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农文旅融合发展组合拳 引领城口乡村振兴“加速度”
2019-03-13刘利红中共城口县委党校
刘利红 中共城口县委党校
一、创新特色农业发展,挖掘土地资源最大潜能
(一)在种上转思维,迎合市场需求。
目前,城口县冷冻技术不发达,交通也受限,在特色农业项目的选择上应以迎合短距离市场需求为主,充分调动政府、企业、个体户开展好市场需求调研,选择好效益农业。其次,招商引进加工企业。大力引进加工企业或者与企业联姻,促进特色农业的深加工,以及使城口成为特色农业原材料的出口地,有效提高特色农业的利用率和规模。第三,利用集体经济发展契机,实现规模化种植。有效探索新型种植模式,以企业+基地+农户;村集体经济+企业+农户的形式积极促进特色农业的规模化、差异化发展,在原材料的供应上满足市场需求。
(二)在管护上下功夫,提高栽培技能一是积极与重庆、四川、陕西的科技院校与职业技术学院联姻,共同打造现代农业技术平台。在“政府+高校+基层骨干农技力量推广”“产业链推广”“科技培训推广”“媒体推广”和“展会推广”方面与高校共同谋划,实现教学、科研和推广三位一体,让科技便捷地进村入户。二是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的原则,依托农业科技培训基地,培训农民、大学生村官、合作社负责人,培养更多的新型职业农民,让农民彻底走出靠天吃饭的困境。三是探索建立农民技术职称评审标准体系,使农民获得职称证书,成为田间地头的土专家、科技二传手、企业带头人,解决农业科技转化“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让越来越多的人懂技术、用技术。
(三)在销上花功夫,扩大品牌影响。
一是建立起“企业为主、市场导向、政府推动”的发展机制,县级相关部门带头与大型超市、企业合作洽谈,打开销售大门;同时为农产品品牌建设大开绿灯、搭建平台,在资金、宣传、税费、金融、对外促销上大力扶持。二是在质源上保障,提高产品信赖度。在农产品外包装上张贴溯源标识的二维码和LOGO(商标)图案,实现农产品生产过程质量信息的可追溯性、真实性,确保进入市场流通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三是扩大宣传。积极发挥新闻媒体的导向作用,加大对重点企业、名牌产品的宣传力度,树品牌形象,推产品销售,创驰名商标,提高农产品的销售量,打响城口特色农产品品牌。
二、开发文化资源优势,打造渝东北文化圣地
城口文化资源优势明显,既有红色文化革命遗迹,又有传承至今的巴国文化,极具开发价值。
(一)再提升红色文化氛围。
城口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素有“红色城口”的美称。境内有红军纪念公园、纪念馆、红军战斗及生活旧址。近年来,城口县委、县政府加大了对红色资源的开发力度,红色县城初步体现,但整个文化氛围中,红色并不凸显。因此我们应补足短板,让红色浓郁:一是把红色文化旅游与乡村旅游结合,科学制定发展规划,让游客在红色与绿色之间转换。二是大力收集完善红色历史记载、人物事迹和红军故事,出版相关历史文献和纪念册,让红色城口被更多人知晓。三是开发红色体验式旅游。把红军旧址串联,策划战争场景等参与性项目,让游客穿上红军服、摇摇木纺车、学唱红军歌,亲身感受红军精神,深刻体悟红色城口魅力。
(二)打好巴国文化牌。
城口是巴人活动的主要区域之一,因交通闭塞、大山阻隔,在生活习性、文化传承方面保留了大量巴文化特征。在大力开发文化资源的今天,城口理应打好巴国牌。一是主动亮牌。搜集巴遗风资料汇聚成册,包括百姓服饰穿着、生活习性、神话传说、雕岩凿壁等;其次加强民间艺术队伍的培养,包括酿造技术、农耕文明、民间歌舞、婚丧嫁娶等,向世人展现巴人风采。二是把巴文化与山神文化有效融合。城口的山神崇拜即在树上搭红的现象是农耕文明时期祈祷神灵佑护的反映,这种现象在其他地区极为少见,所以应追根溯源挖掘山神文化的内涵,把它与巴人的勤劳不屈和与自然和谐融合。三是把巴国遗风与民风民俗串联。巴国灭亡以后历史上五次移民入川,促进了土著居民与汉民族的同化,在同化的过程中,土著居民既保留了巴国风采又兼具了汉民族文化。如山歌对唱、薅草锣鼓、钱棍舞,这些活化石应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并通过重大气节演出、巡演加大文化传播力。
三、提档升级旅游业,建设南北旅游集散地
城口位于重庆的最北端,处于南北分界线上,素有“北方的南边、南方的北边”之称,因森林覆盖率良好,自然风光优美加之与众不同的人文环境,近几年来旅游业大力发展,呈现一片蓬勃之气。
(一)突出“巴山原乡.生态城口”旅游品牌。
一是持续打好巴山、生态、康养、原乡、人文、红色“六张牌”,丰富旅游产品供给,推进红军小镇、土城老街印象、亢谷、九重花岭、巴山湖湿地公园等重点景区建设,尤其在康养方面朝高端发展,让有情怀、有诗意的文化人、创业人在城口疗养生息。二是在东安、河鱼、北屏等精品景区覆盖范围内,推动“三变”改革,让农房变客房、农田变景观、产品变商品,农民变工人,不断打造“巴山原乡”特色民俗集群,在景上做文章、吃上变花样,玩上翻新意,让特色馋住人,吸引人、留住人。三是不断推进乡村旅游创新性发展,在举办西南片区选美小姐大赛的基础上,争取举办环山路自行车大赛、摄影大赛,提倡露营、品原始生活、观农耕歌舞,扩大原乡影响力。
(二)打造东西南北纵横之势。
根据地理位置优势,着力打造四川、重庆、陕西旅游交汇地,形成 “西连、东扩、北进、南联”局势。“西连”:以九重花岭开发为重点,促进城口县与四川万源县融合,旅游空间向西与八台山联动发展;“东扩”:以东安亢谷景区开发建设为契机,向东与陕西镇坪县形成互动发展态势,推动旅游产业聚集;“北进”:抓住北屏彩叶、河鱼农耕文化建设机遇,加快北屏、河鱼、岚天环线发展,打通界梁,串联畜牧村,向北进入陕西岚皋县;“南联”:依托县际公路,与巫溪、巫山形成旅游环线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