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手术室护理中个性化服务效果
2019-03-13许卉
许 卉
(江苏省涟水县人民医院 麻醉手术科, 江苏 淮安, 223400)
随着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化与持续推进,医疗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广大人民群众对医疗护理服务的期望值不断提高,护理需求也呈多元化发展。医院面临内外环境的改变,需要不断提升护理服务质量,改善管理效能,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实现经济与社会效益双丰收[1]。手术室作为医院的核心部门,不仅接待患者数量多,业务量大,而且医疗资源密集,如何依靠有限的人力、物力资源提升手术室护理工作质量是当前手术室乃至整个医院管理的当务之急。本研究目的是利用个性化服务理念与方法,对手术室护理质量实施改进,从而为医院手术室护理服务水平的提升提供经验借鉴[2-3]。本研究选择普外科手术患者50例,应用个性化护理服务模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共设置15个手术间,手术室配备护理人员40人,其中副主任护师3人,主管护师5人,护师22人,护士10人。选择2016年8月—2017年10月本院收治的50例普外科手术患者,纳入标准: ① 择期手术患者,非急诊手术; ② 自愿接受外科手术治疗,术前签署知情同意书; ③ 临床资料完整,具备随访条件。依据患者手术先后顺序进行编号和分组,编号奇数者纳入观察组,编号偶数者纳入对照组,每组25例。观察组男13例,女12例;年龄24~80岁,平均年龄(53.80±7.14)岁;疾病类型: 阑尾炎11例,胃溃疡8例,急性胆囊炎4例,胆结石2例;地区来源: 农村16例,城镇9例;文化程度: 小学5例,初中10例,高中8例,大专及以上2例。对照组男14例,女11例;年龄25~78岁,平均年龄(55.73±6.99)岁;疾病类型: 阑尾炎12例,胃溃疡6例,急性胆囊炎4例,胆结石3例;地区来源: 农村14例,城镇11例;文化程度: 小学3例,初中11例,高中9例,大专及以上2例。2组患者性别、年龄、疾病类型、地区来源、文化程度各基础资料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外科手术室护理: 根据患者疾病类型、手术路径、麻醉方法等采取相应的饮食护理、术前准备、手术配合、用药护理、健康宣教等护理措施。观察组则实施个性化护理服务。
1.2.1 组建个性化护理小组: 手术室与医院其他科室联系密切,各项工作离不开外科病房、手术医生、麻醉师、护理人员与后勤保障的共同努力。为保证手术室护理工作高效、稳定运转,提升护理服务质量,首先需要组建个性化护理小组。由外科主任、手术室护士长牵头组建一支跨科室合作的个性化护理小组,组员由病房护士、手术室护士及后勤保障人员组成。
1.2.2 动员与培训: 个性化护理小组组员到位后,需要组织召开全体动员会,并加强培训。邀请专业管理咨询顾问对小组成员进行相关知识培训,向手术室医护人员灌输个性化护理思想,通过培训-实践-再培训-再实践的流程逐步提高个性化护理小组对个性化思想的认识,增强手术室与其他科室护理人员的联系,形成目标一致的强大团队,为后续工作的持续改善与创新创造条件。
1.2.3 把握现状: 个性化护理小组成员需要深入一线贴近手术室护理工作,多观察、多记录,对手术室相关人员与患者进行深入访视与交流,分析影响手术室护理服务水平的关键因素。在充分把握现状的基础上,遵循“以患者需求为中心”的原则,应用个性化思想对手术室护理工作进行细致评估,削减冗杂的流程,寻找影响护理质量与工作效果的因素,避免浪费资源。通过现场记录观察发现在手术室护理过程中,存在患者等待时间长、术前准备不充分、手术室环境布局不合理、安全隐患多等多种问题。
1.2.4 个性化护理实践: 集中分析上述问题后,由小组成员采取头脑风暴方法群策群力,经过反复论证与情景模拟,重新制定手术室护理方案。① 术前访视: 术前1 d深入病房加强访视,通过病房护士全面了解患者手术相关医疗信息,包括既往病史、药物过敏史、化验单等。向患者介绍手术时间、手术体位、手术步骤、配合事宜等。与患者及家属面对面交流,全面了解患者对疾病及手术的认知态度,使患者感受到来自护理人员的关心、鼓励,享受到舒适的个性化服务。在与患者交流过程中需注意态度和蔼、语气温和,耐心听取患者的意见和建议,纠正患者的错误观念,消除其焦虑情绪,充分了解患者的家庭状况、民族信仰、受教育程度、个性特征等,据此对手术室护理方案予以适当调整,充分满足患者的个性化护理需求。② 自我介绍: 护理人员需要使患者感受到家庭般的温暖,从而耐心、安心地接受手术。③ 术中个性化关怀: 术日由病房护士利用轮椅或平车将患者接送到手术室,手术室护士需热情迎接患者,仔细核对患者腕带信息,将患者接入手术室,合理安置手术体位,开启保温措施,提前调节好室温(22~25 ℃)、湿度(40%~60%)。一边进行手术准备,一边向患者介绍手术环境、器械器材等,消除患者陌生感,连接监护仪器。一切操作需要注意稳、平、准、轻,必要时根据患者喜好播放轻音乐,术中由巡回护士握住患者手,使患者感受到踏实。手术过程中需要保持患者体温在36 ℃以上,预防低体温的发生。手术结束使用干净温水毛巾擦拭患者皮肤上的血迹与消毒液,帮助患者穿好衣裤并转移至平车上,盖好被单,将患者推送至麻醉恢复室。在转移患者过程中需要注意保护切口与各种引流管,向病房护士交代术后注意事项。④ 术后探望: 术后对患者进行探望,询问术后恢复情况,包括手术切口有无疼痛、体温是否正常、是否排气等,对患者出现的不适进行解释和安慰,消除患者顾虑,使患者感受到手术室护士的真诚爱护。
1.3 统计指标
应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对2组患者入院时、术前、术中与术后焦虑情绪进行评价,该量表包括20个条目,将20个条目得分相加即得总分,总分越高则焦虑症状越严重。50~59分为轻度焦虑; 60~69分为中度焦虑; 69分以上为重度焦虑。将2组患者术后疼痛程度分为4级: 0级,无疼痛; Ⅰ级,轻微疼痛尚可忍受; Ⅱ级,可以忍受但对睡眠产生一定影响; Ⅲ级,疼痛剧烈难以忍受,无法入睡。对比2组患者术后疼痛分级。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2.1 患者入院时与围术期SAS评分比较
2组患者入院时SAS基线评分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取不同护理护理方法后,观察组围术期S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患者入院时与围术期焦虑自评量表评分比较 分
2.2 患者术后疼痛分级比较
观察组疼痛分级以Ⅰ级、Ⅱ级为主,少数患者无疼痛,对照组则以Ⅰ级、Ⅱ级、Ⅲ级为主,疼痛分级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患者术后疼痛分级比较[n(%)]
3 讨 论
个性化服务的关键是时刻关注患者,护理价值开始于患者,因此只能由终端的患者进行定义,这也是个性化理念的核心思想[4]。对于手术室护理人员,患者是最终服务对象,大部分活动都需要从患者角度进行定义和改善优化,而非科室与医院利益或工作便捷。在个性化服务的驱使下,手术室护理不能单纯以按部就班地配合手术为工作任务,这种护理模式已难以满足手术室患者的要求与期望[5]。手术室护理人员更需要思考如何为患者提供连续、优质的身心整体护理,从而满足其个性化需求,开创一种“以患者为中心,在围术期为患者提供一系列有价值、针对性的护理服务”模式。在外科手术室护理中,个性化服务目标的实现需要在术前、术中与术后提供连续、无缝隙的整体护理,不断满足患者的实际需求,使患者感受到温暖、关爱,从而促进其治疗与康复[6-7]。
本研究中,观察组组建个性化护理小组后,主要从术前访视、术中关怀、术后回访3个环节体现。结果显示观察组应用个性化护理服务后,围术期焦虑程度低于对照组,且术后疼痛分级低于对照组,表明个性化服务对于减轻患者对手术存在的焦虑情绪以及降低术后疼痛程度具有积极意义。在术前访视过程中应当注意到指导语的规范性,根据患者最关心、最急需解决的问题提供个性化指导,通过术前访视了解患者疾病状态、心理状况等,在自我介绍时需要做到规范性表述[8]。在术前宣教与告知过程中同样需要规范化表述,为达到术中关怀目标,需要对患者提出的问题、疑虑巧妙解答,同时满足患者的个性化需求,针对患者提出的问题作出合理应答。例如患者询问手术预后,护理人员需要告知患者由于个体之间存在差异性,因此每位患者的预后各不相同,只要合理配合手术,保持情绪稳定,将有利于手术成功与早日康复。患者担心手术费用,则需要向患者解释费用构成,使患者了解到在保证手术安全、有效的前提下会根据经济状况制定最佳手术方案,同时医院也会协助相关部门,借助社会力量帮助减免一些费用,解决患者实际问题,免去后顾之忧。患者担心手术疼痛则需根据患者麻醉方式介绍麻醉方案优点,向患者解释麻醉后一觉醒来手术就结束了,而且术后会配合镇痛措施[9-13]。同时告知患者麻醉医师具有多年临床经验,麻醉安全、无痛,若术中出现疼痛不适可随时向医生反映并根据手术需要使用镇静药。手术结束需要仔细帮助患者整理好衣物,并按照标准交接流程将患者送回至病房,向患者家属介绍术后注意事项。手术结束后需要做好随访工作,一般在术后2~3 d进行,将术后康复知识传授给患者,细致观察手术切口,征求患者意见,进行满意度调查。外科手术患者的顺利治疗与康复离不开医患双方的共同努力与相互理解、支持,提供个性化服务不仅能够提高患者满意度,而且能够满足其心理需求,对保障手术顺利意义重大。
综上所述,手术室是医院的一个特殊部门,护理工作有其特殊性,手术室护理人员需要有高度的责任意识,站在患者角度,切实为患者着想,为患者提供细致、周到的服务,充分体现个性化关怀,确保个性化服务的连续性,使患者感受到人格尊严得以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