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的孩子是个ABC

2019-03-14文|叶

读者·原创版 2019年3期
关键词:机器猫华人小孩

文|叶 眉

我的孩子荳同学,是个ABC(America Born Chinese,美籍华裔)。

荳同学报名上小学的时候,学校针对双语家庭的小孩专门有个语言考试。

我们平常在家当然说中文,甚至经常一起玩的邻居家的美国小孩都跟我们学了些中文,所以我有些担心荳同学的英语上学不够用。

考完出来我问她,老师考英语都考了些啥,她皱着眉头说:“就问我horse(马)是哪个,cow(牛)是哪个,让我指,简单死了。”

我估计老师肯定还考了其他内容,可是问了半天问不出来结果。反正她的语言测试结果是不需要专门上英语课,想着这么大的孩子学语言也很快,我就安心了。

上学后才发现,美国这个移民国家外国人确实多。荳同学同班有一个小孩,父母是墨西哥人,几乎不会英语,孩子在学校有什么事儿都需要大儿子出面。

西班牙裔在美国的势力可比亚裔大多了。学校发的书面通知经常都是英文和西班牙文双语的,以至于有一次我去参加学校活动,一个小朋友问我:“这个东西用西班牙语怎么说?”我说:“我不会西班牙语。”小朋友说:“我明明听你们说西班牙语了!”

说不清楚了。

好像在其他小孩儿眼中,非英语的语言只有西班牙语,他们平常就没接触过多少华人。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我们这儿的华人太少了,荳同学从小就对自己的华人身份非常重视。

三年级以前,可能是怕小孩子们饿肚子吧,课间专门有个点心时段,学校要求大家轮着带点心到学校去。每个月到了我家荳同学带点心的日子,她都嘱咐我去买中国特色的点心,趁机弘扬一下中华文化。

我记得有一次荳同学带了老婆饼和麻薯去学校,她回来告诉我,同学、老师都反映老婆饼很好吃,但是都很困惑,为什么它叫作老婆饼?它和老婆有什么关系?

我说老婆饼没有老婆,鸡仔饼没有鸡仔,龙须酥没有龙须……中华民族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我真的解释不了这些食物是怎么命名的。

我听很多华人家长说,小孩上学后会慢慢习惯美国人的饮食,吃比萨饼、热狗、麦乐鸡块蘸番茄沙司,不再吃炒菜,更觉得保温桶在冷冰冰的三明治当中显得很尴尬。

可是荳同学每天一定要自己带饭,一定要提个保温桶,里面要装红烧排骨,装土豆牛肉,配馒头、饼都行—她不爱吃米饭。我没那么勤快,不会大清早起来做了早饭又做午餐,一般就给她带前一天晚上的剩饭。

结果学校老师把观摩她的午餐当成了娱乐活动。尤其是一名大学毕业没多久的体育老师,每天都来瞅一眼荳同学吃啥,据说还拍过照。

有一次,我午餐时间去学校,在食堂碰到教职员工,他们都跟我说每天都很羡慕荳同学吃的饭,闻上去特别香。

其实据我观察,多数小孩对于没见过的食物还是有些恐惧心理的,不会轻易尝别人的饭。有一次学校组织秋游,荳同学带了紫薯做午饭,其他同学第一次见,觉得紫薯是个可怕的东西,一口都不敢尝。

平常除了特别熟的那几个小朋友会分享午餐,多数人还是各吃各的。荳同学如果看到其他同学的薯片觉得馋,就靠饺子“外交”,用饺子跟别人换薯片吃。

荳同学一直是全班唯一的华人小孩,直到有一天,她很激动地回来告诉我,隔壁班有个小孩叫作某某王,也是“中文人”!

对她来讲,华人身份最重要的标志就是说中文,她没有“中国人”这种国家感,全靠语言来辨别民族。

她和王同学在学校也没机会一起玩,偶尔在食堂打个招呼而已。两个人也不好意思在一群美国人中间说中文。再长大一点,学校其他的同学对于她的“老外感”就更强了。经常有人问她,这个用中文念什么,那个用中文念什么。

还有个同学问她:“中国人吃不吃狗肉?”

我问:“这是个敏感话题,你怎么回答?”

荳同学说:“我就告诉她看地区啊,有的地方吃,有的地方不吃……”

荳同学接着说:“有个平常特别讨厌的小男孩问,‘我的名字用中文应该怎么说?’”

我本来还琢磨名字一般是不翻译的,结果荳同学得意地说:“我就告诉他,‘我是屎!’”

我几乎笑趴在桌子上。这孩子怎么能这样教人家汉语?不道德啊!

她就跟我吐槽那个小男孩平常有多讨厌,正好趁教中文的机会整整他。

虽说种族、民族在美国是个敏感话题,但是我也很佩服美国人的包容精神,处理多民族问题的经验和方法也很有智慧。

据我们学区官方报道,本地居民说100多种语言,所以学区还配了一名对外英语的老师,专门教外国孩子英语。虽然师资有限,但学校很会调动语言资源。

去年学校学前班收了一个华人学生,英语不够好,计算机课听不懂老师的指挥。于是学校就专门安排荳同学所在的班级和学前班在同一时段上计算机课,让荳同学去给那个孩子做翻译和助教。

我觉得学校这招真聪明,成本低、效率高,同时还让大孩子获得不少成就感。

她第一次做翻译兼助教时,回到家非常激动,说全校只有她才能干得了这个活儿。

平时,我一让荳同学学写汉字她就哭天喊地的:“汉字太难画了,画了半个小时都没画出来几个,好不容易画出来的还都是错别字……”

虽然还是个“文盲”,但她对于自己的双语特征还是很得意的。上课时,如果老师布置的项目是“和班上的外国同学交换语言”,她就是班上唯一会说外语的人。

荳同学因为这点特别自豪,说:“我是全班唯一会说外语的人,这让我感觉自己很‘聪明’。”

美国人对亚洲人的印象就是聪明、勤奋、安静。

荳同学别的亚裔优点我还没发现,但是性格比较安静内向,这是铁打的了。

有一次上社科课,讲到了中国的长城。全班同学的目光都投向她,希望她能介绍一点儿书本以外的知识。

可是,她拼尽全力拒绝了。她告诉我:“我不擅长公开讲话,我不想说。”

我曾经带荳同学去过一次长城,原以为她回来会愿意跟同学“显摆”,但她内敛的性格足够“华人”。

我问她:“你在什么场合下会觉得自己是华人?”

她想了半天,说:“当他们觉得我很聪明的时候。”

华人身上携带的“聪明”标签,深入人心。

到现在我都觉得,荳同学和其他美国小女孩相比,“华人感”很强。美国小孩从小就被灌输了很清晰的性别意识。从婴儿开始,衣着颜色、玩具,就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平常,老师称呼同学们经常说“boys and girls”,甚至他们坐校车都会让男孩坐在一边,女孩坐在另一边。

荳同学很不喜欢穿亮闪闪的、粉色或者紫色的衣服,她觉得那些太女性化,太不好看了。她会这样批判那些性别感特别强的衣服:“那都是美国人穿的衣服!”

小的时候,她特别喜欢看《机器猫》。有一天,我听见她跟美国邻居谈论《机器猫》这部动画片。美国人喜欢个人英雄主义的片子,美国的主流市场不太接受《机器猫》这种讲普通小百姓生活的片子。

这位美国邻居在日资企业工作,他去日本出差的时候觉得好奇:这个蓝胖子在日本随处可见,为什么在美国没动静?中国人也看这部动画片吗?

荳同学就告诉邻居从哪儿可以看,接着“补刀”:“我看的是中文版的。你们美国人不会日语又不会中文,怎么看呢?”

她猛看《机器猫》的那个暑假,中文确实突飞猛进。

我本来不想让她看那么多电视,坐着一动不动,觉得不太健康。后来想想,她看中文动画片,可能就像我们以前看美剧学英语一样。她可算找了个冠冕堂皇的理由,那就看吧。

我一直担心她作为班上唯一的华裔、少数的移民子女,会缺乏归属感。目前看来,她挺自在。她上学的时候跟同学讨论《哈利·波特》,英文阅读水平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放学后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自己上网找中文视频看。

她的“斜杠身份”切换自如。

猜你喜欢

机器猫华人小孩
何为“华人”?
云小孩(上)
懒小孩
机器猫闹钟
机器猫闹钟
绝对小孩
绝对小孩
《华人经济》杂志社特别鸣谢
学写“请假条”
小制作:面塑机器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