职业倦怠。积极心理学作为一股新的思潮,注重的是人的幸福感的探索,在体验中激发教师的内在动机。

以积极心理学理念提升教师积极心理品质应遵循理念性原则、主体性原则、过程性原则、常态性原则、体验性原则和生成性原则[6]。

在活动中应注重以下几点。

1.让教师对自然、世界、职业保持敬畏之心。

2.帮助教师发现自己和他人的优点与美德,培养积极心理品质。

3.帮助教师学会积极转换,遇到事情,学会合理地表达与倾诉。

4.鼓励教师感受、记录、分享生活中的积极情绪,关注积极层面的心理特质,从正面引导、激发其积极能量,继而辐射到职业和专业成长上。

通过教师成长体验活动,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和个人成长,让教师在活动中体验、感悟、反思,从而提升教师的积极心理品质。

(四)专业发展是教师职业幸福的源泉

教师对专业发展的追求是其获得职业幸福感的重要因素,全面获得专业自尊和提升专业素质是教师构建幸福的必经之路,积极的心理因素之间具有良性互动和循环效果。教师的专业成长和教师幸福的相互促进、螺旋上升,促使教师积极健康成长。因此,在教师培养的过程中,应从教师专业成长的角度,培养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升教师的专业自尊,在专业中体验充实感并获得幸福感。自我价值的实现是教师幸福感获得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不断成长的专家型教师更关注教育、教学带来的成就感,也因此有更远大的职业追求,在不断成长过程中,获得真正的幸福感。

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是个体主动建构的过程,因此,良好的行为是教师积极人格形成的重要源泉之一。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不断主动构建自己的积极人格,从而提升自己的职业幸福感,成为具有积极心理品质的专业化教师。

教师的积极心理品质影响教师自身的身心健康,教师的专业发展,师生关系及教书育人效果,教师的积极心理品质是教师职业幸福感及专业成长的重要基础。因此,教师积极心理品质对于教师的个人及专业成长具有重要的价值,希望本文能够为这方面的研究提供一个思考的方向。

猜你喜欢

心理品质幸福感心理学
“没有用”的心理学
普通高中家长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
奉献、互助和封禁已转变我们的“幸福感”
三秦百姓的“幸福感”怎么样
高校冬季体育教学与学生心理品质的塑造
让群众获得更多幸福感
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教育的实践
跟踪导练(二)5
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