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阳老黄酒散记

2019-03-13王瀚逸

躬耕 2019年1期
关键词:黍子野菊花黄酒

王瀚逸

衷情于家乡的老黄酒,缘于今年春天表姐生完宝宝后,要用老黄酒煮荷包蛋补养身体,当时二姨正为找正道的老黄酒而四处打听。幸亏在乡村工作过一二十年的父亲,认识的一个农家仍保留煮老黄酒的习惯。

一壶老黄酒,让二姨喜笑颜开,并不喝酒的我,忽然清晰地记起家乡煮老黄酒的那些事。其实在我出生的20世纪90年代,曾盛行于南阳乡村的煮酒习俗已逐渐衰微。之所以家乡的煮酒工艺能在我的脑海留下清晰的记忆,源于我有个会煮酒的大爷,和一个爱喝黄酒的外爷。上网翻阅资料,才知道南阳民间传统的煮酿黄酒的方法,属墨酒工艺为代表的煮米酒系。时代的发展,十多年来,乡邻父老的餐桌、宴席上,已是白酒一统天下。现在看到表姐微啜醇香的老黄酒,不由思绪万千。

童男踩曲挂门檐

俗话说“有肉无酒不成席”。在南阳农家,早年间当家立户,除了开门七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外,宴客会友,老黄酒是少不了的。

酿酒先做曲。南阳民间做曲的方法很土,一把椿铃,一把野菊花,数只椿椿姑,半升(一升约五六斤)碾碎的小麦,半盆凉开水,包裹曲砖用的麻叶、麦秸更是就地取材。

因为家家都要煮酒,所以家家都要做曲。一家之主就会以适当的节令,吩咐半大不小的孩子收集做曲的原材料。九月到十月,野地里、沟畔土坡上的野菊花,椿树枝头的椿铃,爬在树杆上的椿椿姑,采来或晒干备用。

秋后农闲时,庭院中大树下,大人小孩聚拢在一起,晒干的野菊花、椿铃、椿椿姑,碾碎的小麦、拴曲的麦秸、包曲的麻叶,一壶或两壶开水、一个或几个盛凉开水的大小不一的黑瓷碗,做曲用的坯模子都拿了过来。

做曲的行家把碎麦片、野菊花、椿铃、椿椿姑和着凉开水混搅均匀。干湿的程度用大爷的话说:“要抓在手中是一块,扔在地上散得开”。然后在砖模内铺上厚厚的麻叶,把混匀的原料,抓一把在手掌中攥得瓷实实的,压在模内一角,一把一把将模子塞得满满的。一片片麻叶包起来的曲砖在模内向上高凸起一二指厚。找一个十一二岁聪明机灵的男孩子,让“童男子”踩曲。

这一刻人们忽地就有了一种神秘感,一种神圣感。男孩子光着脚,会有小伙伴在一旁搀扶,慢慢地稳稳地站在曲砖上,小心翼翼地双脚交替在曲砖上来回走动,直到把曲面踩到与模面大致水平,才在人们松下一口气后的轻松氛围中走下来。

踩曲结束,做曲的人便把曲砖用编好的麦秸绳牢牢地拴好,一块曲砖就做成了。一块一块做下来,做够几家人所需的曲砖。各家将做好的曲砖挂在门口前檐下,此后的日子,就任绿色的麻叶在秋风中渐渐变黄。曲砖一天天风干,干透的曲砖就可以酿酒,也可做发面的酵子。曲砖也就是大曲,以别于甜小曲。

小米酿酒工艺精

黍子的生长期短,庄户人家收了麦,大暑种黍子,到种麦前就可收获,收获的黍子要晒干,上碾去壳。

农闲煮酒,要把黍子用清水浸泡,一般要泡上三五天。此时装酒的坛子也要清洗干净,拿在太阳底下晒几天。煮酒前,主妇会烧一大锅开水,用沸水把坛子、案板再烫洗一遍,控水晾干。同时把做酒用到的枚匙(一种木质长约一米、宽三四指、一指来厚的板状搅拌工具)、刷子等在开水锅内消毒杀菌。

万事俱备,浸泡好的黍子倒进沸腾大铁锅里煮。大爷是煮酒的行家,常被邻居请去掌锅。米一下锅,已经洗过手的大爷,会再到檐下脸盆前,那脸盆和手巾也早洗得干干净净的,用热水慢慢地把手和前臂细细再洗一遍。然后到案板上拿过枚匙,立在锅前,站的位置与灶口烧火的人正对。

有蒸汽腾起,大爷就伸出枚匙在蒸汽上烫,而眼睛则注视着锅内,不时指使烧火的人“火大了”“加把柴”……当闻到糊味时,用枚匙贴着锅壁搅拌。因为蒸汽的缘故,大爷总是眯着眼,枚匙在锅中力度适中地铲动,庄重又认真。

大爷除了提醒烧火人火候的大小外,手不离枚匙,眼不离锅。一般糊锅两次,黍子就煮好了。但煮到这样程度的黍子只能做出淡黄色的酒液。外爷曾告诉我:“有经验的撑锅人为了能酿出颜色微黑的上品黄酒,会把握好火候,糊锅三至四次。”并多次对我说,“你老爷、你大爷都是煮酒的行家,你们三官庙王家的老黄酒,可有点儿名气。”

最后一次糊锅,刚闻到糊味,大爷就会问:“还有火没?”烧火人如果回答:“还有一把。”他就说:“不烧了。”若是一把柴刚燃了,他就说:“添一把,好了。”如果烧的是硬柴,还要知道加进柴的根数,或退出一两根来。柴不加了,烧火人仍然守着灶口,一步不离。大爷则根据糊锅的程度,有快有慢地舞动着枚匙。

黍子经过糊锅,会在铁锅壁上形成一层锅巴,锅巴也能酿酒,但吃起来脆香可口。大人们会很大方地给眼巴巴守在院中的孩子几大块解馋。

大伯把煮好的黍子趁热铲到洁净的案板上。到不十分烫手时,撒上早已砸得粉碎的大曲,在案上揉成小半个足球一样的团状,一边揉一边撒曲,使其与酒米均匀混和。用曲量大至是一升米半斤曲。酒米入坛前,先在坛底撒上一层碎曲。一团一团的酒米从坛底码至离坛口五分之一左右处,用大爷的话说是“五勾余一勾”。最后用干净的厚布或塑料密封,用青石块或砖块压好。酒坛一般存放在灶前的柴草中,或存放在草屋内,以便于用草糠囤围,增加坛内温度。

酒米入壇,煮酒人家的当家人的心就高高悬起来,每天都要到坛口“洗耳恭听”。当听到酒米发酵的气泡声,就要开坛打酒头,打酒头仍然用洁净的枚匙,视酒米发酵情况,每一两天或三五天打一次酒头。当酒米发酵好了,酒液中不再有气泡产生,就可以封坛放至阴暗的室内。至此酿酒人家的心才放下来:这一坛酒不会酸坏了。一个月左右就可以饮用了。

家乡人做酒一般用黍子,有的在黍子中兑上一定比例的小麦。也有人家为了增加酒的纯度,同时增加消毒效果,在酒米入坛或打酒头时兑入一定量的白酒。

酒熟,开坛后醇香扑鼻,入口微苦,舌感微涩;后味甘甜,饮后口腔光滑。

“香、苦、涩、甜、滑”,是正宗南阳老黄酒口味的五大特点。

神仙曲与避风酒

邓州市裴营乡赵李庄,我的老三舅爷能做一种“神仙曲”。神仙曲酿成的酒:味甜、酒劲大。老三舅爷七八十岁还能从事农活,九十多岁,无疾寿终,也可能与他常饮神仙曲酿的酒有关。我的爷爷是民间中医,知道老三舅爷制曲之法。我询及此事,爷爷笑谈:“大将军上战场身披穿山甲,红娘子坐花轿头戴金银花。”“大将军”药名蜣螂,江湖人称“屎壳郎”,同样“穿山甲”“红娘子”“金银花”也是药名。大将军上战场作战披穿山甲保护自己,红娘子坐在花轿中戴金银花为了出嫁。此对子有趣吧!老三舅爷做曲用了红娘虫和斑蝥。红娘虫就是椿椿姑。

查阅爷爷的中药书籍:红娘虫又名灰花蛾,形似蝉而小,主要成份为斑蝥素,可外用也可内服,用于治疗瘰疬结核、疯狗咬伤等。斑蝥体内含有斑蝥素,性味辛,具有破血消症,攻毒蚀疮的功能。火炒后,能降低其毒性,矫其气味,有通经、破症散结之功效。

做曲用的野菊花广泛用于治疗疔疮痈肿、咽喉肿痛、风火赤眼、头痛眩晕等病症,同时又有很好的降压作用。椿铃是臭椿的翅果,中药名“凤眼草”,具有清热燥湿、收涩止带、止泻、止血之功效。酿酒用的黍米性平、味甘,能补中益气、益脾和胃、安神助眠、止泻、乌发。

神仙曲在制作之时,不用踩曲,搓成柱状,用麻叶包裹放在红薯窖内阴干。

我的大爷和外爷还给我谈到过避风酒,是将酿成的酒存于阴暗的房间或红薯窖内或埋在院中,三两年后取出饮用,饮后不宜见风,若迎风则速醉。这就是家乡黄酒又叫“迎风倒”的原因。

出生于南阳的医圣张仲景在长沙郡任太守时曾说过:“晨饮黄酒午吃素,夜间散步能长寿。”黄酒健身之效除了酒本身的作用外,也源于酿制中的这些原材料的性能,才使酿成美酒饮之健身、养生、怡情,受到医圣和南阳广大民众的喜爱。

猜你喜欢

黍子野菊花黄酒
黍子粉对小麦面团流变特性和面条品质的影响
蔚县黍子栽培技术
90 份黍子种质资源蛋白质含量评估
黄酒为引更助药力
野菊花
IC厌氧反应器+A/O工艺在黄酒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野菊花(外一首)
风中的野菊花
山西省黍子产业现状及发展建议
野菊花总黄酮联合顺铂对人骨肉瘤MG-63细胞抑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