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重组中的财务风险与规避
2019-03-13谷万松
谷万松
摘要:国有企业重组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种常见现象,关系到企业转型、体制改革等特殊问题,具有我国鲜明的经济特色,但是在重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一系列的财务风险,可能影响企业的经营。因此,需要对重组中的财务风险进行识别,并分析风险产生的一系列原由,最终提出规避方案,以此为我国国企的重组活动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国有企业;重组;财务风险;规避
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结构调整、战略性重组,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依据我国经济发展趋势,未来一段时间内,国企仍将继续重组任务,并且依靠并购、重组等手段,不断实现企业结构和布局的调整,优化企业竞争力,提高企业经营和生产效率。然而目前看来,在行业背景和社会发展步伐双重影响下,国企在重组的过程中,仍旧需要对各种风险进行科学预防,以提高重组效能,并且通过合理规避风险的办法,积累大量发展经验,为未来企业实现突破奠定基础。
一、财务风险种类
将国企重组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即重组前、中间环节和重组后,每个阶段所产生的风险不同。
(一)重组前的风险
在重组之前,企业对并购对象的实际情况掌握不足,例如实际经营状况、资金运作和短缺情况、债务信息数据、实际拥有资产和份额比例等,实施重组的一方难以掌握全面、真实和详细的信息,导致在前期预判时过多承担了风险,或者是对于一些隐含的风险识别不到位,导致实际财务付出与预期額度差距过大。一方面表现为企业在估值环节存在较大风险隐患,即企业由于信息不完整,对预期价值和风险比值判断失真,导致预算和重组计划制定出现偏差,进而阻碍了重组工作的进展,且不能在预定方案下获得收效,甚至由于突增的问题出现财务窘境。另一方面,企业重组前的估值和预判方案失调,导致季度甚至年度预算和决算问题滋生,期间收支和绩效出现较大出入,影响企业经营成果,导致本企业出现经营不善的错误诊断。而如果社会经济环境发生变化,企业本身就受局限的财务状况影响,抗风险能力更低,可能出现恶性循环,最终直接影响企业长期经营发展。
(二)中间环节风险
中间环节主要包含了:融资风险,即企业在重组中使用的融资办法和融资渠道存在问题,导致资金供给和使用成本过高,例如通过并购的形式进行重组的,企业原本的支付能力不足,或者是因为支付完成后后续活动资金欠缺,因此需要通过举债、拆借等形式进行融资,由于获得的第三方资金支持一般还会有利息存在,由此产生了本金之外的溢出债务,而一旦后期企业难以定期定额清偿债务,则可能直接阻碍企业正常运营,甚至于破产,就算能够清偿债务,也会因为短期内内部可用资金周转额降低而导致企业在经营计划上受到极大限制,阻碍预期效益的实现。通过有偿出让企业资产等其他方式融资的,可能会因为市场价格、受让方支付方式和实际支付能力等出现各种融资效率低下的风险。资金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如果出现短期乃至于长期资金周转局促,都会造成企业发展和生产力下降,从而影响企业整体财务状况,严重时导致企业面临破产倒闭风险。
(三)完成后的风险
重组基本程序之后,面临的是企业整合阶段,常见的就是因为前期隐含风险,由于重组原因接手相应信息,最终变得明了化,加剧了重组后企业的财务压力。例如:并购之前被并购企业出于各种原因,隐瞒了一些企业债务和经营不善问题(债务过高、市场份额过低、技术设备过差、人员配置不合理等),这些因素又直接影响重组后企业的开支和收入,造成收支两端差距过大,在重组后的整合阶段,由于接手企业掌握了这一系列的信息,才真正了解到了问题的严重性,要想采取办法及时补救,就必然会再次面临财务投入。其中最为重要的两个方面就是:清偿风险,即对隐含债务、税务的清偿;文化风险,即原始企业文化制度与重组后企业文化制度的差异性,会直接影响重组企业的凝聚力和竞争力。
二、财务风险产生的缘由
(一)内部原因
人力资源是企业的动力,所有的企业事务均依参与管理和生产的人员综合素质决定成败,产生企业重组的财务风险,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于相关人员的综合素质不足导致的,一是参与管理和执行重组的人员主观意识和专业能力薄弱,不能全面认识到财务风险的重要性,且不能从原始企业的日常信息数据中辨识可能存在的财务风险,因而放任了风险的存在,忽略了价值估算的方向。二是缺少了专业人员配置,例如会计类、法律类、管理类的人才不健全,导致在某些方面上缺少专业的眼光和判定标准。此外,企业内部财务资源也是导致财务风险的直接原因,由于企业自身财务状况欠佳,在力所不能及的条件下勉强完成重组,导致企业直接承担财务风险也是可以预见的。加上企业重组后经营范围和规模的调整,投资方向可能与原来的方向不同,缺少相应的经验和决策能力,也会导致后期收益不足,而企业文化因重组发生变化,内部环境中各个部门和员工是否能快速适应,从而发挥本职功能也是值得思考的。
(二)外部原因
重点在于其一,并购的动因并非由于市场经济的完全主导,一定程度上受到国家政治能力的干预,虽然在大方向是良性的干预,但是这种普遍性的影响,可能导致对国企重组中局部问题的忽视,或者是操之过急,从而导致企业在重组时只重视重组任务的完成,而缺乏对重组目标和细节的把控。其二在企业并购重组过程中,被并购的一方也有可能因为不想被“揭短”,而隐瞒一些信息,如此信息不对等的条件下,投资方极容易出现错误预判,从而制定与实际背离的重组计划,这实际上是由于社会环境中诚信系数不足导致的。
三、规避方案
研究国企重组中的各种风险和规避办法,实际上就是保证企业生存、发展、升华的有效途径。应当根据当前国企常见重组过程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制定规避办法。
(一)价值评估风险规避
评估是企业重组的关键项目,对应重组活动所需要的财务资金投入应当做到风险与投入对等,因此必须在交易、成本基数上进行首轮控制。首先是要分析企业的实际状况,对企业所掌握的资源和财务、经营状况等进行综合把握,根据企业的战略计划制定重组方向,并对重组项目进行评估在多套计划中找出符合成本要求的方案,以最优化为原则。在分析评估过程中,着重使用财务分析办法,对企业和目标企业的财务报表进行科学评价,制定整个过程下的财务风险估算表,模拟分析可能产生的一切风险,并针对性的制定应急措施。
(二)融资风险规避
融资建立在企业现有财务状况的基础上,并结合预期风险和收益综合制定融资方案,对于融资方案中规避风险能力较差或者是抗风险能力较差的方案,谨慎或直接不予使用。一方面是要选择适合的融资方式,企业需要提前制定重组预算方案,要确保融资前后资金的可操作性,避免财务极限带来的压力,其中由于预期成本与实际成本存在一定的出入,特别是重组程序耗时增加,因而需要合理考虑这段时间内的实际成本,尽可能选择成本低而效率高的融资方式,且可缓冲周期相对较长。另一方面,考虑企业资金运作和流通环节的压力,在支付时应当进行风险规避,需注意单一支付方式尽量少用的办法,采用多种方式并重来完成灵活支付方案,其中尤其是现金支付可能直接导致企业财务紧缺,因此尤其要注意减少使用。
(三)重组后风险规避
重组之后的整合和经营,关系到企业最终重组行为的实际效益。在投资经营方面,需要在经营前再次确认重组后的经营方案,确保企业有能力、有条件实施经营项目,对经营项目的预期收益和市场价值进行保值估算,投资效益最大化是首要原则。在整合之后,需要快速建立配套的财务管理和企业运营制度,实现资源的快速调配和优化配置,通过财务系统监管企业初期运行状况,同时提高财务人员素质,实现专业化管理,提升企业竞争力。快速整顿内部秩序,建立起以企业经營管理为核心的文化基础,调动各部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制度,制定并严格实施企业预算和决算方案。
四、总结
国有企业在重组的过程中,其各类风险是客观存在的,而财务风险在众多风险中最为重要,直接关系到企业重组后的经营和发展前景。国企重组中财务风险的诱因较多,包含了制度、意识、人力、政策等多个方面,单一一个方面对财务风险的影响都相当大,因此必须进行细化分析,设定针对性的规避方案。只有做好重组中财务风险的有效防范,才能够减少重组过程中及重组之后的其他问题,给企业发展营造良性环境,确保企业战略计划的有效实施。
参考文献:
[1]周卫平.国有企业重组的相关问题探讨[J].经营管理者,2015(33).
[2]毛晓菲.浅析国有企业重组后全面预算管理问题及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5(22).
[3]林军.国有企业重组中的财务问题研究[J].财政监督,2011(23).
(作者单位:中交隧道局电气化工程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