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京腔京韵中寻年味

2019-03-13刘一达

新天地 2019年2期
关键词:糖瓜年俗灶王爷

刘一达

过年,讲究有年味儿。所谓年味儿,就是过年的气氛。这种气氛有过节时家家户户张灯结彩的氛围装点,有人们忙着回家忙着买年货的过节心气儿,更有飘逸在城市大街小巷过年的味道。

比如家家户户准备过年炸的油香味儿,与孩子们放鞭炮的烟火味儿混合在一起的特有的味道。这些可视可闻的味道构成了无形的喜庆、热烈、祥和、祈盼、和谐的年味儿。

年俗中有文化

老北京的过年,是从腊月二十三小年开始,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在这长长的二十多天里,几乎每一天都有讲儿。

京城有个年俗顺口溜儿:小小子儿,你别烦(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煮白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

过年要有年味儿,在这辞旧迎新的节日里,老北京的年俗顺口溜儿,非常有趣地反映了京城老百姓过年的年味儿。

过年最能体现民俗,按照传统民俗,春节的头七八天,每一天该干什么,都是有讲究的,而且这些讲究不是随口编出来的,追根溯源,年俗顺口溜儿里每种讲儿都有其中的出处。

比如“二十三,糖瓜粘”。糖瓜儿,北京人也叫关东糖,因为这种糖最初是满族人从关外带到北京的。为什么这天要吃糖瓜儿呢?因为腊月二十三,是灶王爷升天的日子。人们为了让灶王爷“上天言好事”,所以得在他的嘴上抹点儿糖。由此演变成腊月二十三,吃糖瓜的民俗。

在老北京,家家户户都供着灶王爷,把他视为一家之主。所谓灶王爷就是一张纸印的画像。腊月二十三这天,要把这张画像摘下来,嘴上抹上糖瓜儿,然后送他上天言好事。

怎么送?就是在院里找火柴把他的画像烧了,让他化做一缕青烟上天,等到正月初二,再把他接回来,也就是再买张灶王爷的像挂上。

过年的吃喝,老北京讲究一个更字。

吃什么喝什么?您挨着天数:先炸豆腐,后煮白肉,再杀公鸡,最后是把面发,当然这些并不是现做现吃的,而是做成半成品预备下,到大年三十晚上祭祖、做年夜饭的时候才能吃。

孩子是年味兒的开心果

不过,嘴馋的孩子看到这些诱人好吃的往往会流口水,忍不住偷嘴的事儿在所难免,所以家里的老人会编出一些所谓的忌讳来诓孩子,比如家里的年货不能偷着吃,吃了会烂嘴边。

我姥姥是河北安国人,特别会吃,每到“二十八,把面发”这天,她会把发好的面里,加进糖、鸡蛋和不同的香料,然后捏成耗子、蜈蚣、蛇等“五毒”形状,用油炸。炸出来的“五毒”饼焦脆,非常好吃,但不能现吃,要等到大年三十晚上才能吃。

但孩子哪能等到几天以后呀?记得有一年,我趁姥姥不注意,一下偷了十几个炸好的“五毒”饼,分给妹妹和院里的其他孩子吃。孩子们都爱吃,还撺掇我再去偷。我二次下手时,被姥爷发现了。

按照家规,我本应该挨一顿臭揍,但快过年了,老北京人忌讳家里听到哭声,所以免遭一顿打。可能是姥姥怕我再偷吃,对我说:“拿吧,吃了你就会烂嘴边,还会成豁牙子。”

这句话可把我吓坏了。记得那个春节,我天天照镜子,看自己的嘴会不会烂或豁。那年我才5岁多,哪懂这是姥姥在吓唬我?

小的时候,最喜欢过年,因为每到过年,我都会从家里的长辈那里得到一些压岁钱,同时长辈们也会带我去逛厂甸庙会。在庙会上,不但能看到各种花会表演,而且还能买到许多好玩意儿。

人们之所以把过年叫春节,是因为过一年长一岁,过年是弃旧迎新,是冬天的结束,春天的开始。而孩子是一个家庭的未来,他们寄托着家人美好的希望,也是烘托年味儿的一道风景。

过年也是精神上的享受

看来,人们过年不光是重视物质上的享受,把精神上的享受也很当回事儿。过年贴门神、贴对联、贴窗花、挂灯笼等等,不光是北京的民俗,全国各地都有这个传统。搞这些活动,一方面是烘托年味儿;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体现精神上的一种向往和追求。

春节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毫无疑问,过年要有年味儿。为了过好年,人们要搞卫生、洗澡理发、贴门神、贴对联、贴窗花、杀猪宰羊、炖肉炸豆腐,这些都是年前要干的事儿。

过年是弃旧迎新,就是要去掉即将过去的一年的不愿意看见的东西,按老北京的讲究,大年三十晚上,要扔一些旧鞋旧衣服,美其名曰:扔晦气。

同时,正月是不能洗澡和理发的,所以在春节前,要洗邋遢,去晦气。每年的腊月,是理发馆和澡堂子一年当中最忙的时候。

现在人们过年更强调的是年俗的精神本质,即慎终追远,温故知新,展望未来,迎接春天。比如年俗中的贴对联,贴窗花,扫房子,洗邋遢,以及祭祖,拜年等,都蕴含着非常美好的寓意,都是我们应该传承的。

猜你喜欢

糖瓜年俗灶王爷
“糖瓜”粘住你
苏南年俗亦动人
祭灶节
———二十三,糖瓜粘
买糖瓜喽
甜甜黏黏又一年
灶王爷和灶王奶奶
依托年俗学数学 构建德育一体化课程
不同年代 浓浓年味
灶王爷的“脸谱”
敬灶王爷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