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麦家《解密》在海外阅读接受状况的调查及启示

2019-03-13缪佳余晓燕

当代文坛 2019年2期
关键词:接受解密

缪佳 余晓燕

摘要:本文以美国亚马逊网站上《解密》英译本的“读者书评”信息为依据,对书评数量和星级评级数据进行统计,并对评论文本内容进行梳理,旨在考察《解密》在海外普通读者中的接受状况及其对中国当代文学译介与传播的启示。作为中国当代杰出的文学作品,《解密》在西方普通读者群中的阅读量、关注度、接受度和好评度都普遍较高,真正走入了西方大众化的阅读群体。由书评可知,《解密》的故事情节、非类型小说特点以及叙述方式和风格等因素获得西方读者的普遍关注和赞誉,但也有少数批评和挑剔的声音,比如有读者认为,小说中的大量细节描写使故事节奏变得缓慢,影响了阅读兴趣等。研究表明,中国当代文学“走出去”的关键因素是精彩的中国故事和独特的叙事方式等文本因素,同时优秀的翻译和一流的出版社等非文本因素也起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解密》;读者书评;亚马逊网站;接受

《解密》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得主麦家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于2002年在国内首次出版,之后多次再版,销量逾百万,颇受读者欢迎。2014年,英国汉学家米欧敏(Olivia Milburn)与克里斯托弗·佩恩(Christopher Payne)合作,将《解密》译成英文。英译本由英国企鹅兰登集团和美国FSG(法劳·斯特劳斯·吉罗)出版公司联合出版。同时,该书还被收入“企鹅经典文库”,使麦家成为至今唯一入选该文库的中国当代作家。《解密》英文版上市当天,即创造了中国文学作品海外排名最好成绩:英国亚马逊综合排名385位;美国亚马逊综合排名473位,列世界文学图书榜22位①。之后,英国《经济学人》将其列为“2014年度全球十佳小说”。2017年,英国《每日电讯报》将其评为史上最杰出的20部间谍小说之一。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文化的蓬勃发展,如何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让中国文学走出国门,成为我国许多专家学者日益关注的话题。《解密》作为中国当代文学“走出去”的成功典范,受到中国学界的广泛关注。之前的学者主要对《解密》海外成功译介与传播的因素进行了多方面探讨,如时贵仁②、季进、臧晴③等。也有学者从“世界文学”的角度进行研究,如王迅以《解密》为例,探讨了何为“世界文学写作”以及当代写作如何与世界接轨的命题④。

上述学者从不同视角推动了《解密》对外译介的研究进展,但迄今《解密》在海外读者中的接受状况研究展开不多。谢天振认为,“只有在读者的接受中文学翻译才能实现其文学交流的目的。”⑤因此,对国外读者的阅读接受状况进行研究是考察和衡量作品译介效果的重要指标。此前,陈香和闻亦曾对《解密》在海外图书馆的收藏数据进行统计,发现其在海外传播的一个特殊现象:“以往中国作家作品在海外出版,收藏主体主要是学术和研究型的图书馆,阅读对象更多的是对中国文化有兴趣或者是直接从事这一专业的读者,而《解密》目前的海外收藏图书馆类型,70%左右是公共图书馆和社区图书馆,30%是学术和研究型图书馆。这表明《解密》的接受和传播人群主要是大众,是中国文学进入美国大众文化消费圈的可喜现象。”⑥然而,普通读者对《解密》的关注焦点在哪,我们仍无从判断。有鉴于此,本文以美国亚马逊网站上的“读者书评”(Customer Review)信息为依据,对《解密》英译本的读者书评数据进行统计,对评论内容进行梳理和分析,旨在考察《解密》的海外阅读接受状况,并具体回答如下三个问题:1.《解密》在西方大众读者中的总体接受情况如何?2.《解密》中有哪些方面得到西方读者的关注?哪些获得赞誉和好评?哪些招致批评和挑剔?3.从《解密》这一个案中,中国当代文学对外译介与传播能获得哪些启示?

1.《解密》读者书评的数据统计

读者书评是一种图书阅读后的反馈行为,是读者对一本书的内容、形式及价值等方面的好坏与否做出的最直接的评价。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每个人都可以在网络上撰写书评。书评已经进入大众化时代,正如亚马逊最早提出的“人人都是书评家”的理念,所有人都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阅读感想和意愿⑦。陈诗沁和尤建忠总结了亚马逊读者书评机制的三大特点⑧:1.书评数量大,信息全面。早在2009 年就曾有报道指出,当时亚马逊已有累计500万用户参与图书评论,评论总数多达数千万条。2.评论客观,可信度强。读者在亚马逊进行书评时,只要符合亚马逊的评论规定,便可以畅所欲言。3.全社会广泛的参与度。亚马逊书评的参与者来自社会各阶层,评论者身份各异。同时,亚马逊采取了星级制度评分,任何读者都可以针对其他读者发表的书评进行打分,这种互动评分的模式提升了书评阅读趣味性的同时,又增加了读者的参与度。

亚马逊读者书评是由“读者星级”和“读者评论”两部分组成。“读者星级”是5星制,评论页面上会显示该商品的用户评分(即几星)、评论人数、各等级评分人数等汇总信息。亞马逊使用机器学习模型来计算产品的星级,模型中包含的因素有:书评的年份、读者评分的有用度以及该书评是否出自实际购买者。“读者评论”则是读者在网站上匿名或实名发表的与图书有关的文字内容,可以是购书体验、阅读心得等,视角各异,长短不一。一般来说,读者评论数与作品销售和阅读的数量成正比。笔者对《解密》英译本的总书评数、星级评级以及各星级的分布情况进行了检索和统计,如表1所示:

从表1可见,在141位读者的评级中,评5星的人数最多,有51位,是总人数的36%;1星的人数最少,只有13人,仅为总数的9%。其中,表示“非常喜欢”和“喜欢”的5星和4星人数有83人,约占总人数的2/3。而表示“不太喜欢”和“不喜欢”的2星和1星人数有30人,约占总人数的1/5。这表明,《解密》受到了大多数西方读者的普遍欢迎,但也有少数读者表达了挑剔和批评的意见。

由于《解密》书评数量较大,且质量参差不齐,论述深浅各异,篇幅长短不一,为保证本研究所采纳书评的质量,提高书评可信度,也为了便于计算分析,本文选取网站上带有徽章标记的读者书评文本进行数据整理及分析。带有徽章标记的读者是亚马逊遴选的最信赖的高质量评论者,他们往往会对产品进行详细清晰、不偏不倚的评价。这些书评无论是正面评价、负面评价还是中立的评价,都更加详细、客观、信息量大并富含实质性内容,因此能为本研究提供真实可靠的数据。笔者对26位徽章读者书评进行了统计,表2显示了他们的书评数量以及星级分布的具体情况。

统计显示,在26位徽章读者中,有17人的评级为4星,占总人数的65%,数量最多;其次是5星的人数,有6人,占23%。可以看出,88%的徽章读者对《解密》的评级为“非常喜欢”和“喜欢”。3星及以下的只有3人。

2. 西方读者对《解密》的评价

通过对26位徽章读者的书评内容进行梳理和择要述评(均由笔者译成中文),我们发现对《解密》的关注主要涉及非类型小说特点、故事情节、开篇的叙述方式、“复调式”的叙事风格、对数学等智力游戏的细节描写和作品的文学性等文本因素,以及翻译质量和作者的职业背景等非文本因素。从评论数量来看,西方读者对文本因素的关注远远多于非文本因素。此外,文本因素中,《解密》的非类型小说特点、故事情节以及叙述方式和叙事风格获得的关注最多,赞誉最多,但也引起了一定的争议。总体来看,《解密》获得的正面评价远远多于负面评价,详情如表3所示:

2.1文本因素

从书评可见,西方读者对《解密》的关注大多与其文本因素有关,包括非类型小说特点、故事情节、小说开篇的叙述方式、“复调式”的叙事风格、作品的文学性以及对数学等智力游戏的细节描写等。

麦家被誉为“中国谍战小说之父”,但事实上,《解密》和西方读者所理解的间谍小说颇有不同。“麦家独创了一种属于自己的文学类型,侦探、历史、人性等等有机地融为一体,传达出对世界、人性的深刻体认。”⑩在笔者统计的26篇书评中,有20位读者提及此点,其中16人表示理解和赞同。他们明确指出,“《解密》中的悬疑和真正意义的间谍小说的悬疑不同。阅读和欣赏这部小说时,你需要撇开对悬疑小说先入为主的成见,把关注点放在这个特殊的故事上”(McGee),而这个故事“实际上并非关于密码,而是试图剖析破解当时最复杂密码的人。它深入探究了一个才华横溢却困顿不安的天才的内心世界,展示了天才所从事事业的一个缩影”(Jodi)。从这一点来看,西方读者的理解与麦家的写作初衷是一致的,因为“麦家的首要目标是写人,写人性,研究生命本身”11。这样的人性书写比西方间谍小说中的刀光剑影、色乱情迷更加深刻,它跨越了时空、种族和文化,直抵人心,也打动了西方读者。他们评论道:“容金珍的故事令人痴迷,经久难忘,它是那样的真实,让人觉得它不可能是一个虚构的故事”(Tanstaafl),“故事微妙而不动声色,温婉而迷人。我脑海里总是浮现金珍的身影,我想穿透他那无法穿透的神秘,我的心在不知不觉中完全被他占据,直到读完最后一页,还久久不能平静”(switterbug/ Betsey Van Horn)。可见,对人性的探索让《解密》具有了世界文学的主题,在西方读者中产生了心灵上的共鸣。此外,对于《解密》的小说类型,读者也众说纷纭,认为《解密》是“中国人视角下的科技惊悚小说”(Dr Adam Weiss),“历史小说与心理惊悚小说的巧妙结合”(Thom Mitchell),“心理传记小说”(A. Silverstone),“侦探故事、历史故事和家族故事的结合”(switterbug/ Betsey Van Horn),“传统间谍故事与中国民间故事的结合”(Topolino),“既是间谍小说,也是心理小说”(Patto),“像一个寓言”(Neal Reynolds)等。从评论可见,《解密》与传统间谍小说之间存在的审美差异给西方读者带来了耳目一新的阅读体验。但也有4位读者对《解密》中所凸显的非类型小说特点产生了疑虑。他们认为“小说内容与我最初的期待有所差距。它并不是我所理解的惊悚小说,也不是经典的间谍小说”(Leslie),“对于一味寻求激烈紧张刺激并伴以高科技密码破解细节的读者来说,读到小说前三分之一时可能就读不下去了”(frankp93)。笔者认为,对于部分惯于欣赏那种简单而直接的传统间谍小说的读者来说,他们提出这样的批评也是不足为奇的。

《解密》的故事情节是吸引西方读者最直接的因素。统计中,有16人对故事情节有所论及,其中15人褒奖有加。正如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解密》在西方读者眼中也表现为一个个不同的故事,他们从中读到了“20世纪的中国历史、文化变迁、个人奋斗和时代挑战等多种因素的水乳交融”(A. Silverstone),“背叛、友谊和家族的故事”(Topolino),“密码研究的迷人魅力和密码专家的忘我和投入,隐秘的密码世界及其对从事人员所造成的身心创伤,以及中国的思想和文化”(Mary Whipple),“形而上的思想盛宴,其中包括数学奥秘、天才与疯子的关系、爱国情怀和友谊的背叛、上帝的本性、欺骗的力量、梦想的魔力以及人类和社会的秘密”(Patto),以及“容氏家族的数代人身上所体现的关于政治、历史和文化现实的层层含义和启示”(Jacqui Murray)。可见,《解密》对东西方元素的兼容并蓄使故事极具丰富性、开放性和包容性,从而迎合了不同西方读者的阅读兴趣和品位。同时,读者认为,精彩的故事和作者精湛的写作水平息息相关,他们评论道:“麦家的写作技术极其高超,笔下的故事悬念重重又扣人心弦”(Snowbrocade),“这是个令人兴奋的充满神秘的故事,其成功的关键因素就在于作者精致微妙的想象以及令人钦佩的错综复杂的写作能力”(Erika Borsos)。基于此,读者在评论中以读后感式的文字描述了个人的阅读体验,认为故事“优秀而充满智慧”(Jodi),“神奇并扣人心弦”(S Riaz 4),因而许多读者表示期待读到麦家更多的作品,因为他們已经对他着迷了。但是统计中有1位读者对故事情节有所批评,认为其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主要是由于“叙述中有许多模糊的描述和所指”以及其本人“对中国文化和历史缺乏了解”所致(Tell Me A Story)。

《解密》开篇作者运用细腻的笔触和较长的篇幅对主人公的特殊人格做了追溯性阐释,这是对故事发生的宏大的社会环境的描写,这样的开篇形式和西方小说传统不同。据统计,有12位读者对此进行了评论,并引起较大争议。其中8位读者给予了好评,认为“故事开头,我们读到了金珍的家庭背景,从中了解到他的个性和故事的缘起,读起来很有趣”(Jodi)。读者对小说开篇的叙述方式也表达了自己的理解,认为其“具有民间故事般的叙事风格”(frankp93),“是一种童话般的叙述”(Patto),“像一本历史小说”(Z Hayes),“具有中国寓言故事的味道”(Leslie)。但有4位读者对这种写作方式表示不适应,一方面,他们认为小说开篇繁重的细节描写使故事节奏缓慢,拖泥带水,以至于读者最终失去耐心和阅读兴趣;另一方面,宏大的写作方式加大了阅读的难度,从而使得小说自身仍然像个难以破解的密码。笔者认为,这种不适应主要是由中西小说传统的差异所致。中国当代文学翻译家葛浩文曾说:“英美读者习惯先看小说的第一页,来决定这个小说是否值得买回家读下去”12。可见,西方读者往往没有探寻和慢慢品味的耐心,而是希冀小说开头足够精彩,直截了当,能够一下就抓住他们的眼球。而《解密》的开篇部分沿袭了中国古典小说的叙述传统,旁枝错节,气势恢宏,娓娓道来。因此,正是中西小说传统的差异导致了西方读者对《解密》开篇叙述方式的褒贬不一,但仍有大部分读者乐于感受并体会这种异域风格的魅力。

《解密》所采取的“复调式”叙事风格以及对“元小说”技法的使用也引起了西方读者的大量关注。小说叙事以“多声部”的方式推进,即以多个当事人的描述和评论对主人公进行全方位和多角度的塑造。同时,叙事中还穿插着大量“元小说”的因素,如叙事者从故事中走出来,向读者交代他创作小说的细节和过程等。独特的叙事方式吸引了读者的眼球,有11位读者对此发表了评论,其中8位读者表示赞赏。他们对 “复调式”叙事风格的表现形式进行了分析,如“故事的许多情节都是采用倒叙的形式,通过人物采访而推进,而与主人公的直接交流几乎没有。这是不寻常的,也是耐人寻味的”(frankp93),“我们总是从其他人那里获知他们对容金珍的印象,并且我们的信息也总是从信件或日记中獲得,因而和真实的情形总有一段距离”(S Riaz 4)。读者认为多声部“复调式”的叙事风格让他们不是被动地阅读故事,而是获得了一种主动参与感,如“小说情节迂回曲折,叙事方式出人意料。小说是各种片段信息的集合,它们就像密码一样,使我在阅读时也面临着‘破译密码的需要”(switterbug/ Betsey Van Horn)。有读者直接指出,该写作风格的高明之处在于“使读者相信叙述的真实性,而不仅仅是虚构的作品”(Patto),“使人感觉是一名记者在调查一位名为容金珍的中国知识分子起起落落的一生。我们通过记者的笔记和眼睛来感受容金珍的生活。故事具有极强的叙事性,就好像将许多分散的笔记最终汇合成一个完整的故事,然后被编成书”(Jacqui Murray)。从读者对小说叙事风格的理解可以看出,他们对麦家创作中对“真实”追求的良苦用心产生了回应。“‘真实是麦家叙事的关键词,它是小说叙事寻求形式感的核心环节,同时又构成《解密》这部作品耐人寻味的审美素质。”13但是,由于读者素质不同,喜好各异,书评中有3位读者对此提出了批评,他们主要认为作者不同寻常的叙事方式和视角让人难以适从,如“除非你读过大量的实验小说(我没有),否则小说中叙述者从故事中走出来直接对读者讲述,对他所设计的故事结构进行解释,诉说他个人生活中的种种艰辛最终如何导致他与故事中的人物和事件发生了交集等等这些元小说技巧的使用,会让你深感不安”(frankp93)。

《解密》中对数学等智力游戏的细节描写在西方读者中毁誉参半。对此有所评论的4位读者中,2人评价颇高,认为“书中的数学、迷幻和解码情节让我如痴如醉”(Wilhelmina Zeitgeist),“阅读此书就像宴请读者享用一顿富含智力挑战的欢乐自助餐”,“小说中有大量具体的脑力分析过程的描述,似乎这些文字最终将刊登在某个有关人类智力的科学杂志上”(Jacqui Murray)。但也有2位读者表示这些数学细节让他们感到困惑,影响了阅读兴趣。事实上,麦家的小说有“新智力小说”之称,是需要读者动脑阅读的14。小说中大量智力游戏细节的描写,一方面有助于为故事营造真实的氛围,另一方面也与“解密”的主题契合,让读者主动参与到玄幻深奥的学科交织中,感受“身临其境”的美妙。但在快餐文化盛行的今天,作者这样别具匠心的写作安排不为部分读者接受,也是不难理解的。

麦家把“特情题材的小说创作引上了文学的正道,被冠以‘通俗文学的谍战小说,从此在精英文学殿堂有了自己的合法身份”15。统计中,《解密》的文学性引起了5位读者的关注,并获得了高度一致的肯定和认同,认为其“故事热情奔放,极富文学性”(switterbug/ Betsey Van Horn),“在故事的焦点、背景以及主题方面都别具一格”(Mary Whipple)。读者还将《解密》与西方类型小说对比,认为“作者具有不同寻常的写作目标,而不仅仅是完成一部类型小说”,因而其文学性突出地体现在“叙述语气、节奏以及非线性的叙事方式上,从而作品更为精致和复杂”(frankp93)。显见的是,《解密》兼具通俗文学与精英文学的可读性、趣味性和经典性的特点,在西方读者和中国作家之间搭起了一座桥,让他们心有灵犀,产生共鸣。

2.2非文本因素

通过统计,我们发现西方读者对《解密》非文本因素的关注相对较少,其评论主要聚焦于翻译质量以及作者的职业背景和国内名望。26篇读者书评中,有11位读者对翻译质量进行了评论。其中9位读者表示称赞,认为米欧敏和佩恩的翻译“极其出色”(Thom Mitchell),“非常地道,行文流畅,可读性极强”(Tanstaafl),“小说读起来像是用英语进行的写作”(switterbug/ Betsey Van Horn),“为译者精湛的水平所折服”(Wilhelmina Zeitgeist)等。有2位读者认为翻译有些问题,但主要是由汉译英的难度所致。

此外,麦家的国内名望和职业背景也是吸引西方读者的重要因素,有8位读者在书评中有所论及。首先,麦家在中国被誉为“特情文学之父”16,其小说被改编成影视作品,风靡全国。这种国内影响力使西方读者相信“麦家能够在中国取得巨大的成功,成为畅销书作家,并赢得中国文学最高荣誉,一定是有道理的”(S Riaz 4),因而引起了他们的阅读欲望。其次,麦家本人的职业背景比较特殊,十七年的军旅生涯以及在国家情报部门数月实习的经历使得《解密》这部与密码和间谍有关的题材具有了一定的敏感性,迎合了他们“一探究竟”的好奇心,他们认为“作者的个人经历和专长一定会在作品中体现出来”(Donna),“最关键、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麦家曾有过在中国情报局工作的经历,这为他书写全球间谍活动背景下破译密码的故事提供了动力。并且可以确定的是,他这种个人的、独特的见解一定在他不同寻常的职业中得到了提升”(Erika Borsos)。

结 语

通过梳理和分析亚马逊读者对《解密》的书评,笔者试图回答本文开头提出的三个问题:

从西方读者的阅读接受情况来看,《解密》获得的书评数量较多,评星等级较高,并且好评的数量远远多于负面评价。这表明:其一,作为中国当代的杰出作品,《解密》在西方普通读者群中的阅读量和关注度普遍较高,说明其“顺利跨越了中西方文化心理与叙述模式差异的隐形门槛,成功地进入了西方的主流阅读语境”17,较好地向世界讲述了中国故事,传达了中国声音。其二,《解密》在西方普通读者群中的接受度和好评度普遍较高,说明其在很大程度上符合西方读者的阅读期待视野,从而达到了文学、文化以及思想交流的目的,有效地拉近不同语言、不同文化、不同肤色、不同信仰的人们之间的距离。

从《解密》吸引西方读者的主要因素来看:首先,按照读者的关注程度排序,主要涉及非类型小说特点、故事情节、翻译质量、“复调式”的叙事风格、开篇的叙述方式、作者的国内名望和职业背景、对数学等智力游戏的细节描写以及作品的文学性等8个方面,其中有6个方面属于小说本身的文本因素,2个方面属于非文本因素。其次,非类型小说特点、故事情节以及“复调式”的叙事风格等文本因素获得的关注最多,赢得的赞誉最多,但也引起少数批评和挑剔的声音。具有争议的因素还有小说中对数学等智力游戏的细节描写以及作品的翻译质量,西方读者对此见仁见智,但不可否认的是,好评的声音远远盖过批评。再次,西方读者对麦家的国内声望和职业背景表現出了兴趣,以至于他们对麦家笔下的《解密》充满期待和好奇。此外,读者对作品的文学性表示了高度认同,他们还在《解密》和西方文学、电影中找到了共通性和相似性,有种似曾相识之感。最后,从总体来看,《解密》吸引西方读者最关键的因素是其作为文学作品本身的魅力,正如余华所说,“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外国,读者最为关心的仍然是人物、命运、故事等这些属于文学的因素。”“假如文学里真的存在神秘的力量,那就是让读者在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历史的作家的作品中读到属于自己的感受。”18

从《解密》在海外走红给中国当代文学译介和传播带来的启示来看,笔者认为,中国当代文学能够吸引西方读者要靠文本和非文本因素的共同作用。最关键的文本因素有二。其一,精彩的中国故事。从亚马逊读者书评来看,《解密》的非类型小说特点及其故事情节是吸引西方读者的首要因素。许多读者评论中都提到《解密》和通常意义的惊悚间谍小说类型不同,这样陌生化的故事让西方读者对东方的神秘主义展开想象,从而获得耳目一新的异域文学文化体验。《解密》以新中国成立前后为故事背景,歌颂了奋斗在隐秘战线的爱国志士为新中国的崛起而默默奉献、不畏艰辛、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爱国情怀。这样的主题是本土性的,是关于中国英雄的故事,是弘扬红色主旋律的故事。同时,《解密》中的英雄并不完美,他集“圣人”与“疯子”于一身。这种人物塑造是对复杂人性的剖析,“对生命内在本质的追问”,是人本主义的体现19。西方读者在《解密》中看到了他们熟悉的身影:“如果要找一个美国电影中的相似角色,那就是约翰·特托罗(John Turturro),他在数部影片中都扮演了一个痛苦的天才形象。”“这部小说像是一本传记,跟电影《美丽心灵》很像。天才易折,他们如玻璃般的生命多么容易破碎。”(William S Jamison)可见,对人性的探索拉近了《解密》与西方读者的距离,正如莫言所言:“中国当代文学想要获得国外读者青睐,必须打破过去局限的立场,站在人类共同的立场上,去表现普遍人性。真正世界性的文学作品必须表现普遍的人性,才能引起世界各地读者的共鸣”20,这也正是《解密》世界性的体现。有读者评论说:“这部小说讲述了一个西方人能够理解和欣赏的非常有趣且不同寻常的故事,同时也充分展示了中国文化的独特和趣味。”(Snowbrocade)可见,兼具本土性与世界性的新类型小说是《解密》打动西方读者的第一把钥匙。其二,缜密而独特的叙事方式。亚马逊读者书评显示,《解密》开篇的叙述方式与其“复调式”的叙事风格也吸引了大量读者的眼球。《解密》开篇运用中国古典小说技法,使故事社会环境的宏大叙述中呈现了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枝繁叶茂的结构层次。此外,小说采取非传统的叙事方式,将对多个当事人的采访片段进行“马赛克”式的拼接,从多维度和多视角讲述故事。这种“多声部”的复调叙事,较之传统叙事方式更能将人物刻画得鲜活饱满,同时也能为故事营造“真实”氛围,让读者有种置身其中,和叙述者一起“解密”的参与感。书评中屡见这样的表述:“故事如此精彩,我都不相信容金珍不是一个真正的人物。”“整本书读完,读者不可能对解密者和他的令人心碎的经历的真实性产生怀疑。”“我们和叙述者一道,一起慢慢揭开容金珍身上的秘密。”可见,缜密而独特的叙事方式是《解密》打动西方读者的第二把钥匙。

诚然,中国当代文学能够吸引西方读者离不开非文本因素。笔者认为,其中最重要的是翻译质量和出版社。麦家说:“翻译是作品的再生父母21”。毕竟,中国文学作品要在西方读者群中阅读,翻译是必经之路。就《解密》而言,第一译者米欧敏是英国人,她不仅具有深厚的英文功底,还对西方读者独特的文字偏好、审美品位和文学情趣等都有较好的把握。同时,她还获牛津大学古代汉语专业的博士学位,身兼翻译者和研究者身份,中文功底可见一斑。更重要的是,她决定翻译《解密》的唯一原因,是因为她被这个故事深深吸引,想把它译给曾当过破译员的爷爷看。不带任何功利目的的翻译活动,一定是译者的呕心之作。从读者书评来看,译者精湛的翻译水平让《解密》在西方读者中获得了“再生”。如本雅明所说,“通过翻译,原作语言被带进了译文语言的领域,‘原作的生命获得了最新的、持续不断更新的、最全面的呈显。译文成为了原文的‘后期生命(afterlife)。”因此,“在所有的文学形式中,翻译承担着一种特殊使命:照管原作语言的成熟过程和译作语言的分娩阵痛”22。此外,出版社也是关键。“出版社不出版,再好的译文也只能锁在抽屉里,这是过去,现在是存在硬盘里。”23《解密》英译本由英国企鹅兰登集团和美国FSG出版公司两大出版巨头联合出版,前者是英语文学界最大的出版商,后者则拥有22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作品版权,这使其能够很快进入西方的主流发行渠道,得到有效的传播,为其赢得西方读者打开了市场。从《解密》这一成功案例可以看出,中国当代文学走出国门,走进世界读者,需要文本以及非文本因素的共同作用。李敬泽认为,“衡量一本好书的标准是,10年后重读仍能有新的发现,《解密》当属此例。麦家正在走向经典的路上,而这条路就在每一个读者的阅读中。”24从本文的研究来看,麦家《解密》的经典化之路已经从域内延伸到海外!

注释:

①⑥陈香、闻亦:《谍战风刮进欧美:破译中国文学走出去的“麦家现象”》,《中华读书报》2014年5月21日。

②时贵仁:《古筝与小提琴的协奏曲——麦家文学作品走向海外的启示》,《当代作家评论》2017年第2期。

③16季进、臧晴:《论海外“〈解密〉热”现象》,《南方文坛》2016年第4期。

④王迅:《〈解密〉之中有当下世界文学写作的密码》,《文汇报》2018年2月12日。

⑤谢天振:《译介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65页。

⑦何星:《基于出版传播的图书评论研究》,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⑧陈诗沁、尤建忠:《浅议亚马逊的书评机制与书评建设》,《出版参考》2012年第1期。

⑨本文数据源自美国亚马逊网站www.amazon.com,检索日期为2018年3月15日。

⑩季进:《从中国文本到世界文学(中国文学在世界传播02)——以麦家小说为例》,《人民日报海外版》2018年4月11日。

11131519王迅:《极限叙事与黑暗写作——麦家小说论》,作家出版社2015年版,第215页,第210页,第3页,第189页。

12转引自刘云虹、许钧:《文学翻译模式与中国文学对外译介——关于葛浩文的翻译》,《外国语》2014年第3期。

14吴凡:《论麦家的新智力小说创作》,《中文学术前沿》2012第1期。

17谢天振:《中国文学走出去:问题与实质》,《中国比较文学》2014年第1期。

1823余华:《我的书在世界》,《小说译介与传播研究》2017年第2期。

20李映民、李纯:(2011年6月25日),著名作家莫言:中国文学走向世界须表现普遍人性,引自中国新闻网http://www.chinanews.com/cul/2011/06-25/3136866.shtml。

21转引自白烨:《麦家“走出去”的解密》《人民日报》2014年7月1日。

22黄海容:《本雅明翻译观述评》,《中国翻译》 2007年第4期。

24祁晴:《麦家:被误读的〈解密〉》,《人民日报》2014年4月24日。

(作者单位:浙江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本文系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基于语料库的浙籍当代作家翻译研究”的階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15NDJC128YB)

责任编辑:刘小波

猜你喜欢

接受解密
解密色彩趋势 探索潮流方向
炫词解密
炫词解密
炫词解密
加密与解密
大学生接受小说文本的实用倾向及应对策略
我们为什么越来越能“接受”加班这件事?
文学可以定义吗?
略论刘勰对王粲诗赋的接受
中国当代文学海外翻译出版与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