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你是个吃白馍的娃

2019-03-13丰年雪

散文选刊·下半月 2019年1期
关键词:馍馍小伙伴奶奶

丰年雪

说这话的,是我的邻居孙奶奶。

上个世纪80年代初,我还在上小学。家里盖了四间大瓦房,还没等院墙落成、房屋干透,全家人就欢天喜地地搬了家,逃离了那个人口众多的老院子、破旧不堪的老屋。巷子里的六家住户几乎同时盖的新房,因为家里都有小孩子上学,家家的饭点也是颇为一致的。往往在晌午时分,邻居们就三三两两都端着饭碗出来了,在巷口蹲着、坐着、站着,边吃饭边聊天,东家长、西家短,一起集体上工干活发生的趣事等等;偶尔有人说个笑话,会引得众人大笑甚至喷饭。那会儿,尽管家家都是用集体分的粮食自己做饭,但还是习惯了一个巷子的人扎堆吃,吃得热闹,吃得香。对于我们小孩子来说,其实是不爱这种场面的,也不爱听那些家长里短的闲话;尤其是邻居们聚在一起,我们小孩子单是将在场的大人们都叫一遍,就让人很头疼。往往像背书似的叫上一遍“爷爷、奶奶、大伯、大娘、叔叔、阿姨”,都不知道该对着谁叫,也不管被叫的人答没答应,就逃也似的钻进了自己家门,身后就能听到邻居们的答应声、哄笑声,偶尔也能听见夸自己有礼貌之类的溢美之词。

孙奶奶是这条巷子里最年长的,素与母亲有忘年之交;现在又搬到了一条巷子里,她每次喊大家出来吃饭,第一个总叫的是我母亲。即便如此,对孙奶奶,我也是远远地只喊一声婆,然后就躲开了,似乎也没有过多的话语。

那一日傍晚,我和三个小伙伴在巷子口跳着玩沙包。孙奶奶不知什么时候坐在了巷口的石条凳上,饶有兴趣地看着我们几个小孩玩。在我们看见孙奶奶后,都争先恐后地喊了声:“婆!”孙奶奶忙不迭地应声着,眯着眼笑着,布满皱纹的脸也舒展着。

小伙伴们玩够了,跳累了,一起坐了下来。有的坐在石条凳上,有的干脆坐在了地上,喘着气依然喊着、闹着、争着。我则坐在了孙奶奶的旁边喘气,孙奶奶摸着我的头说:“哎,我看你是个吃白馍的娃……”没等孙奶奶说完,其他三个小伙伴争先恐后地聚拢了来,争着问孙奶奶自己是吃啥馍的娃。“你是吃黄馍的……”“你是吃黑馍的……”几个小伙伴中,孙奶奶只说我是吃白馍的娃,有一个小伙伴很不服气,连问了孙奶奶几遍,因为孙奶奶一直说她是吃黄馍的。我问孙奶奶,为什么这么说我们,孙奶奶掰起指头来,像模像样地掐来掐去,嘴里念念有词,告诉我们,她是掐算出来的,然后就哈哈大笑起来,我们也在半信半疑中跟着哈哈大笑。

在我心里,对孙奶奶的话是很有意见的,因为那时,除了过年,大家都吃不上白馍馍,我也是一样啊。平日里上学,班里同学拿的馍便亮了家底:最差的是黄馍馍,就是纯玉米面馍或者高粱面、糜子面;稍微好点的就是白黄馍,就是里面掺和了一些白面的馍馍;还有黑馍馍,就是用麦麸粉做的馍馍,已经算当时最好的馍馍了。我当时最羡慕的其实是同学拿的白黄馍,我认为是最好的馍馍,就是一半白面掺和一半玉米面做的馍馍;那位同学吃的时候,全班孩子都好羡慕啊,深深注视的目光,恨不能一把夺过来吞了它。别说白馍馍了,如果能吃上这样一口白黄馍,该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儿啊!其他季节还好说,一到冬天,从家里拿的黄馍馍就冻住了,满是冰碴儿子,咬也咬不动。有一次气得我把馍摔到了地上,想了想又捡了回来塞进了书包。回家妈妈见我的馍没吃,忙问怎么啦?我向妈妈发了一通脾气,说牙齿都要被馍磕光啦!后来妈妈想出了办法,每天上学前给我书包里塞一团用纸包的丁点盐,把黄馍馍切成了一小块一小块,放进带盖的搪瓷缸子里,让我到学校用盐开水泡馍吃。这样吃,果然比啃又硬又碜牙的黄馍馍好多了。许多同学也纷纷效仿,一时间同学们的早饭大多就成了“开水泡馍馍自带”,黄色的馍馍泡在白色的搪瓷缸里,同学们个个吃得都挺香的。

当时还过着这样的生活,孙奶奶居然说我是个吃白馍的娃。我想来想去没想通,回家告诉了妈妈,并淘气地当时就问妈妈要白馍吃。孙奶奶都说我是个吃白馍的娃,你又那么信她说的话,从现在起就让我天天吃白馍吧。妈妈大笑,说孙奶奶是鼓励你好好学习,将来才是个吃白馍馍的娃呢!为了吃上白馍,你一定要好好学习呀!妈妈还给我讲了一件事,让我对自己是个能吃上白馍馍、有福的娃深信不疑。妈妈说,生我的那几天,家里盛放粮食的瓮都要见底了,眼看着一大家子人就要揭不开锅饿肚子。因为我出生在元旦前几天,按照当时生产队的规定,阳历年内增加一口人,队里就要补分一口袋玉米(大约100斤),当爸爸把一口袋玉米扛回家,全家人的激动兴奋劲儿可想而知;就是这一口袋玉米,讓全家人渡过了一次难关。奶奶也高兴地说我生得及时,是个福娃娃;要是晚生几天,全家就得当欠粮户,饿肚子了。

我上初一的时候,我们那里轰轰烈烈、热热闹闹的分田到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了。当生产队长用大喇叭在会上喊“实行责任制以后,天天都有白馍馍吃了”的时候,大部分社员是不信的;有的人甚至瞎起哄,说如果吃不到白馍馍,就天天到队长家去吃。这样的大会开得多了,社员们渐渐从“三十年不变”“打的粮食只需要交一点公粮,余下的都是自己的”“抓阄决定分片地的主人”等等宣传承诺中开始动摇了。直到后来队长说许多美好愿景的时候,社员们已经对分田到户政策开始欢呼雀跃、摩拳擦掌了,喜悦的心情可想而知。

我之所以记得如此清楚,是因为初一语文张老师以“我的……”为题,要求写一篇作文。我的作文题目是“我的邻居”,大致内容说的是我的邻居在分田到户前后的变化。分田到户前,邻居是“日上三竿未起床,懒懒散散”;分田到户后是“天还未明就洒扫,勤勤恳恳”。老师给了这篇作文很高的评价,并且当范文在全班读了,还将我的作文传给同年级其他班的语文老师看,给他们班的同学也当范文读了。我至今还记着作文的开头是:“我家与邻居家仅有一墙之隔……”

分田到户以后,我家就渐渐地从吃白馍为辅,变为了吃白馍为主,最后到天天吃上了白馍馍;别的孩子家也都吃上了白馍馍。为此,我还跟孙奶奶打趣,说孙奶奶说得不准,你说别人是吃黑馍的,人家不是也吃上了白馍馍吗!孙奶奶狡黠地笑笑,说,那不一样,真的不一样。

就在大家都吃上了白馍馍的时候,孙奶奶却对生活感到绝望。村里人都说,孙奶奶命太苦,年纪轻轻就守了寡,独自一人带大7个孩子,她家的黄馍和黑馍都是奢侈品,往往饥一顿饱一顿。如今孩子都已成家,分田到户以后日子一天一天好了起来,按说孙奶奶该颐养天年了,却难遂人愿地开始了“墙头记”的生活。《墙头记》是一部戏剧电影,说的是两个儿子轮流赡养老父亲,因月大月小不均将老父亲扶上墙头的轻喜剧。孙奶奶虽然并没有那么惨,儿子们在各自的赡养期对老母亲还是挺好的,只是村里人将儿子们轮流赡养笑称“墙头记”罢了。

“墙头记”的生活没过多久,当时已近80岁高龄的孙奶奶就变得近乎“痴傻”,继而失踪了。在孙奶奶的葬礼上, 一位老师写的挽联震惊了全村人。上联是:生了七个亲蛋蛋老母魂归黄河滩,下联是:没了亲娘泪涟涟儿女枉活人世间。明眼人一看对联就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也对那位老师的洞察、文采和正义感佩服得五体投地。还在外上学的我,听了此事非常震惊,那样聪慧的一位奶奶怎么会变痴傻呢?!妈妈抹着眼泪说:“人老了太可怜了,她是一位可敬的母亲。她不装疯卖傻,怎么能保护自己的孩子呢?”妈妈告诉我,在孙奶奶离家出走前,还悄悄地来跟妈妈告了别,妈妈苦苦劝说也没顶用。妈妈劝孙奶奶说,现在日子这么好过,天天都吃白馍白面了,您可别想不开呀。孙奶奶流着眼泪说:“人老了就不中用了,还不如早早地,找那让我命苦的老头子算账去呢!”妈妈陪着孙奶奶大哭了一场,孙奶奶又变回痴傻的样子走了。

孙奶奶没有看到的是,现在的黄馍馍、黑馍馍已然成了餐桌上的香饽饽,白馍馍倒不那么吃香了。我们四个小伙伴中,倒是只有我一个,在孙奶奶“你是个吃白馍的娃”的预言中,考上了大学。

责任编辑:黄艳秋

美术绘画:赵望云

猜你喜欢

馍馍小伙伴奶奶
给奶奶按摩
奶奶喊你吃饭啦
我和我的小伙伴
我的小伙伴
存在篮子里的馍馍“麦香依旧”——定边县实行第一书记“职级抵押”
“小伙伴”等十七则
“馍馍熟了再揭锅”——急于揭锅,会成夹生饭
奶奶驾到
蒸馍馍
我家也有奶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