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京唐港翻车机房基坑开挖技术总结

2019-03-13

四川水泥 2019年1期
关键词:圈梁挖土土方

张 军

(中交第四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 北京 100000)

1 工程概况

翻车机房工程基坑工程采取地下连续墙围护结构,开挖过程中浇筑圈梁竖肋作为支撑,开挖以机械为主人工为辅,施工时配合基坑内外同时降水。

土方开挖标高从-15.5m至+4.6m,逐段过度。土方开挖总量:80780方,最大挖深20.1米。

2 工程特点分析

2.1 翻车机房土方开挖工程量大、基坑开挖深度大,投入机械设备多,挖土与圈梁及竖肋施工、降水施工同时进行,交叉作业,同时南侧临近廊道地连墙施工、廊道底板下旋喷桩的施工将对挖土作业造成一定影响,开挖施工难度大。

2.2 翻车机房地下连续墙基坑内及四周布有25口降水井。开挖至第四层时,挖掘机及装载机作业困难,将会影响挖土作业效率。

2.3 根据目前现场的施工进度情况,翻车机房圈梁、竖肋施工时间将安排在7月至 8月,处于雨季施工阶段,砼增长相对较快,但阴雨天气可能给开挖进度造成一定影响。

2.4 翻车机房圈梁、竖肋断面尺寸较大,属大体积砼结构,夏季施工如何采取有效的养护措施保证混凝土强度的正常增长,加快开挖进度是关键。

3 主要施工工艺及施工概述

3.1.基坑围护结构及其支撑结构

3.1.1 结构形式

为了防止翻车机房周围发生断层滑坡泥石流等灾害,也为了常规情况挡土防水,地下结构的地连墙共由40槽段组成,规格为:内径72m,壁厚1.3m,顶标高3.0m,底标高-31.0m; 中心坐标为X=4544089.523,Y=444989.881。

翻车机房主体地连墙的结构是腰梁与竖肋结合的,上方有一道冠梁,顶标高为+3.0m,底标高+2.0m。下面有四道腰梁,腰梁周围有12道竖肋,竖肋断面尺寸为1.0×1.5 m, 腰梁断面尺寸为1.5×1.5 m及1.5×1.0 m。第一道腰梁底标高-2.5 m,第二道腰梁底标高-7.0 m,第三道腰梁底标高-11.0 m,最后一段竖肋底标高-15.5 m。 基坑开挖深度为20.1m,即从原地面挖至底标高-15.5m。冠梁混凝土强度设计等级为C25,腰梁和竖肋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为C30。

翻车机房地连墙基坑内外共设置26眼降水井,其中基坑内8眼即是降水井又是减压井,基坑外18眼降水井。

所有井点均为大管完整井,井底标高-38.0m。减压井与降水井结构相同,且随挖随截断,不得妨碍挖土施工。

3.1.2 圈梁、竖肋施工工艺及概述

本工程的施工从圈梁和竖肋开始,按圈梁的设计尺寸自上而下依次进行施工。为了保证工程的质量,同时在预定期限内完工,实际施工较设计有所变化。首先是为了提高圈梁和竖肋的初始强度,将砼的配制强度由设计强度的 C25提高到了C35。其次,还在砼中掺加了 MRT复合防冻剂以满足冬季施工要求。最后圈梁是分段进行施工,竖肋也随圈梁逐段进行施工,每道圈梁最后施工的闭合段中掺加了15%UEA膨胀剂。 帽梁与第一道圈梁之间的竖肋与第一道圈梁一起施工,以此类推,后面相邻两道圈梁之间的竖肋与第二道圈梁同时施工。这样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同时还能极大的缩短工期,加快施工进度。

进行各道帽圈梁施工时,为便于帽圈梁底部与竖肋结合处的施工,其竖肋施工缝位置留设在圈梁底以下600mm处,并由里向外作出向上20°的斜茬面,按规范要求甩出接头钢筋。其具体施工工艺流程图如下:

3.2 降水与基坑开挖

翻车机房基坑的前期挖掘是以反铲为主,人工为辅,后期挖掘是由于深度增加了,挖机不方便直接出土,还配有吊机吊土同时操作。此外,开挖前就布置了深井对其排水,同时结合露地明排水进行施工。

3.2.1 基坑降水

3.2.1.1 降水井布置

为了避免工程废水和下雨天的积水影响基坑开挖的施工条件,以及控制水位差,基坑内设置了很多眼降水井,内侧有8眼,外侧有18眼,井底到标线高度为40m。降水井管采用的是无砂混凝土管安装,管道外径为40cm,内径为32cm,井管外安装了两层尼龙滤网,管井外侧15cm内顶部3.5m左右范围内填充的是自然黏土,其他部分都填粗砂。

3.2.1.2 降水过程及技术要求

基坑开挖到0.0m标线时,J1~J18井开始降低水位,然后继续挖1.0m深的土就降低水位1.15m,以此类推,当挖至-16.0m,降水应保证不高于-18.2m的标线。

J19~J26作为减压排水和监测参考的重要管井,一定不能有堵塞。为了防止雨天大水将杂物带进井内,井口用水泥袋等物品将其塞住,冬天还用后草袋之类的东西将井口覆盖。基坑开挖过程中全程安排看护人员陪同看护,为了避免砂土杂物等掉入井中和避免水漫过井口,基坑内地下水位应保持在开挖面下 0.5m~1.0m之间,开挖过程中,周围要顺次进行。

施工过程中对翻车机房基坑外侧的塔吊基础等进行沉降观测,每周一次,未发现异常现象。施工期间要随时监测水位的变化。首先要提醒在场的施工人员要有安全意识,发现异常及时提醒。其次,相关的监测人员和管理人员要用合适的检测仪对水位、流量、含沙量等数据进行监测和记录,如有异常,应及时报告。特别是在降水期间,更应该增加监测次数,及时排查安全隐患,做到防患于未然。如果遇到降雨期间,雨水突然增多,或排水有困难,应及时做出相应对策,采取措施,各部门应积极配合,相互协调,避免意外的发生[1]。

3.2.1.3 降水效果及降水方法改进

降水初期采用逐个降水井进行降水的方法,降水效果不明显,而且控制水位容易出现超降水。通过不断摸索,后续施工中逐渐改进。

通过一个星期的抽水观察试验,基坑维护结构——地下连续墙起到了止水作用,而 2-1粉质粘土层透水性差,基坑内主要为土层残留水,受其影响降水井出水量小,回水时间长,井水水位不稳定,分层降水困难,以至于在实际检测中水位控制难度大,容易出现超降水,基坑外部降水井的情况要好些。为了配合基坑土方开挖所进行的分层降水,增加提前降水时间,把抽水时间、降水井回水时间进行适当延长。主要根据各个降水井的具体情况,对抽水时间由原来的 2分钟调整为 2~5分钟不等,(一次抽水水位不能满足要求的,必须进行补抽,然后再进行测量水位),回水时间也相应的调整为 40分钟左右然后再进行观测。降水井出水量小井内回水时间长时,井水水位不稳定,分层降水困难,把间隔的单个井进行适当的超抽,待抽水的井和未抽水的井的水位达到一个相对平衡。这样降水效果相对较好,也便于操作。

开挖过程中受粉质粘土层影响,降水效果不理想情况经常发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明排降水,设置 1-2个临时集水井,根据井内土方含水量情况及土方开挖顺序设置集水坑,由YW型无堵塞排污泵将集水坑中的水排到集水井中,然后由XZW型排污泵将集水井中的水排到圈梁的排水沟中,由排水沟排入污水井中。

3.2.2 基坑开挖

3.2.2.1 基坑开挖概述

基坑开挖是有步骤的,主要分五步进行施工。反铲开挖依然占主要地位,在确定好帽圈量的基础位置后,配合人工开挖。在挖掘的后期,根据实际情况,特增加吊机吊土斗垂直运输的方式施工。 开挖半径为44.5m。 开挖时分五层施工:第一层开挖范围为+4.5m~-2.5m; 第二层开挖范围为-2.5m~-7.0m; 第三层开挖范围为-7.0m~-11.0m; 第四层开挖范围为-11.0m~-15.5m。 其基本工艺流程如下:

3.2.2.2 基坑开挖的主要施工过程及施工工艺

①第一层土方开挖

开挖范围为+4.5m~-2.5m,深度7.0m。土方开挖分四个阶段进行,①区→②区→③区→④区,见第一层土方开挖断面示意图。 地质主要为:杂填土、粉细砂和粉质粘土。

第一层土方开挖断面示意图

第一阶段:该阶段主要是配合帽粱砼浇注施工而进行,保证帽梁施工,靠地连墙挖宽不小于 3米。当机械开挖到一定程度时,改为人工开挖,施工人员根据设计的位置及标高线决定挖土的量和度。当挖到竖肋位置的时候,先根据测量控制点挖出预留筋(共三根),工作人员依据中间预留筋的位置重新把握位置和标高并进行放线,并记录中心点坐标,以便以后施工参考,为防止超挖必须以人工进行开挖。

第二阶段:当帽梁进行砼浇注时,可观察实地情况,然后开挖基坑中部土方②区。当砼浇注进行到一定时段后,帽梁砼强度达到 75%左右时,施工场地即可增加临时施工道路,临时施工道路的铺设程序为:根据天气和施工实情,先清理掉泥土和建渣,当看得到沙土层时,将土层压一遍,浸湿之后,再铺山皮石。

一层土方开挖平面图

施工初始阶段由两台长臂反铲开挖南半部分,从内至外,挖出的土方由自卸汽车运输到制定位置,临时的运输道路根据实地情况而定,但一定要保证安全和方便。

内导墙合帽梁基槽开挖结束后,再增加两天反铲,这部分的施工可以与帽梁处施工同时交叉进行。

第三阶段:③区土方开挖需要帽梁砼达到设计强度的75%时开始,先安排三台长臂反铲挖基坑外的土方,也由自卸汽车通过临时运输道路运输到制定位置。从上图可以看出,在这一阶段的施工时,反铲可以直接将土方装进自卸汽车,反铲无法直接装土的地方,可以在基坑内再安排三台反铲施工。

第四阶段:随圈梁、竖肋施工,组织进行④区土方开挖。基本施工方法为接力挖土法:其中2台EX220反铲在基坑内进行挖土作业,4台EX220反铲在基坑内负责倒土并开挖,2台长臂反铲在基坑外进行接力挖土,配备8~10台15t自卸汽车进行运土。

②第二层土方开挖:开挖范围为-2.5~-7.0m,深度 4.5m。土质主要为①2粉质粘土和①3粉细砂。分三个阶段开挖:①区→②区→③区,见第二层土方开挖断面示意图。

第一阶段土方开挖:在第一层圈梁及竖肋砼未达到设计要求 75%时,开挖①区土方。

此阶段投入12台反铲,分成3条作业线由基坑中心向后退行接力挖土。每条作业线,基坑内布置2台EX220负责开挖、1台DH300中长臂反铲倒运,基坑外布置1台长臂反铲从基坑内挖土,另配1台装载机负责装车,8~10台自卸汽车进行运土。

第二阶段土方开挖:当第一层圈梁及竖肋砼达到设计要求的 75%时,进行②区土方开挖。开挖方法同第一阶段。

第三阶段土方开挖: 在进行二层圈梁、竖肋施工的同时,开挖③区土方。开挖方法同第一阶段。

第二层土方开挖断面示意图

第一阶段:在第二层圈梁、竖肋砼未达到设计要求 75%时,开挖①区土方。开挖方法同第二层。此阶段投入12台反铲,3台装载机,分成3条作业线由基坑中心向后退行接力挖土。每条作业线,基坑内布置2台EX220、1台DH300中长臂反铲,基坑外布置1台长臂反铲、1台装载机。

第二阶段:在二层圈梁、竖肋砼达到设计要求的75%时,进行②区土方开挖,见三层土方开挖平面图。分 2个作业区由远及近分别向反铲接力平台处开挖,挖土方法同第二层。开挖同时进行圈梁、竖肋施工,将最后长臂反铲够不到的土方用基坑内反铲倒至③区内,使圈梁竖肋闭合。

第三阶段:在圈梁、竖肋施工同时开挖③区土方。开挖前先回填 3座反铲接力平台,平台顶标高-7.0m,半径5m,边坡1:2。开挖方式与第二阶段相同。

反铲接力平台的布设方法和位置见后面断面图及平面图,为便以施工,可适当调整

第三层反铲接力平台断面图

第三层、四层反铲接力平台平面布置图

第三层土方开挖断面示意图

此层土方开挖分两次施工,及-14.5m以上部分和-14.5m以下部分。

1)-14.5m以上土方开挖:当第三道圈梁竖肋的砼的强度未达到设计强度的75%时,开挖断面图中①部分及竖肋坑位置土方,该部分土方开挖仍采用反铲接力挖土方式施工,开挖时选用两个挖土平台出土,即西北挖土平台和东南挖土平台。开挖顺序、开挖断面如下图:

第四层桩间土开挖顺序

四层土方开挖断面图

2)-14.5m以下土方开挖:第三道圈梁竖肋的砼的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 75%后,即可向下开挖。开挖标高和开挖范围如下图。

为了避免机挖过程中出现超挖,开挖施工中需预留20-30cm的备挖区,以备人工挖掘。同时测量人员要配合挖土人员控制好标高,以及实际的测量线,随施工的进行在特殊的点做好标记。

施工前期主要是利用反铲接力去开挖,到一定时期后,剩余土方需由臂长更长的反铲,且接力平台中间不设倒土平台,倒土倒在开挖标高处平台顶部。基坑顶东南挖土驻车平台配备EX800进行挖土,由于仅有一台EX800,当此处不能继续挖土时则移至西北挖土驻车平台,替换下此处挖土设备继续挖土施工,应尽量减小挖土接力平台的体积,减小吊土施工的工程量。

吊土施工:吊土施工是在挖土设备无法操作的时候使用的。吊土施工需采用50吨以上汽车吊,且垂直吊土运输。汽车吊于基坑顶部挖土驻车平台驻位,配备现有土斗(尺寸:长3.0m,高1.0m,顶宽1.5m,底宽2.0m),基坑内反铲装土后,由汽车吊吊出。为保证施工的安全性,土斗的装载量一定不能超过限定标准,且不能过满。施工过程中,基坑内外均需要专业的工作人员指挥。

土方开挖设备的吊入、吊出,采用250t履带吊进行。

4 施工评议及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法和建议

4.1 基坑围护结构

基坑围护结构的施工工艺满足施工要求,进度合理,结构稳定,为后续施工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地下连续墙施工过程中扩孔极少,基本未对基坑开挖及圈梁竖肋施工造成影响[2]。地下连续墙的止水作用较为理想,在基坑开挖前期、中期,只在外围降水不及时的情况下有极少渗水点,未对基坑开挖及圈梁竖肋施工造成影响,至开挖后期,翻车机房地下连续墙与廊道地下连续墙槽段衔接不理想,渗水情况严重,经过封堵和导流,渗水基本得到控制。

4.2 支撑结构

支撑结构的施工结构稳定,未影响施工。经总结,由于支撑结构和基坑开挖穿插进行,期间的干扰大,如施工安排不合理会直接影响施工进度,所以,在施工前必须合理的安排施工进度计划,合理的规划,开挖必须以为支撑结构施工创造工作面为主,支撑结构施工为开挖施工创造施工条件。本工程施工中安排合理,未因此而受到影响。

4.3 结构的安全稳定

围护结构和支护结构的变形观测由一航院负责,施工过程中我单位积极的与其沟通,随时了解开挖过程中围护结构和支护结构的变形情况,未发现异常。由此证明本工程的围护结构、支撑结构形式和基坑开挖及降水工艺满足施工要求。

4.4 基坑开挖

基坑开挖工艺合理、施工进度快,满足后续施工要求。同煤五期翻车机房基坑开挖相比,煤五期翻车机房基坑开挖的基本方案是于中间位置设置集土平台,四周开挖倒土至集土平台,由倒土平台修筑施工通道引至基坑外侧,土方经一条施工通道运输至基坑外侧弃土点。该方案减少了基坑开挖和支护结构施工之间的干扰,但出土点少,施工效率较低。且其后期开挖主要以吊机吊土为主,施工进度缓慢,进而影响后续施工。本工程施工过程中充分考虑的此问题,分别设置3~4个出土点,将集土平台设置于基坑的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四角,通过合理的安排把基坑开挖和支撑结构施工之间的干扰减少到最小,开挖倒土效率高,施工进度快。而后期开挖充分的利用了EX800长臂反铲,倒土效率远大于吊机吊土,煤五期后期基坑开挖吊土耗时近半月时间,而本工程后期吊土时间减少到了3天,吊土与长臂反铲倒土穿插进行,大大的缩短了后期土方开挖的时间。

4.5 降水

本工程中基坑降水基本满足要求,配合明排,为基坑开挖和支撑结构施工创造了干地施工的条件。但其施工过程中也存在问题。前期由于对降水设备性能不了解和操作人员不熟练的原因,经常出现超降水,但随着施工摸索,短时间内解决了此问题,未造成影响。在施工中发现,受土层地质条件的影响,降水过程比设计预想要长,提前基坑开挖 1天进行降水明显不能满足要求,后续施工中基坑分层开挖前,提前降水时间增加为2天,降水情况有明显转变。

本工程降水井管材选用外径400mm,内径310mm,无砂混凝土管,随基坑开挖挖深增加,井管逐段去除,开挖过程中井管不易保护经常发生土方坠落井内,堵塞降水井情况,给施工带来麻烦。而煤五期翻车机房降水井管材选用的是长12.0m的φ400钢管,安装后不再作处理,井管易保护,基本不会发生堵塞降水井的情况。以后施工中可借鉴。

猜你喜欢

圈梁挖土土方
半预制圈梁构造柱砌体结构变形量估计仿真
浅谈蓄水池土方填筑施工
走!去月球挖土!
最强“天团”月球“挖土”记
最强“天团”月球“挖土”记
最强“天团”月球“挖土”记
浅析建筑施工中土方填筑与压实技术
浅谈市政工程深基坑土方开挖施工工艺
土方计算在工程实例中的应用
砌体结构圈梁和构造柱的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