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知识溢出与目的地户外运动全域发展:基于张家界的实证研究

2019-03-13陈奕滨陈靖东张朝枝

旅游学刊 2019年2期
关键词:张家界户外运动

陈奕滨 陈靖东 张朝枝

引用格式:陈奕滨,陈靖东,张朝枝. 知识溢出与目的地户外运动全域发展:基于张家界的实证研究[J]. 旅游学刊,2019,34(2):72-82. [CHEN Yibin, CHEN Jingdong, ZHANG Chaozhi. Knowledge spillover and outdoor sports development of a destination: Empirical study of Zhangjiajie[J]. Tourism Tribune,2019,34(2):72-82.]

[摘    要]如何通过先锋旅游产品开发带动全域发展,一直是业界非常关注的问题。文章采用深度访谈和参与式观察法,对张家界户外运动发展进行历时性观察,分析先锋旅游产品中“关键个体”的知识溢出过程与机制,探索个体间知识溢出在旅游产品由点及面发展过程的作用机理。研究发现,户外运动知识溢出的过程是在个体与组织的互动中产生的,显性知識与隐性知识的转化不是SECI模型所描绘的“单向连续”模式演进,而是不连续的、跳跃的。在这个过程中,关键个体在其中发挥率先推动隐性知识“群化”、积极促进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外化”和有效加深显性知识“融合”的作用,具有一定的延续性和传承性,不同阶段亦可能相互交织。张家界户外运动发展得益于关键个体的推动,经历探险时代、骑行时代、徒步时代不同阶段,最终形成“创新-投资-创新-模仿-竞争-创新-升级-完善”的基本模式,通过个体间的知识溢出推动了户外运动产品的全域发展。

[关键词]知识溢出;户外运动;SECI模型;先锋旅游者;张家界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19)02-0072-11

Doi: 10.19765/j.cnki.1002-5006.2019.02.012

引言

目的地旅游产品发展过程中,往往是由先锋游客带动,然后大众游客跟随,形成大众旅游产品[1-4]。户外运动旅游产品,由于其具备一些专业性,从先锋游客到大众游客往往需要经历一个技能传播或者知识溢出的过程,但正如Henry和Pinch所说,知识溢出的过程就像一个无形多变的“黑箱”,人们知道知识溢出作用存在但却不清楚它的具体作用机制,有时甚至质疑它的合理性[5]。在全域旅游发展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旅游目的地尝试通过发展户外运动产品来推动目的地从景点向全域转型发展。在这一背景下,厘清先锋游客之间如何传递专业知识与技能,又如何推动这些技能与知识的大众传播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本文拟以张家界户外运动旅游产品发展历程为观察对象,分析探讨个体间知识溢出的过程与机理,并在此基础上讨论其对目的地转型发展的意义。

1    研究进展

1.1    知识溢出

知识溢出通常是指知识经过无意识地传播从而被接受者吸收和再造最终带来知识存量创新性增长的过程[6]。早期知识溢出概念源于经济学对企业生产函数的探讨,经济学家们普遍把知识溢出看作是知识要素在企业生产函数中带来的创新收益[7-8],相应地,“企业”也就成为了研究的基本单元。随着知识要素在社会生产和城市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知识溢出的社会性特征逐渐为研究者所关注,研究单元进一步扩展至城市、区域、国家等更广阔的空间[9-12]。但总体而言,以往的知识溢出研究主要建立在以“组织”为主体的中观和宏观层面。

有关知识溢出的过程和机理,日本学者野中和竹内提出了经典的SECI模型(图1),认为知识溢出是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之间单向连续的转化过程,先后经历4个阶段从而形成不断成长的知识螺旋:(1)群化(socialization),隐性知识-隐性知识,指通过观察、模仿和亲身实践等形式分享隐性知识的社会化过程;(2)外化(externalization),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指通过语言图像等形式一定程度上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并影响他人;(3)融合(combination),显性知识-显性知识,指把零碎的显性知识进一步系统化和复杂化的知识扩散过程,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来实现;(4)内化(internalization),显性知识-隐性知识,指新创造的显性知识重新转化成隐性知识的过程[13-14]。

该模型揭示了知识转化的常规状态,对于解释知识溢出的形成机理具有指导意义,但这种解释过多地关注知识本身反而缺乏对知识溢出主体的    探讨[15]。其他学者则认为知识溢出的过程是通过转换通道完成的[16-17],如Weidenfeld等在此基础上将转换通道概括为个体、企业和系统3个层次,一定程度上弥补了SECI模型对知识溢出中主体探讨的缺失,但在“个体”层次有待进一步印证,缺乏具体的实证研究[18]。

因此,知识溢出的研究有必要加深对于“个体”层面的探索。一方面“个体”是知识溢出过程中的微观主体,另一方面有助于揭示知识溢出过程中的内在规律,对已有的SECI模型和转换通道理论进行补充和修正。此外知识溢出研究至今已有一定基础,然而作为形成创新和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其在旅游中的应用并不多见[19-20]。将知识溢出引入旅游目的地发展研究,有利于完善现有相关目的地发展理论[21-23],从而更好地指导旅游目的地发展实践[24]。

1.2    户外运动发展

回顾国内外户外运动发展的历史,产业链、经济水平、政府立法、协会组织、装备技能、活动赛事等是影响的主要因素。作为“户外运动之乡”,英国民众普遍把户外运动作为理想的体育休闲手段,成立运动协会并且规则渐趋统一。随着英国的对外发展,户外运动也逐渐影响到美国、德国、新西兰等西方国家[25]。战场上运回来的越野鞋、帐篷和睡袋极大地丰富了户外运动者的装备,技术的进步使得越来越多的山峰被人们所征服,有组织的户外运动和赛事开始如火如荼地开展,户外运动日益成为人们所喜爱的健康生活方式[26]。为了推动户外运动的发展,1963年美国以政府立法的形式,采取社会体育管理体制加强对户外运动及其资源的保护[27]。20世纪80、90年代,户外运动随大批外国游客来华而传入我国,一些比较前卫的高校相继组建“登山队”。21世纪后,户外运动风潮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及其周边地区兴起,由用户市场、产品市场和协会组织形成的产业链不断扩大,参与群体呈现“年轻化、中产收入和高学历”的特征[28-29]。

尽管已有文献对户外运动发展做了大量梳理,然而当目的地面临经济水平欠发达、产业链尚未完善、政府立法保护相对缺乏等等不利条件时,户外运动的规模如何形成依旧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1.3    户外运动者个体间传播

户外运动因其专业性,由先锋到大众往往需要经历一个传播过程。美国早期的户外运动者主要在亲子间传播技能知识,他们带自己的孩子走进山川树林,有意无意地将户外运动与旅行、自由和教育联系起来。Hardiman和Burgin在研究峡谷探险爱好者时,把个体间传播的范围进一步扩展至由亲朋好友结成的小团体[30]。

教育是户外运动者个体间传播的基本途径,主要模式有两种:一是职业教育,对从业人员采取短期培训和专业讲座的形式;二是高等教育,在高校开设相应的户外运动课程,教学与考试相结合。随着网络的发展,论坛在户外运动者个体间传播中发挥重要作用,韩冰和路紫對户外运动论坛的功能进行评估,进一步分析了其互动作用对个人出行的影响[31]。

准确地讲,多数研究其实是在探讨户外运动者个体间传播的方式,并没有对户外运动者个体本身的作用进行具体分析。龙永红研究“驴友”中“新驴”与“老驴”之间跟帖发帖、咨询知识、模仿装备和分享经验的行为,开始关注户外运动知识传播中的个体作用[32],但相关研究还需进一步深入。户外运动者个体间传播是否有可能产生知识溢出,个体在此过程中究竟具有怎样的作用机理,这些都为本文的研究留下了空间。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方法

深度访谈。基于“滚雪球”的抽样原则,笔者对23位受访者进行半结构式访谈,样本涵盖张家界不同时期户外运动发起、组织、参与、管理等多个方面的关键人物(表1)。访谈的方法主要是请当事人描述张家界当时的户外运动发展背景与历程,相关的人物与标志性事件,并视情况追问当时发展变化的原因,请他们发表评论,在受访者许可的情况下,作者对所有访谈进行了录音整理。

参与式观察。2016年1月17日,笔者以户外运动爱好者的身份全程参加了哈拉夫户外俱乐部组织的包公山穿越探险活动;5月14日,笔者又以后勤保障人员的身份参加了5A户外徒步联盟组织的“穿越大湘西”补给点服务工作。在活动参与过程中,笔者加入相应的QQ群与微信群,参与他们的前期组织与后期交流,在整个过程中作者重点观察户外运动者之间召集活动、整理攻略、学习技能和分享经验等方面的行为。通过参与不同形式的户外运动,笔者得以接触到张家界户外运动发展的各相关群体,对获取的第一手资料采取相互辨析印证的形式进行考证,力求真实地还原张家界户外运动发展的历程。

研究以知识转化SECI理论模型为基础,首先对获取的数据资料进行编码,按照探险、骑行、徒步、俱乐部、帖子、论坛、网站、经验等关键词分类,进而联系理论中隐性-隐性、隐性-显性、显性-显性、显性-隐性4个不同区间,将编码归入相应的S(群化)、E(外化)、C(融合)、I(内化)主题,并明确编码所表征的具体含义。

2.2    案例地概况

张家界地处湖南省西北部武陵山区腹地,云贵高原隆起与洞庭湖沉降区结合部。境内地貌复杂多样,既有山地、岗地和平原、丘陵,也有岩溶,其中最具特色的是石英砂岩峰林地貌,造就了世界自然遗产武陵源、国家森林公园天门山、宝峰湖、黄龙洞、张家界大峡谷等一批国内知名旅游景区。2016年张家界全市接待游客人数超过6000万人次1,成为中国最著名的旅游目的地之一。

受传统观光旅游的影响,依托独特地貌资源,户外运动在张家界也迅速兴起。据张家界市旅游和外事侨务委员会的统计数据,目前张家界户外运动群体达8万人,占常住人口的4.71%,居湖南省之最。截止到2016年年底,张家界全市共有户外俱乐部120多家,几乎每天都有户外俱乐部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各种户外活动,有媒体称张家界已经“从山水胜地到户外天堂”。

3    张家界户外运动发展历程

3.1    探险时代(2002—2006)

户外运动的萌芽。1984年,在北京上学的张家界人“长风”偶然看到长城脚下露营的日本友人并留下了深刻印象。2000年前后,他回到家乡张家界开始独自一人探寻户外探险线路并在“绿野户外”(当时国内第一家户外运动网站)上进行发布,开启了张家界户外运动发展的第一步。与此同时,另一位张家界人“浪子”在陪同法国洞穴专家考察鬼谷洞时也逐渐掌握了一些探洞技巧,开始独立探索张家界地下溶洞景观。

创办户外运动俱乐部,开启新时代。2002年,“长风”创办了张家界第一家户外运动俱乐部“蜗牛人户外俱乐部”和第一个户外运动网站“蜗牛ing”,正式开启了张家界户外运动的探险时代。俱乐部成立之初,主要通过分发传单和熟人邀约的形式,吸引一些本地年轻人参与探险活动,“蜗牛ing”网站的活跃度也随着活动内容的丰富而直线攀升,不少外地的户外探险爱好者开始慕名前来。

开辟户外探险线路,奠定户外运动基础。2003年年初,受《户外探险》杂志的启发,“长风”尝试招募本地热衷户外的大学生作为领队外出“开线”(即开辟新线路)以满足快速增长的市场需求。3年间,蜗牛人探索出100多条户外探险线路,参与人数最高峰时达到1万人,一些线路后来已经成为著名景区如泰华大峡谷(即现张家界大峡谷)、老道湾(即现南航老道湾度假区),带动了核心景区以外边缘地区的发展。

经营主题客栈,聚集户外运动者。随着蜗牛人俱乐部的发展,张家界集聚的户外运动者不断增多。2006年,“长风”又创办了以户外为主题的“蜗牛客栈”并招募大学生经营管理,形成了良好的口碑,一度引起陕西卫视《勇者无畏》户外节目的关注,使“蜗牛人”一时全国知名,“那时候户外运动形式就是探险露营,所有玩户外的都知道蜗牛人”(车多多)。受蜗牛客栈成功的影响,一些原来在蜗牛客栈负责经营的大学生出来后又创办了八戒、红旗、蜗牛驿栈等知名主题客栈,成为张家界户外运动的一道风景。

3.2    骑行时代(2006—2009)

创办自行车俱乐部,开启骑行时代。在蜗牛人户外俱乐部的带动下,张家界户外运动发展的氛围日益浓厚,“我喜欢骑车,当时市区到底下乡村正好有几条公路开通,所以周末有空就带着一批人骑车去乡下,把以前跟着走的线路再走一遍”(石在,曾多次参与蜗牛人探险活动)。“探险活动门槛高,对专业性和经济实力都有一定要求,老百姓就想要一种更为普通的户外休闲方式,骑行恰好满足这一点”(阿坤)。同时,一些自行车品牌进驻张家界后也开始寻求推广自行车运动和普及骑行知识的渠道,捷安特专卖店的老板“车多多”把目光瞄准了“户外骑行”。在此背景下,2006年年初,“石在”等人连同“车多多”组建了张家界第一家户外骑行俱乐部——捷安特自行车俱乐部,正式开启了张家界的骑行时代。

骑行队伍迅速壮大,探险活动衰退。捷安特自行车俱乐部创办初期,实行“车队+会员”的管理模式:车队成员始终保持在20人左右,主要进行长途骑行,队员间研究大量的技术视频资料,整理户外骑行活动帖子,相互交流分享经验;普通会员以短途骑行为主,主要在张家界市境内方圆20~30 km的区域,采用自由加入的原则,高峰时骑行队伍达300人左右。俱乐部通过QQ群模式将会员组织起来,同时在“张家界公众论坛”的行游天下版块召集骑行活动、发布信息、分享经验,使得张家界的骑行队伍不断壮大。一些后来的自行车品牌如美利达、喜德盛专卖店也模仿捷安特成立相应的骑行俱乐部,不断发展会员。2008年时,张家界户外骑行俱乐部达15家,户外骑行人数达3万多人,周边地区甚至外省都跑到张家界来学习经验,“石在”介绍时说:“常德捷安特是代理,张家界捷安特只是经销,2008年常德的销售量还赶不上张家界,常德的老总专门跑过来学习,之后半年时间常德户外骑行也多了很多,销量也上去了”。在骑行俱乐部迅猛发展的同时,以探险为主题的蜗牛人俱乐部负责人“长风”因个人原因选择去长沙发展,探险户外运动一时失去领导人物,后期执行团队与俱乐部投资者在经营理念方面产生分歧而最终关闭,曾经开辟的很多线路也因此而凋零。

3.3    徒步时代(2009—至今)

骑行受阻,徒步活动组织兴起。随着张家界旅游的快速发展,骑行活动遇到了新的问题。“张家界车辆保有量不断增加导致市内交通环境恶化,骑行的风险性也越来越大,人们骑行的热情好像没有以前那么高”(王牌),另一方面,骑行俱乐部元老之一“老汪”觉得年龄增长,体能有所下降,不太想继续骑行。2009年夏,“老汪”凭借前期组织户外骑行活动的经验,在“张家界公众论坛”的行游天下版块上发布周末徒步活动的帖子,成立了张家界第一支户外徒步队——5 km徒步队,徒步队会员3个月内就突破百人,张家界的徒步活动时代正式来临。

徒步组织规模壮大,形成专业论坛与网站。随着徒步运动爱好者不断加入,各种徒步队也不断涌现,如快步队、慢步队、月亮队等大小20多支队伍相继建立。普通队员与“队”之间往往也没有固定的从属关系,只是根据活动需要而参加。在此背景下,比较有影响力的“老汪”“老瓦”“王牌”等人联合多支徒步队组建“5A户外徒步联盟”的论坛和网站,以“联盟”的形式聚合力量,为活动的开展提供公共的信息平台。微信普及后,微信群又成为联盟促进交流的新型平台,户外常识、装备咨询、经验交流和活动线路是成员们转发分享的主要内容。多方推动下,张家界徒步大军快速发展,2011年最高峰时有5万人的徒步大军行走在张家界的路上,队伍达到100多支,至今徒步仍是张家界户外运动的主要形式。

徒步队伍专业化发展,救援队伍出现。随着张家界本地徒步队伍不断壮大,部分人率先走出去徒步。2010年8月,一名张家界的徒步队员在湖北宜昌开展户外活动时不慎摔伤骨折,在同行的河南省徒步队和宜昌市徒步队紧急救援下,队友转危为安。亲历了此事的“石在”和“浪子”意识到张家界徒步队伍在安全意识和营救能力方面的不足,于是联合各俱乐部负责人、有经验的户外运动爱好者以及医疗急救人员共同组建“蓝天救援队”。2011年10月,张家界蓝天救援队正式成立,“浪子”担任首任队长,致力于为张家界的户外运动和旅游发展提供公益救援保障。蓝天救援队一方面设置户外标识标牌减少事故发生,另一方面免费培训户外运动爱好者,让安全知识宣传走进单位和校园,很好地完成了张家界户外和旅游的保障救援任务。

4    知识溢出过程与机理分析

4.1    目的地中的知识溢出过程

在探险时代,“长风学习露营-蜗牛人户外俱乐部创立-户外探险帖子、户外运动传单-蜗牛ing户外运动网站-探险爱好者经验”遵循SECI模型“群化-外化-融合-内化”的单向连续转化过程,但是“户外探险杂志影响-探险线路开辟-客栈经营管理-《勇者无畏》电视节目-探险爱好者经验”却经历了“内化-群化-外化-内化”的转化路径,最终产生和创造出“俱乐部+线路+网站+客栈”的新知识,形成第一轮知识溢出。

在骑行时代,“石在户外骑行-捷安特等自行车俱乐部组建-‘车队+会员制度-户外骑行活动帖子-张家界公众论坛行游天下版块、QQ群-骑行爱好者经验”遵循SECI模型“群化-外化-融合-内化”的单向连续转化过程,但是“技术视频影响-户外骑行活动帖子-张家界公众论坛行游天下版块、QQ群-骑行爱好者经验”却经历了“内化-外化-融合-内化”的转化路径,最终产生和创造出“车队+会员+论坛+QQ群”的新知识,形成第二轮知识溢出。

在徒步时代,“老汪5 km徒步队-户外徒步活动开展-户外徒步活动帖子-张家界公众论坛行游天下版块、5A户外徒步联盟和网站、微信-徒步爱好者经验”遵循SECI模型“群化-外化-融合-内化”的单向连续转化过程,但是“河南省和宜昌市徒步队救援-蓝天救援队-户外标识标牌-徒步爱好者经验”却经历了“群化-外化-内化”的转化路径,最终产生和创造出“联盟+论坛+微信+救援”的新知識,形成第三轮知识溢出。

以上分析表明(图2),SECI模型中提出的“群化-外化-融合-内化”单向连续转化过程是形成知识溢出最为理想的状态,事实上该过程可能是不连续的、跳跃的,同样存在“内化-群化-外化-内化”、“内化-外化-融合-内化”和“群化-外化-内化”的情形。此外野中和竹内在阐释SECI模型时着重强调了隐性知识“群化”的影响,但在张家界户外运动发展的过程中,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站、论坛、QQ群、微信等显性知识“融合”的作用也变得越来越突出。

4.2    个体在知识溢出中的作用机理

本研究通过观察张家界户外运动的发展历程,对知识溢出转换通道理论在“个体”层次进行了实证,揭示了个体通过转换通道实现知识溢出的作用机理,提出了“个体-组织”互动视角的知识溢出过程的分析框架(图3)。

“长风”“石在”“老汪”和“浪子”是张家界户外运动发展历程中的关键个体,他们之间有一定的传承性和延续性,不同阶段亦可能产生交织。由“长风”到“石在”再到“老汪”和“浪子”的传承延续背后体现的是张家界户外运动由探险时代到骑行时代再到徒步时代的演化脉络,而由“长风”到“浪子”以及“老汪”到“石在”的交织则说明了不同时代关键个体之间的叠加影响。关键个体在知识溢出中的作用具体表现为以下3个方面:

(1)率先推动隐性知识“群化”。“长风”受日本友人露营和《户外探险》杂志的影响,创立蜗牛人户外俱乐部、招募大学生开辟探险线路、经营管理客栈,使得户外探险运动的隐性知识不断在大学生和探险爱好者间传播分享,奠定了张家界户外运动发展的基础。“石在”吸收探险时代积累的隐性知识后,连同“车多多”组建捷安特自行车俱乐部,建立“车队+会员”的管理制度,为车队成员、俱乐部会员以及骑行爱好者之间分享隐性知识作出了贡献。“老汪”吸收骑行时代积累的隐性知识并创立5 km徒步队,“浪子”吸收河南省和宜昌市徒步队救援的隐性知识并组建蓝天救援队,这些也都为徒步时代隐性知识的社会化提供了条件。

(2)积极促进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外化”。当张家界户外运动毫无基础时,“长风”独自考察户外探险线路并把相关知识以文字和圖片的形式整理成户外探险帖子,才使隐性知识有了更加直观的记录和反映。当张家界徒步队伍缺乏安全意识时,“石在”和“浪子”组建蓝天救援队,设置户外标识标牌,才进一步减少了事故的发生。

(3)有效加深显性知识“融合”。张家界探险、骑行和徒步运动能够在本地及外地产生广泛影响与关键个体利用信息技术加深显性知识“融合”的做法密不可分。“长风”创立“蜗牛ing”户外运动网站整合探险知识,“石在”和“车多多”利用张家界公众论坛行游天下版块和QQ群分享骑行经验,“老汪”联合“老瓦”“王牌”建立“5A户外徒步联盟”的网站和论坛并把微信作为综合户外常识、装备咨询、经验分享和活动线路信息的平台。这些都将零散的显性知识进一步系统化,极大地促进了户外运动知识的传播和扩散。

5    结论与讨论

通过对户外运动中个体间知识溢出的作用机理分析,绘出张家界户外运动发展历程的分析图(图4),其中水平横轴代表时间,虚线方框代表知识边界,方框内部是张家界户外运动知识系统(即知识溢出研究中的“黑箱”),方框外部是外界的影响和因素。

研究发现,目的地户外运动旅游产品的发展往往得益于关键个体间知识溢出引起的示范效应,信息技术在其中起了关键作用。户外运动知识溢出的过程是在个体与组织的互动中产生的,SECI模型所描绘的“单向连续”是一种理想状态,事实上该过程中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转化往往是不连续的、跳跃的。关键个体在其中发挥率先推动隐性知识“群化”、积极促进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外化”和有效加深显性知识“融合”的作用,具有一定的延续性,但在不同阶段亦可能相互交织。

“创新-投资-创新-模仿-竞争-创新-升级-完善”是张家界户外运动旅游产品实现规模的基本模式,也是其带动张家界户外运动规模发展的基本机理,其中“创新”是主要推动力。探险时代,张家界户外运动知识系统中产生和创造出以“俱乐部+线路+网站+客栈”为主的新知识,造就了第一批户外运动者,实现了旅游资源由核心景区向边缘地区拓展,丰富了旅游产品供给,激发了本地和外地旅游投资的热情;骑行时代,张家界户外运动知识系统中产生和创造出以“车队+会员+论坛+QQ群”为主的新知识,户外旅游者群体进一步扩大,俱乐部组织在模仿和竞争中渐趋完善,旅游资源由点及面深入发展;徒步时代,张家界户外运动知识系统中产生和创造出以“联盟+论坛+微信+救援”为主的新知识,组织形式不断升级,医疗保障、紧急救援、知识普及等户外旅游机制进一步完善。

在全域旅游背景下,通过先锋游客的户外运动带动全域旅游发展是一个可能的有效措施,但需要发挥关键个体在知识溢出过程中的作用,给予资金扶持和政策优惠,鼓励户外运动行业内外部的学习交流。同时,要重视对户外运动的俱乐部等组织形式,发挥各类社交媒体的作用,加强对户外运动领域的知识传播,推动户外运动由点及面、由少到多的发展。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COHEN E. Rethinking the sociology of tourism[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79, 6(1): 18-35.

[2] PLOG S C. Why destination areas rise and fall in popularity[J]. Cornell Hotel and Restaurant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 1974, 14(4): 55-58.

[3] ZHANG Chaozhi. Tourism and Heritage Protection: Theoretical Study on Cases[M]. Tianjin: Nankai University Press, 2008: 95. [张朝枝. 旅游与遗产保护:基于案例的理论研究[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8: 95.]

[4] CHEN Xiao. Influence of bar on placeness-construction in ancient travel town: A case study of Fenghuang[J]. Tropical Geography, 2014, 34(1): 58-65. [陈霄. 酒吧与旅游古镇地方性的建构——以湖南凤凰古城为例[J]. 热带地理, 2014, 34(1): 58-65.]

[5] HENRY N, PINCH S. Spatialising knowledge: Placing the knowledge community of Motor Sport Valley[J]. Geoforum, 2000, 31(2): 191-208.

[6] FELDMAN M P. The new economics of innovation, spillovers and agglomeration: A review of empirical studies[J]. Economics of Innovation and New Technology, 1999, 8(1): 5-25.

[7] ARROW K J. The economic implications of learning by doing[J]. 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1962, 29(3): 155-173.

[8] ROMER P M. Increasing returns and long-run growth[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86, 94(5): 1002-1037.

[9] FISCHER M M, VARGA A. Spatial knowledge spillovers and university research: Evidence from Austria[J]. The Annals of Regional Science, 2003, 37(2): 303-322.

[10] BODE E. The spatial pattern of localized R&D spillovers: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for Germany[J]. 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 2004, 4(1): 43-64.

[11] LI Dandan, WANG Tao, ZHOU Hui. The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knowledge spillover networks based on different spatial and temporal scales[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3, 33(10): 1180-1187. [李丹丹, 汪濤, 周辉. 基于不同时空尺度的知识溢出网络结构特征研究[J]. 地理科学, 2013, 33(10): 1180-1187.]

[12] ZHAO Yong, BAI Yongxiu. Knowledge spillovers: A survey of the literature[J]. Economic Research Journal, 2009, (1): 144-156. [赵勇, 白永秀. 知识溢出: 一个文献综述[J]. 经济研究, 2009, (1): 144-156.]

[13] NONAKA I, TAKEUCHI H. The Knowledge Creating Company[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33-35.

[14] GENG Xin, PENG Liuying. Research of classification, distribu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knowledge: An extension to SECI model under the visual angle of systematization[J]. Management Sciences in China, 2004, 17(4): 43-48. [耿新, 彭留英. 企业知识的分类、分布与转化机制研究——系统化视角下对SECI 模型的一个扩展[J]. 管理科学, 2004, 17(4): 43-48.]

[15] HU Yanping, LIU Xiaomin. Rethinking knowledge innovation process based on SECI model[J]. Enterprise Economy, 2009, (3): 45-48. [胡延平, 刘晓敏. 基于SECI模型的知识创新过程的再认识[J]. 企业经济, 2009, (3): 45-48.]

[16] HJALAGER A M. Repairing innovation defectiveness in tourism[J]. Tourism Management, 2002, 23(5): 465-474.

[17] HALL C M, WILLIAMS A M. Tourism and Innovation[M]. London: Routledge, 2008: 64-67.

[18] WEIDENFELD A, WILLIAMS A M, BUTLER R W. Knowledge transfer and innovation among attractions[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10, 37(3): 604-626.

[19] ZHANG C, XIAO H, GURSOY D, et al. Tacit knowledge spillover and sustainability in destination development[J]. 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 2015, 23(7): 1029-1048.

[20] SHAW G, WILLIAMS A. Knowledge transfer and management in tourism organisations: An emerging research agenda[J]. Tourism Management, 2009, 30(3): 325-335.

[21] ZHANG C, XIAO H. Destination development in China: Towards an effective model of explanation[J]. 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 2014, 22(2): 214-233.

[22] SHAO Xiaolan, GAO Jun. Actuality and prospect of study on Tourism Area Lifecycle[J]. Tourism Tribune, 2006, 21(6): 76-82. [邵晓兰, 高峻. 旅游地生命周期研究现状和展望[J]. 旅游学刊, 2006, 21(6): 76-82.]

[23] BIAN Xianhong, JIN Xia. Research on the driving mechanisms of tourism industrial cluster formation: Based on international tourism integrated development districts in Hangzhou[J]. Journal of Zhejiang Gong Shang University, 2011, 109(4): 65-71. [卞显红, 金霞. 旅游产业集群形成的动力机制研究——以杭州国际旅游综合体为例[J].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2011, 109(4): 65-71.]

[24] COOPER C.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tourism[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6, 33(1): 47-64.

[25] XIE Fei. Summary of China outdoor sports development[J]. Hubei Sports Science, 2013, 32(5): 394-396. [谢飞. 我国户外运动发展的评述[J]. 湖北体育科技, 2013, 32(5): 394-396.]

[26] OLSON B A. Paper trails: The outdoor recreation resource review commission and the rationalization of recreational resources[J]. Geoforum, 2010, 41(3): 447-456.

[27] LIANG Haiyan, CHEN Hua. Development of outdoor recre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its references to China[J]. Journal of Capital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2012, 24(1): 64-67. [梁海燕, 陈华. 美国户外运动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2, 24(1): 64-67.]

[28] LI Jiuquan, GAO Jie. A research on curr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outdoor sports industry in China[J]. Journal of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2008, 31(12): 1625-1627, 1676. [李久全, 高捷. 我国户外运动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8, 31(12): 1625-1627, 1676.]

[29] XU Qi, PENG Jiashu. Study on outdoor tourism tourist characteristics and tourism development[J]. Journal of Nanjing Xiao Zhuang University, 2012, (6): 97-100. [徐琪, 彭佳姝. 戶外旅游活动游客特征与旅游发展探析[J].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2012, (6): 97-100.]

[30] HARDIMAN N, BURGIN S. Canyoning adventure recreation in the Blue Mountains World Heritage Area (Australia): The canyoners and canyoning trends over the last decade[J]. Tourism Management, 2011, 32(6): 1324-1331.

[31] HAN Bing, LU Zi. The forum function evaluation and the guide of interaction function of outdoor sports website forum to personal journey[J]. Human Geography, 2007, 22(1): 58-62, 128. [韩冰, 路紫. 户外运动网站论坛功能评估及其互动作用对个人出行行为的导引[J]. 人文地理, 2007, 22(1): 58-62, 128.]

[32] LONG Yonghong. Backpacking tourism culture in network times: Taking Cang Qiong outdoor tourism club as an example[J]. Tourism Tribune, 2011, 26(11): 71-77. [龙永红. 网络时代的背包旅游文化——以苍穹户外旅游俱乐部为例[J]. 旅游学刊, 2011, 26(11): 71-77.]

猜你喜欢

张家界户外运动
“动物都是科学家”系列十五 户外运动对大脑很重要
花式亲子冬季户外运动
冬季户外运动
张家界看山(外四首)
毕业一起去旅行之张家界
“醉美”张家界
新西兰皇后镇的户外运动
数说户外运动行业前景
人间奇景张家界
张家界:打造“永不走”的建设扶贫工作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