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孤独”的哲学追问

2019-03-13杨艳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19年6期
关键词:有形虚空孤独

杨艳

楚风,文艺学博士,英语语言文学(翻译)硕士生导师,所作诗歌《孤独》:

(一)据说/孤独是三角形/一个角落/一束阳光的尽头/一次深深地蜷缩/一番慵懒斜靠床头。

“孤独”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却深深被感知的情绪,作者试图将它从“无形”变“有形”。“孤独是三角形”这个形象的表述很有意思,为什么不是“圆形”?接着往下看:“角落/…的尽头/蜷缩(深深的)”这三句话,给人一种更往细微处缩小、聚焦的感觉,而“三角形”正是一种带角的、消瘦的、内收的形体,与诗人的感情产生了照应。这三角形的“孤独”,有一种自我封闭、自我保护的意味。

(二)无语/漆黑/边界消弭/思考悄无声息地弥漫/海浪般涌动的气息/心,没有方向。

在孤独的空间里,空间是密闭、紧缩的,但是思绪却存在,甚至扰杂:思考…弥漫/ …涌动的气息/心,没有方向。在孤独的笼罩下,思绪万千。心灵开始游荡,反映出情绪的迷茫与困惑。值得注意的是,“孤独”从“有形”变得“无形”了:

边界消弭/思考…弥漫。从一个密闭三角形一下子跳跃了出来,越出了孤独的疆域,所以“心,没有方向”了。诗人游走在有形与无形之间,利用空间的独特审美优势,造成了别致的审美体验。建立孤独的三角,继而又越出孤独的疆域。将情绪的波动,利用空间,拿捏得恰到好处。

(三)是虚空/是处所/是容器/是一段时光/在此,将存在/安放。

在无形(无边)的迷茫中,就让心灵一直在“摇曳碧云斜”中游荡,可好?若是在迷茫的无方向感中收尾,似乎也可以形成完整的诗歌意脉。但妙就妙在,作者再一次借助“空间”的魔力,掀起了审美的波澜:是虚空/是处所/是容器/是一段时光。作者再一次,将“无形”框定边界,而且不断往里收,从虚空到处所,从处所到容器。值得注意的是,这时候的“有形”,与第一段的“三角形”是有“质”的区别的!有形的孤独三角形,是一种自我封闭、失落,甚至有点忧郁的情绪。而这里的“有形”的构建,则恰恰相反:在此,将存在/安放。这里的“有形”的“处所”“容器”,是用来存放“存在”的!多么富有哲学意味!这也是这首诗歌思想“形而上”的高妙之处!将一首抒情意味的诗歌,上升到了哲学追问的高度!

名言“慎独”二字,见“孤独”乃人性之弱点。谁也无法逃避,无法抗拒孤独对人心灵的浸渍与悄无声息的戳痛。作者没有回避,将内心的困顿与迷茫,利用空间的变化巧妙地传递。经过思想的挣扎、心灵的逃逸,找到了“存在”!注意,作者的措辞,是“存在”,而不是心灵、生命等常见语。经过了一番在“漆黑”中思想的挣扎,诗人找到了“存在感”。存在,即意义!这是人生最基本的,也是最难求的。

思想不故作高深,在困顿里挣扎,最终在“存在”中发现意义。人性的弱点,毫不掩饰,“存在”的发现,又浮现了人性的伟大、思考的力量、孤独的磨炼价值!所以,作者在与“孤独”抵抗,却又客观传递出孤独的“双刃剑”价值!没有“孤独”,也许根本找不到“存在”,找不到“意义”。

第三段中,其实还有一个微妙的小转折,即“是一段时光”。从虚空到容器,已经化作“有形”,又再一次“越界”,但这一次越界,得来的不是迷茫,是一段时光的真切体验。时光,是难以捕捉的,“一晃眼就过去了”是因为你没在意、没用思考的心灵去体验。作者点出“时光”二字,恰恰是因为孤独的境遇使人越发感触灵敏,时光不再转瞬即逝,而是点点滴滴地过往流淌。诗人也只有在别样的情绪中(孤独)才能体验到这微妙不可测的东西,这时光,是作者在孤寂中,慢慢咀嚼到的。所以,从容器到时光,是作者的“所体验”“所感触”“所感悟”!

最终,将“存在”“安放”。不是擱置,是安放。心灵的游弋,在“孤独”中徘徊,在“存在”中安顿。好一场别开生面的生命哲学追问!好一场魔幻时空的审美探险!

只是,第一段的最后一句话“一番慵懒斜靠床头”,指向一种惬意的“闲情”。似乎在文脉中产生了阻碍,我以为,去掉它,更好。

猜你喜欢

有形虚空孤独
10 Threats to Ocean Life
你在黑暗中看我
未定义
精神生态学
从有形看到了无形
圈套里的个性化讲述
从《山河故人》看贾樟柯的变化与坚守
精致概念,化“无形”为“有形”
虚空眨眼
暴雨来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