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台北人》看白先勇的文化意识

2019-03-13孙楠

青年文学家 2019年5期
关键词:台北人白先勇文化意识

摘 要:台湾作家白先勇重要的代表作《台北人》为读者展示了各阶层各行业的大陆人来台湾后二十年间的生活与精神面貌。十四篇看似独立的短篇小说聚合在一起为读者勾勒出战后来台的大陆人的“众生相”,同时也让读者感受到小说中所蕴含的作者的文化心理。

关键词:白先勇;台北人;文化意识;思乡

作者简介:孙楠,云南曲靖人,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5-0-01

短篇小说集《台北人》作为白先勇小说中的代表作品自出版以来一直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并引发了众多的研究与评论。在进行相关研究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后,结合评论家欧阳子和夏志清等人的分析,本文试图从以下四个方面来从小说《台北人》看白先勇的文化心理:

一、文化哀悼

在小说《台北人》的创作中,白先勇将中国传统小说中美人迟暮和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英雄末路情节较好的结合了起来。《思旧赋》中描写了年迈体弱怯退休数年的顾恩嫂托病从台南到台北来探访主人李长官家的故事。作者通过顾恩嫂和老女仆罗伯娘的对话,让读者看到李家由曾经的名门贵族到如今夫人去世,小姐离家出走,少爷精神分裂的衰落景象。李家的住宅已是“屋顶上瓦片残缺,参差的屋檐,缝中长出了一撮撮的野草来。”李家唯一可以传宗接代的少爷也变成了逗玩野草,臉上两坨痴肥的腮帮子,头发快要掉光了得痴傻的中年男子。作者也试图由一个传统旧家庭的衰败来反映出传统文化与社会旧传统秩序的衰败与崩溃的现状,正如李夫人去世时说的那句“好冷”一样,现在的社会生活秩序已是冰冷残酷的工业社会了。

白先勇在描写这些人物时更多的是同情和怜悯的心态并描写朴公和李浩然将军这类人物时带有的是敬意。在《粱父吟》中朴公正是这样一位尊重传统文化的人物形象,他对自己结拜兄弟王孟养怀有的兄弟情义,对王孟养的儿子在处理父亲的葬礼时表现出违背中国人情礼俗的态度,以及一味地尊西抑中的态度深感遗憾。而晚辈王家骥面对长辈朴公的教育时表现出的不耐烦,朴公当时说的那句“看见这些晚辈行事,有时却不由得不叫人寒心呐。”也道出了白先勇面对急于丢弃传统文化而去崇尚西方文化一代年轻人的担忧和不信任感。

二、乡土认同与历史叙事

面对民族分裂、国家危亡的危急时刻,当时中国的贫穷、落后、无知与愚昧狠狠打击过中国知识分子民族复兴的理想与抱负,白先勇从中领悟到了那一代中国人所经历的人生与国家的存亡、民族的分裂相互联系的命运共同体的存在,并将其贴切的表述在自己的作品当中。面对历史叙事这样宏大的命题,白先勇以自身的情感力量和审美意识呈现出中国人经历的世事无常与历史的沧桑。《粱父吟》这一篇是较为能说明白先勇重塑历史的实例,小说中朴公、仲默。王孟养三人在辛亥革命年间歃血为盟,结拜为兄弟共同创建民国。后又继承孙中山的遗志,东征西讨全心想要完成国民革命。三人把个人的理想与家国的命运连续起来,将“小我”融入“大我”之中。他们的命运也从此与家国紧密相连。白先勇通过朴公回忆辛亥革命的历史,并在文中用了大量篇幅来描写当时革命爆发的过程。《岁除》中通过除夕夜主人公赖鸣升在过去老友刘营长夫妇家吃“团圆饭”的故事。通过人物的对话来呈现出台儿庄战役时的战争的惨状以及给人们带来的痛苦:“我们拿什么去挡?肉身子!老弟……”

三、文化本位

白先勇在《社会意识与小说艺术—五四以来中国小说的几个问题》一文中阐述了自己进行文学创作的根本:“中国文学的一大特色,是对历代兴亡、感世伤怀的追悼,从屈原的离骚到杜甫的秋兴八首,其中所表现出人世沧桑的一种苍凉感,正是中国文学的最高境界,也就是《三国演义》中的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的历史感,以及《红楼梦》好了歌中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的无常感。”这样的文学价值观论述出中国传统佛道两家追求的“忘我的心灵心境、超越智慧”的人生境界,同时也回归到物是人非、感时伤怀的结局。

从小说《台北人》中无论是曾经叱咤风云的朴公和战功显赫的李浩然将军还是红极一时的社交红人尹雪艳,还只是普通的帮佣工人王雄,或是夜总会的舞女金大班。故事的最后中汇归于尘土中,曾经拥有的丰功伟绩,荣华富贵,或是用尽一生追求的安稳生活、美好爱情,到最后都会归于虚空中。面对昔日的人和事只留下“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的悔恨和“无可奈何春也去,天上人间”的感叹。

四、家国同构

中国文化中的“家国同构”思维模式一直贯穿于白先勇的《台北人》创作当中,“以家喻国”的行文方式从古至今一直被文人们运用。从诗经中的“黍离之悲”到杜甫描写“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国破家亡之痛。文人们把个人的不幸遭遇与家国的兴衰紧密结合起来进行了大量的创作。家这一层面的不幸遭遇上升到国家破裂的层面,文人们心中传统知识分子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就会相应在行文中表现出来。同时也会更大层面的唤起读者心中的共鸣感。小说中的主人公都遭受了个人的不幸和家国的沦亡。家国的沦亡直接导致了主人公个人生活的不幸而主人公个人不幸的遭遇更加反映了家国沦亡的苦楚与伤痛。《永远的尹雪艳》则通过女主人公的经历来展现世事沧桑的变换。《一把青》的故事背景有从前的女主角朱青与丈夫郭珍恋爱时抗日胜利时中华民国的首都南京,到丧夫后朱青居住的“仁爱东村”。从前的空军们为国捐躯,充满朝气与活力。到了台北后的空军们每天只是听些靡靡之音,专与异性说些胡闹话,喜欢关起门来打麻将。

结语:

白先勇的文化心理是站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来进行建构与反思,通过对人生、民族、历史的思考,进行文化本位的建构,来展现出人性中丰富而细腻的民族传统内涵。

参考文献:

[1]白先勇. 2015[M].台北人.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白先勇. 2009[M].社会意识与小说艺术. 台北皇冠出版社.

猜你喜欢

台北人白先勇文化意识
白先勇与《红楼梦》
旅美作家白先勇的家国情怀
白先勇:我有一颗天真的老灵魂
初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途径
基于文本框架的英语阅读教学
大学英语阅读课程资源开发中文化意识的培养研究
试评文化意识在高中英语人教版教科书中的渗透
白先勇笔下女性形象分析
台北玩乐 散步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