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追问”撬起“深刻”的杠杆
2019-03-13刘冬梅
刘冬梅
议论文的目的是说理,要让读者心悦诚服,说理不仅要逻辑正确还要思维深刻。“思维发展与提升”作为高中语文四大核心素养之一,思维的“深刻”也是《2017年普通高考语文考试大纲》中写作的发展等级。显然,让文章走向深刻已是高分作文的刚需和标配。
“深刻”即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让观点具有启发作用。“深刻”是抽象的,有技巧的“追问”,会在分析问题时由表及里、追因溯果,走向“深刻”的境界。追问是追根究底的问、多次的问,它强调提问的深度和频次。议论文写作以思辨见长,只有经得起追问,说理才能周密,论证才有力度,结论才能让人信服。
一、追问核心概念
议论文写作中,分析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是惯常思路。这三个“W”中,相较于“为什么”和“怎么样”,“是什么”更为重要。“是什么”涉及议论文的破题,它是对文章中核心概念本质的理性认识,认识是否全面深入决定了文章是否真正深刻。把核心概念“是什么”认识清楚了,原因分析和解决措施自然迎刃而解。
“是什么”可以从核心概念的来源、表现、本质和意义四个层面追问探索。下文以对“钝感力”的理解为例,详细分析。
1. 追问来处,正本清源
“钝感力”意为“迟钝的力量”,出自日本作家渡边淳一的创造。通常情况下,迟钝是个贬义词,我们需要的是敏捷、迅速、高效、睿智。“钝感力”的出现让人意外之时,也应追问其出现的背景,即渡边淳一为什么要提出“钝感力”一词。
与钝感相反的就是“敏感”,当今快节奏、高效率、巨变化的生活中,敏感让我们对周遭迅速做出应激反应,但过于敏感却会让人受到伤害,而木讷、迟缓的钝感恰好让我们拥有一层保护,它是保持从容和愉快心情的重要武器。
2. 追问表现,具体分析
对钝感力产生背景了解之后,还要从事例素材和理论素材两个维度追问其具体表现。在事例素材方面,有韩信、司马迁、苏轼、阿甘等例子作为典型论据,分析他们在面对挫折和伤害时的具体表现,能总结出拥有钝感力的人大多拥有迟钝而坚强的神经,他们能迅速忘却困难,不因琐碎小事而产生情绪波动,会为了既定目标继续从容前进。在理论素材方面,有重剑无锋、大智若愚、大敏若讷等材料作支撑,分析其内蕴,会发现貌似外在相反两极的钝感和敏感在一定情况会接近转化,这正是道家特有的辩证思维。
追问表现,实际上是对抽象概念的具体化,通过对丰富理据的具体分析,对核心概念的表现进行梳理和归纳。
3. 追问本质,抽象提炼
通过对大量事例和理论素材的深入分析,需要再进一步追问核心概念的本质。这个过程既是由形象到抽象的提炼过程,也是对核心概念到底“是什么”的理性总结和精准回答。
追问钝感力的本质,可以提炼出它是钝于外而敏于内的一种潜在力量,它让人不受外界干扰,只关照于内心所需;它不是迟钝,而是排除外界干扰、积极向前的人生态度;它是一种内心修炼,教人学会在困难、伤害、挫折中勇敢前行。
4. 追问意义,升华智慧
认清本质后,还要追问核心概念的意义,将其上升到更高层面,或作为推崇的价值观、处世准则来褒扬,或表达对现状的忧虑,或传达对美好的呼唤等等。比如追问钝感力的意义,它就是一种修心的方式、处世的态度、生活的智慧。
通过上面对钝感力的来源、表现、本质和意义的追问,可以形成如下分析段落:
相比激进、张扬、刚硬而言,拥有钝感力的人更易在竞争激烈、节奏飞快、关系复杂的现代社会中生存,得自身内心的平衡。(来处)面对他人事嫉妒、中伤和刁难,不能如临大敌,而要仔细思考对方那么说的原因,体察对方的心情,拥有心胸宽广的钝感力,不管多么痛苦的事情,都能转化成对自己有利的因素。在亲密关系中,彼此缺点因距离而放大,矛盾和冲突也随之而来。彼此长久的相互容忍和体谅,是各自出色的钝感力在支持和守护。(表现)“钝感力”作为一种为人处世的态度及人生智慧,其实就是钝于外而敏于内,关照内心,不受外界影响。钝感力,其实就是修心,让内心慢下来,让自己在忙忙碌碌中找到一份安静和宁静,可以更坦然地去面对一切。(本质、意义)
对核心概念的深度追问,不仅适合于命题和话题类作文,即使是材料作文,只要提取出关键词,就可以用以上四步澄清概念,甄別认识误区,让说理走向深刻透辟。
二、追问热点事件
在“时事语文”的背景下,作文考查中对热点事件的分析不胜枚举。一篇优秀时评文的逻辑必须经得起推敲,说理必须周严。对热点事件的追问,不能停留于事件追因的浅表层面,还要在纵深上对事件内里进行盘根究底的挖掘:追问事件的特殊性,透视事件背后的深层原因;追问事件的相关性,将个别事件辐射到普遍层面;追问事件的价值观,探究事件的启示意义。下面以材料示例详细分析追问热点事件的方法。
材料一:2018年9月14日,北大未名BBS有人爆料北大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8位“化学小天才”多门考试合伙作弊被处分。这8名同学有的斩获国际奥赛金牌,有的是保送生,有的是奥赛国家集训队成员,有的拿到自招加分,可以说是学霸中的学霸,却在高等数学、有机化学、普通物理等多门考试中作弊。
1.追问原因,形成初步认知
材料一中的学生为何会作弊?通过对原因的追问,可以形成如下认知:①未认真学习,知识掌握不牢靠;②想考取更高分数,取得更好成绩;③不够自信,担心考差了;怕丢面子,输不起,虚荣心作祟;④他们当惯了优生,不习惯当差生;⑤教育很失败,教育制度不好,唯分数至上……
追问原因后,对材料一中作弊行为可以形成以下初步认识:这些学生不努力学习,却想通过不正当的手段考取高分,获得荣誉,满足虚荣心,这其实是学习功利的体现。
2.追问特殊性,透视深层原因
作弊虽是违反考试纪律的行为,但它在校园中并非罕见,而这个事件为何会成为新闻并引发热议?究其根本是主人公是北大学霸。在大众认知里,作弊的通常是差生,但这8名同学却是实打实的“超级学霸”。 学霸群体和作弊看似矛盾对立,但事实就是打脸,深挖背后根源就是在追问这个群体的特殊性。
通过对北大学霸在考试中作弊更深层次的原因的追问,可以得出如下看法:①在当下教育背景下,少数优生道德缺失,诚信缺位。②当今教育仍然唯分数而论,正如2016年广东高考作文中的漫画,考了100分就給个吻,考了98分给个巴掌。③人们对于成功、优秀的评价体系简单划一。
3.追问相关性,辐射普遍层面
在第二层次的追问中,聚焦“北大学霸”,针对其“特殊性”,进行纵向深挖。康德所言“心中崇高的道德律”在这些北大作弊学生身上难觅踪迹,实乃教育之痛。接下来,再针对事件的“相关性”进行横向扩展,寻找与材料事件类似或相反的事件,将个体事件辐射到普遍层面。高校优生作弊并非个案,近几年发生如下几起相似事件:①中国科学院大学22名学生在2017-2018学年夏季期末作业中抄袭,老师直接给0分,并不得修改。②上海海事大学14名学生在2017-2018学年冬季期末考试中作弊,被给予警告、开除学籍等处分。③2013年,哈佛大学宣布,勒令60名2012年5月参与考试作弊的学生休学,剩下涉嫌作弊的65名学生一半留校察看,另一半得到赦免。
通过对相关事件的挖掘,结果让人震惊:作弊不只发生差生身上,也发生在顶级学霸身上,蔓延到了中国最高学府,甚至在世界范围内都是屡见不鲜的。
4.追问价值观,探究启示意义
回看这些作弊事件,能引起大家热议,是因为它深深刺痛了大众的心,那些常人以为是最杰出、最引以为傲的学生,却用实际行动打了教育的脸。这不得不引起人深思:从他们身上,可以得到哪些教训和启示?
启示:①素质教育落到实处,教育要注重对人格的培养。②要建立更加科学的评价体系。③教育不能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④立德树人应落到实处,教育应该培养兼具德行与才学的人。⑤社会诚信档案全面建立刻不容缓。
通过对事件原因、特殊性、相关性、价值观的纵向“追问”,全面发掘,层层深入,对事件有了更为深刻的认知。对材料一可以形成如下分析段落:
北大学生作弊确实令人难以置信。他们拥有超高的智商和学识,是别人眼中站在金字塔顶的人物,却因为作弊成为社会负面的典型。(特殊性)在他们的身上,我们看不到学术诚信,看不到道德自律,看不到人格操守,看到的只有四个字:分数至上。(深层原因)北大学生也好,哈佛学生也好,他们都是最优秀的群体,却沦落至此,管中窥豹,可见一斑。(相关性)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教育不能唯分数论,更应关注人格的培养,要真正将“立德树人”四个字落到实处。(价值观)
纵向追问的方法可以广泛运用于有代表性的个体事件,追问的“四步”也不必完全照搬,应该根据具体材料灵活处理。
材料二:2018年5月底,崔永元实名举报范冰冰及其公司利用“阴阳合同”逃税。随后,江苏省税务局介入调查。2018年10月3日,税务部门认定了范冰冰偷逃税款的事实,并决定对范冰冰及其公司追缴税款和滞纳金,并罚款,总计8.84亿元。
片段展示:范冰冰偷逃税款案水落石出,8亿多的追缴及“罚单”震动舆论。范冰冰偷税、漏税,表面是为金钱利益(表层原因),实则体现出其法制意识的淡薄(深层原因)。作为一名公众人物,其本应该做好示范,依法履行自己的纳税义务,却以偷税、漏税的行为树立了负面典型(特殊性)。我们应该认识到:法律面前没有特殊公民,越是公众人物,越须洁身自好。依法纳税是义务,如果仍有人哀之而不鉴之,结果也是凉冰冰。(价值观)
范冰冰作为公众人物的代表,在这个群体里,有和范冰冰一样以身试法的明星,也有像周润发、江一燕一样给社会做出良好示范的艺人。上述片段是从范冰冰个案的特殊性来讲的。我们还可以关注相关性,使得自己的议论更加全面,深刻。
追问是议论文走向深刻的具体策略,也是思维走向理性的重要品质。面对当下作文教学挖掘核心概念、分析热点事件两大难点,立体有序地呈现追问的具体方法和过程具有较好的实操性和推广性。希望以追问为支点,能撬起深刻的思维。
[作者通联:重庆育才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