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尼采与马克思人性思想比较研究

2019-03-13刘琼

青年文学家 2019年5期
关键词:尼采本质人性

摘 要:人性问题是一个历时哲学问题,关于人性的讨论千百年来经久不衰,尼采与马克思两位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就这个问题,给出了各自的精彩答案,下面,就从三个角度出发,将两位先贤关于人性思想的讨论做一个简单的比较。

关键词:人性;自由;超人

作者简介:刘琼(1987.3-),女,汉族,广东人,深圳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哲学。

[中图分类号]:B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5--02

两位历史境遇颇具相似之处的伟人对同一问题有着不同解读。

一、对“人”的“期待”不同

人性的表达总是丰富多变的,造成这种复杂情况的原因之一就是人性是多层次的。它既包括初级层次的自然属性,又包括较高级层次的社会属性、精神属性,由于人的本质决定人的本性,所以对人类本质的不同理解和定义,造就了马克思和对“人”的“期待”不同。

马克思哲学是关于人的解放的哲学。“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既是他追求的目标也是他对人的终极关怀。当且及当内在地把“人”作为发展的目的。使“人”在他自身所处的一切关系中确立自己的价值。和谐、自由发展成为目的本身,“人的解放”才算是实至名归。也就是说,马克思对“人”的最高期待就是“人”本身的最理想状态。

另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尼采则提出了著名的超人学说,他认为人应当是要被超越的某种东西, 也是能够被超越的。他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这样描述这种超越和被超越的关系:“猿猴在人的眼中是什么呢?是一种让我们感到好笑或是感到痛苦的耻辱的对象。在超人眼中,人应该是这样:一件好笑事情。或者是一个耻辱的痛苦。”在他认为,即便是“人”依然达到了他最理想最自在的状态,也还是有个“超人”在前面作为更高的追求。“人”远远不是终点。

而在如何实现各自的期待时,两位伟人却又英雄所见略同的强调了同一个关键词“自由”。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与哲学手稿》中,这样说,“劳动是生活的活动,”他认为对人来说生产生活不过是满足他需要(维持他的物质存在)的一种手段。他说:“生产生活本来就是类生活。是产生生命的生活。一个物种的所有特征及其阶级特征都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类阶级的本质正是自由的自觉活动。”

他出:“人是类存在物”,“不仅因为人在实践上和在理论上都把类——自身的类,以及其他物的类——当作自己的对象;而且因为这只是对同一事物的另一种表述。”因为人类把自己看作存在物,一个普遍的,同时也是自由的存在物,也就意味着,我们把自己当作一个活的、当前的类。

当人是作为一个“自由”存在时,他才能完成他《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解读的使命——“无论如何,个人总是从自身开始”。个人不是唯一的,他们本身不需要发生任何关联,但是,因为他们的需求是他们的本性和寻求满足的方式。这些需求相互关联(性别关系、交流、分工),并由此构建成人类社会。当然,在不同的社会阶段,每个个体所能获得的自由的“权限”是不同的。

尼采著作《人性的,太人性的》”的副标题是“一本献给自由精灵的书”的书。对于对“自由精灵”解释,尼采在文中做了详细的回答:自由以前是似乎永远被束缚在角落里或者朱子上的精灵。那种最结实的,最无法割舍的束缚,往往是被普世价值观所推崇的东西,是我们认为高级的,作为一个高贵的人所应担负起的责任,比如青年人应有的谦逊和崇敬之情;比如在一切受尊敬受推崇的古老事物面前的敬畏与温柔;比如对抚养他们成长的大地,引导他们向前的文化的感激之情。尼采认为,恰恰是这种受人敬仰的东西,将“自由精灵”结结实实地捆绑起来,使他们负起最持久的责任。而只有当“大解脱”如地震一般突然降临,年轻的心灵瞬间受到震颤,将这些束缚扯断,解脱出来。自由精灵才能名副其实。

所以,尼采用诗人般的语言和充满激情的态度告诉我们,妨碍自由更多的是道德,宗教,低迷的意志之类的东西,而不是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

二、实现自我的途径不同

这里,所指的实现“期待”的途径的不同主要是从马克思和尼采对待个体和群体,和社会,和他人的态度以及两者关系理解的区别上说的。

马克思的“人”。是必须处在具体社会关系中的人。他在不同情景下的社会关系中获得了多方面的社会规定性。他这样定义“人”:宗教的本质是人的本质。然而,人的本质不是一个人所固有的抽象事物,在现实中,它是所有社会关系的总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人的本质在历史活动中的对象便是社会。人在社会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属性,就是我们所说的人性。这种“人性”的表达是离不开社会这个大舞台的,想要实现对“人”的“期待”就要妥善地处理好这些千丝万缕的关系。人的本质的基础必须依赖于生产关系这是由于凡是社会关系的基础关系都是生产关系,所以我們也赞同劳动创造了人。而个性。虽然与众不同,但它们的形成过程却离不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社会生活。是社会生活磨砺出了极具特色的个体品质。在越平等、越公正的社会制度下。人的个性才能发展越自由、越全面。

人的全面发展的其实质就是人性的不断完善。是人性的展开过程,这个过程通常是由从片面到完整、从贫乏到丰富。人性是多层次的综合体。所以,人的发展也应该是全方位多角度的延伸。人性是在人的需求、劳动、社会关系三者的相互作用和动态联系中生成和完善的。人的全面发展也必然是在三者相互作用、有机统一和共同发展过程中不断实现。因此。人的全面发展就要人的需要、人的劳动能力和人的社会关系共同发展。“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地与他交流所有人的发展。”马克思这样指出。

尼采说:“人是尚未定型的动物。”认为人的个性并非是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他极力的反对着这种世俗化的平庸,他认为人被同化。个性被泯灭的罪魁祸首就是萦绕在每个人周围的大众的舆论。时代风尚。他曾充满激情的说:“在众人中。我像没有自己在思想一样,像众人一样生活;而且渐渐地总感到人家想把我从我自己中驱赶出来。将我的灵魂劫走。”他觉得隐退在社会之外,才能能使个性保全,活出自己的生活,而在社会中,即便是被自身所处的时代所珍视,也只是成为了一件任其摆布的重要物品,失去了自己的灵魂。

总而言之,,马克思的“自由人”的理想明显包含着这个“自由人”所处时代共性。这种共性是无法完全脱离的烙印,但尼采提出的“独特个人”是完全不需要这些共性的。马克思认为人的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人的意识可以理解客观世界,也可以通过掌握客观规律而能动的改造客观世界。正因为如此,人的目的可以被实现。而尼采则关注内心,他崇尚悸动的,跳跃的灵魂,他说:“我们不跳曾舞的每一天都是对生命的辜负。尼采认为人不应该篡改自己的感官,不能违背自己的内心,认为象征着泛滥的生命力,无所畏惧,笑对生死的酒神精神才是人们实現自我,超越自我的正确途径。所以,对内在精神的锤炼是否足够,才是制约自我实现的枷锁,他说,“承载能力的精神承载着这些最重的东西,就像骆驼背着沉重的东西奔向荒野。精神是如此的匆忙到旷野里去。然而。在孤独的沙漠第二变形发生:精神变成了一头狮子。它希望为自己赢得自由。做自己沙漠的主人。”

而对于是否实现个体的“期待”的标尺,两位思想家也给出了不同的参照。

马克思强调,每个人都应该以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作为人这个主体需要的最高尺度。从而做出自己正确的价值选择。而尼采则认为善恶的评价完全受强力意志的支配,成为道德的行为本身并不是道德的,奴性、虚荣心、自私、悲观的热情、顺从或绝望,这些同样也能成为服从道德的理由,服从道德就如服从君主。道德本身就没有道德。

三、未来的发展曲线不同

马克思用社会学的,历史学的眼光,把人的发展过程总结成为三个阶段。在第一阶段,人受限于自然。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来改造自然。人的社会关系是以血缘和宗法关系为纽带的区域性联系,人的个性被群体性所掩盖。人们有的只是群体意识。却丧失了人本应该具有的主体性。这个阶段里,个人和社会都无法想象会有自由和充分的发展,因为这种发展是与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原始关系不相容的。

随着商品经济对自然经济的取代,生产方式的转变和人们交往的扩大。人们逐渐摆脱了以往限制人们的血缘和地缘关系 。不断地从过去自然经济状态下人对人的依赖关系中解放出来。使个人能够进行自由的交往,由人的原始依赖性转变成为人对物的依赖性。“以物的依赖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马克思对第二个阶段的总结。

第三个阶段是共产主义社会阶段。人类的发展趋向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阶段,由于生产资料公有制对私有制的取代。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也由物的依赖关系。转化为友爱的合作的关系。社会关系也在人们的共同控制之中。由此,个人的独立性和个性获得了充分的生长空间。并且能在更加全面自由的社会关系中得到强大又稳定的保障。

毋庸置疑,在马克思的评价中,物的联系总是优于单个人之间没有联系 同样也优于只是以自然血缘关系和统治服从关系为基础的地方性关系。而第三个阶段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和向往所在。总之,在马克思的理论体系中,个人与社会的发展需求是越来越趋向与一致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尼采是笃信“永恒轮回说”的,他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这样表述:“一切离开。一切又归来:存在之轮永远转动。所有的死亡,所有的花朵盛开,存在的岁月将永存。一切都被破坏了,一切都被重新连接起来,存在的同一座房子永远被重建。我们分手了,我们再次相遇,存在的圆环总是忠于自己。存在从每一刻开始,象征着彼处的球围绕着每一个此处旋转。到处都是中心,通往永恒的道路是曲折的。“

一切都必须以同样的顺序发生和消失。权力意志的永远不会彻底消失,它是生成和毁灭的无限轮回的存在。它是循环的,是轮回的,在延伸的纬度上也没有一往无前的绝对趋势。

参考文献:

[1]马克思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2]赵家祥.《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三个界定》[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年.

[3]杨茂明,《试析尼采的“永恒轮回说”》,深圳大学学报,2006年1月.

[4]尼采,钱春琦新译《查拉图斯特拉》,北京三联书店.

[5]尼采,张念东。凌素心译《权利意志》,北京商务印书馆.

[6]尼采,《人性的,太人性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1日.

猜你喜欢

尼采本质人性
虚无与轮回:《悲痛往事》的尼采之维
“狗通人性”等十一则
逼近人性
人性的偏见地图
回归本质
童年的本质
对求极限本质的探讨
一个作为音乐家的尼采——尼采音乐思想探析
WUU——让“物”回归其使用本质
功能与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