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比视域下的中日茶文化研究

2019-03-13白依宁

青年文学家 2019年5期
关键词:禅宗茶道饮茶

白依宁

摘 要:茶文化起源于中国,日本茶道文化是在唐代经使唐僧人传入的。尽管两国茶文化历史渊源关系密切,现代功用相通,但在普及层次、传播路径、烘焙方式等方面仍存不同。探讨不同就要从文化对比角度出发,透过文化层面看两国的茶发展。

关键词:文化对比;茶道;禅宗;饮茶

[中图分类号]:G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5--02

世界饮茶发源于中国,中国饮茶发源于四川。由此说明,日本的饮茶风俗及茶树的种植方式就是从中国传过去的,最早将茶带回日本的是奈良时代的僧人。根据时间和史料考证,这位僧人就是公元805年入天台山国清寺研习佛法的日本僧人最澄[1]。日本的饮茶史是从他那一把茶籽开始的。中国的茶文化从始至终经历的是本土化发展,而日本的茶道文化根源在中国,在发展的独立性上略逊于中国。尽管日本的茶道文化在起源上与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已过千年,随着两个国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无论是在饮茶方式还是精神内核方面,都有着不同之处。本文从文化对比角度出发,探讨中日茶文化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1.中国茶文化的产生渊源及历史发展过程

茶,古称茗,也称槚,也称荈,也称莈。这些别名源于我国最早的茶叶专著——《茶经》,由唐代陆羽所著。相传茶是由神农发现的。据《神农百草经》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这里的“荼”就是古“茶”字。唐代以后,由于茶的种植和利用日渐增多,才省去一笔,改“荼”为茶。从《神农百草经》中的这句话可以看出,茶最开始是被当做药材以解某些中毒之象,经多年的用药经验积累后认识到茶不但可以缓解病症,而且可以清热止渴,味道清香扑鼻,当做饮品更好。这是茶成为今天普遍意义上的一种习惯饮料的产生渊源。

秦代以前,只有巴蜀人在种茶、饮茶。可见,巴蜀人最早将茶作为一种饮品,这也是前文提到“中国饮茶源于四川”的一个重要原因。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茶才从四川逐渐传播开来。到西汉时茶已由药用完全转变为饮用。三国时期,饮茶在长江流域已成为习惯。到了魏晋南北朝,茶已用来招待客人,作为一种社交媒介,甚至出现了咏茶作品,如晋杜育的《荈赋》。唐代出现了我国最早的茶叶专著——《茶经》,陆羽著。宋代书法家蔡襄也是一位很有水平的品茶专家,著有《茶录》,记述了宋代流行的多种名茶。由此可见,茶在唐宋两代已趋于成熟。唐宋以后流传至西北和西藏地区,城市中出现茶馆,流通茶叶贸易。明代出现了以茶为主题的文人画,如唐伯虎的《烹茶画卷》,文徵明的《惠山茶会记》等。清末,茶叶出口成为一种正式行业。到了近现代,围绕茶出现了一系列的文人团体,有的团体倾向品茶,有的团体倾向话茶。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不同种类的茶可以作为地域标志起到推进旅游业发展的作用。比如,到苏州旅游,在体会园林静谧神秘风情之余,也会品尝苏州碧螺春,苏州碧螺春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那么这种茶就被地域化,成为苏州的标签,成为旅游标签,进而商业化,起到推动苏州旅游业发展的作用。茶作为一个中国标志在以各种姿态走向世界,如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和各地举办的茶叶节等等。发展过程从未停止,其中蕴含的意义愈渐深刻。

2.中国茶文化东渡日本的过程及日本茶道的发展

中国茶文化东渡日本与我国佛教东传有着密切联系。奈良时代的最澄来到中国是修行佛法的,以茶悟禅的研习方法让他注意到了中国茶文化。文献中最早的记载是729年的《奥义抄》。当时传入日本的是唐代的砖茶煮法。

镰仓时代公元1214年,幕府将军醉酒,荣西为之献茶一盏,另献一本誉茶德之书《吃茶养生记》。开篇就写道:“茶也,末代养生之仙药,人伦延龄之妙术也”。这一点很好地证明了茶刚传入日本时主要重视药效,日本人接触和饮用茶是从实用这一前提开始,而后才发展成为今天注重精神意义的茶道文化。这是日本第一部茶专著,为日本茶道的建立打下了基础。

室町时代的村田珠光将禅宗思想引入茶道,形成了独特的草庵茶风,把茶道由一种饮茶娱乐形式发展为一种艺术、一种哲学、一种宗教,完成了茶与禅、民间茶与贵族茶的结合。

十六世纪末,千利休继承、汲取了历代茶道精神,创立了日本正宗茶道。将“清、静、和、寂”作为日本茶道的精神。现在,日本茶道作为艺道中的重要部分,成为联络感情、陶冶性格的一种艺术性、礼节性活动。

3.中日茶文化的相同之处

3.1都注重精神内涵,可以陶冶情操,升华内心。茶与禅密切相关,中国茶文化融合儒、释、道三家的精神内核,是人与自然相融合的媒介,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日本茶文化吸收禅宗思想,精神中心是“清、静、和、寂”[3]。两国茶文化都寻求闲寂、幽静的精神世界。茶的清香沁人心脾,可以舒缓人紧张焦虑的心情。通过茶还可以领悟禅的真谛,禅中的“中庸思想”能够让追名逐利的人学会以平常心对待生活,卸下包袱。品茶可以摆脱形式社会的束缚,使人与人之间从內心深处变得融洽起来,开诚布公地把自己的心声吐露出来。

3.2都与本国的民族文化密切相关,都把茶作为载体,将精神理念融入进茶文化的实体活动中。中国茶文化讲究在品茗的同时进行赋诗、赏花、品画、听曲等文艺活动,由此,与茶相关的各类文学作品数不胜数。同样,日本茶道也将书画、建筑、工艺、烹饪、宗教、礼法等一同导入茶事。

3.3都是一种综合性文化艺术活动。中国茶文化是综合品味、赏景、清谈、修性、抒情等多种审美功能的文化活动。日本茶道文化将日常生活行为与宗教、哲学、伦理和美学巧妙融合,也是一种综合性的文化艺术活动。

4.中日茶文化的不同之处

4.1从历史产生看,中国的茶文化是在自己的历史发展中以本土化的姿态产生的,独立性强。而日本的茶道文化是经从中国传播借鉴的过程再融入本国的文化内涵进一步发展的。

4.2从茶的普及层次看,中国的茶文化下到乡民市井,上至皇亲贵胄,从士农阶层到工商阶层都注重饮茶、品茶及茶的推广,大小城镇都有不同规模的茶楼、茶室。而日本的茶道文化多流行于文人雅客范围和官僚上层社会,推广普及程度没有中国的茶文化广泛。这就说明,中国的茶文化包含社会各个层次的文化,而日本的茶道文化尚未具备全民文化的内容。中国的茶文化是一种民俗文化,而日本的茶道文化是一种文雅文化。由此可过渡到下一个不同点。

4.3从饮茶的形式感看,日本饮茶历史虽然没有中国悠久,但比中国更加注重饮茶的形式感。这与日本严谨规范的性格传统有关。日本的茶道文化有正式茶会和薄茶会之分。正式茶会又分为初座、后座,有浓茶、薄茶、添茶等层次,其间还穿插简单的饭食、点心[2]。中国茶文化中衡量茶会正式与否的标准是茶会举办地点、参加茶会人的身份及茶会举办目的,更加主观化,缺乏规范化。浓茶作为日本茶道文化里最隆重的一项仪式,主人必须穿黑色的带白色纹饰的和服。参加中国的茶会,穿着比较随意,即使是较重要、正式的茶会也就是得体大方即可,不需要像参加西方的宴会那样穿晚礼服,扎领结。浓茶必须在吃过饭以后才能进行。中国式饮茶饭前或者饭后没有明确规范的说明。甚至在当今的中国出于饮茶有解腻降脂的作用,饮茶一般都是在饭后进行。浓茶讲究轮流喝,因此主人与客人之间几乎不讲话。而中国的茶文化中,无论在何种场合与谁饮茶,联络感情、加强沟通都是基本目的,那么语言作为交际的载体,说话就是必不可少的了。这一点与日本的茶道文化大相径庭。日本茶道文化将推广煮茶技术放置次要位置,感受茶道礼仪和感悟清净幽雅的境界被推崇为其首要功能,精神内涵更加丰富。正是因为中国的茶文化没有具体的仪式、规范可循,往往也就有道也无道了,影响了中国茶文化精髓作用的发挥和规范传播。甚至现在一说茶道,往往首推日本,茶道更是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日本的代名词。

4.4从饮茶的空间感看,这里说到的空间感是指对饮茶的空间地点要求。这也与第二点不同点有很大关系。中国的茶文化因为普及范围广,茶会地点遍布大街小巷。在胡同里可以看到下棋的老大爷喝着茶水调侃国家大事,在茶楼里也能看见经理和客户在边喝茶边商讨合同细节。而在日本的茶道文化中对空间感极为讲究,饮茶、品茶活动一般在茶社中进行,很少能在街道上看见。民俗性较强的中国茶文化较于日本茶道文化空间感略差。

4.5从茶文化传播的侧重点看,中国的茶文化侧重传播茶背后的文化内涵,把茶当做一种形式手段。比如历史渊源、发展过程等,注重文字、语言传播。而日本的茶道文化侧重传播严谨规范的茶道礼仪,至于其中蕴含的文化意义主张人在礼仪感受的过程中自行体会,精神渗透犹如音乐的轻重缓急,是逐渐深入的。饮茶文化发源于中国,站在历史高度上,中国对茶文化的占有欲极强。无论各种形式的茶文化传播活动,都把历史渊源作为首要传播内容。各种规模的茶楼、茶馆都会把茶的历史渊源展示给到此品茶的人,比如,以海报的形式张贴在墙上,以序言的形式出现在菜单的第一页等。而在日本的茶社里,礼仪主持人员不会详述茶道的具体内容,但会一步一步地带领品茶人感受茶道礼仪,从烹茶、倒茶、饮茶直到回味茶香,引导品茶人领悟日本茶道与“禅”的密切关系,体会“清、静、和、寂”的茶道精神。在饮茶流程结束后,再进行品茶心得交流。日本茶道文化更倾向于让品茶人在过程中结合自身领会精神,精神渗透并非像中国茶文化那样一步到位。

4.6从饮茶习惯看,中国泡茶对水极为讲究,古代有品评泉水的风气。经过历代点评,甚至出现了“一泉配一茶”的情况。浙江杭州虎跑泉配西湖龙井,江苏苏州陆羽井配太湖碧螺春。而日本用来泡茶的水是软水即可,没有特别严谨的要求。

4.7从茶食看,中国的茶源起是药用,后逐渐食用。东晋时用茶叶煮粥,称为“茗粥”。唐代煮茶、煎茶加葱、姜等调味料。宋代更是喜食茶饼。现在,茶的保健作用愈加流行。减肥的人饮茶通肠,养身达人饮茶抗癌。因此茶食也倾向于保健作用,大概可以分为三种:茶疗方、茶膳、佐茶点心[4]。现在流行的茶疗方有“红糖茶”,用来治疗腹泻,“枇杷茶”用来治疗咳嗽。茶膳是以茶为主料制成的一系列菜肴。流行的茶膳有龙井虾仁、乌龙豆腐等。佐茶点心的时代性比较强,广东人有“喝早茶”的习惯,多搭配叉烧包、虾饺等。由于经济全球化,国外“喝下午茶”的习惯在当今的中国也比较流行,搭配精致的点心,我们俗称“茶点”。更为年轻化的茶食是“奶茶”,真正地道的奶茶以烏龙茶、绿茶、红茶作为茶底,融合新鲜的牛奶或醇厚的奶油,甜香与清香的巧妙结合无疑是最流行趋势的主要原因。而日本茶食最具代表性的是怀石料理,这与日本茶道文化的养身观念和禅宗思想有关。古代日本寺院的禅僧修行时习惯空腹,为了抵制饥饿就在怀中揣一块“温石”顶住胃部以缓饥饿,即“怀石”。后来打禅时可以少吃食物起到“温石”御饥的作用。逐步发展为茶道里所吃的食物,特点是简单、量少。随着时代发展,从以往简单的三菜一汤转变成为精致、讲究的高级料理。

参考文献:

[1]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PP.421.

[2]孟昭毅 曾艳兵.《外国文化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PP.166-167.

[3]李红.清静和寂 茶禅一味——论日本茶道[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PP.134.

[4]万芳.中日茶食对比研究[J].福建茶叶.2017(7).PP.328.

猜你喜欢

禅宗茶道饮茶
体验茶道魅力
禅宗软件
论新时代中国茶道精神
饮茶养生De四季区别
论旧禅宗与王维的诗歌创作
茶道人生
《茶道六百年》
《愚公移山》和医学“禅宗”
张九龄与禅宗
四季饮茶与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