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以西双版纳州为例
2019-03-13金永丽云南省西双版纳州景洪工业园区综合服务中心
金永丽 云南省西双版纳州景洪工业园区综合服务中心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创新生产经营机制,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文化是旅游的根和魂,旅游是文化的形和体,旅游与文化密不可分。没有文化的旅游是苍白的,文化和旅游融合是诗和远方的牵手,两者相互作用、相互促进。
一、文旅融合发展现状
西双版纳文旅融合重在用文化提升旅游品位,突出抓好“三个注重”,文旅融合取得一定实效。2019年1季度西双版纳州共接待游客1273.46万人次,同比增长26.06%;实现旅游总收入(预测)211.64亿元,同比增长22.87%。
(一)注重挖掘民族文化资源。实施少数民族特色村镇保护与发展,建设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充分挖掘和利用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进一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注重地方性、原创性和时代性的文艺精品创作,推动区域旅游纪念品、旅游产品、旅游演艺市场的特色化、效益化,避免同质化和单一化。截止目前,共建立25个非遗传习所,成立4 家非遗产业专业合作社,4家合作社每年创收达300万余元。
(二)是注重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坚持把文化和旅游作为一体化进行统筹谋划,秉持“ 文化为魂、旅游为体”的发展理念,紧跟时代发展步伐,积极创建2个省级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和2个省级文化创意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示范基地。其中,告庄西双景充分激活市场活力,引入歌舞剧院、普洱茶、民族服饰、客栈酒店、特色餐饮、民俗工艺等各类大小文化企业达 800余家,2018年被评定为国家 AAAA 级旅游景区,已成为云南旅游的典范,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三)注重文旅项目建设。实施大项目拉动战略,加大地方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和剧院等地方标志性文化场所设施的建设力度,加强西双版纳泼水节和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国家文化艺术节等文化旅游节庆活动的品牌建设,把文化产业培育成新兴战略支柱产业。
二、存在的问题
(一)规划引领滞后。没有制定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专门规划,缺少规划的引导,形成了以热带雨林动植物景观为主的单一旅游产业发展模式,把文化与旅游割裂开来,出现了重自然景观,轻文化保护发展的问题,存在旅游产业雷同和同质竞争现象,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文化的支撑吸引作用。
(二)政策保障缺乏。对文化与旅游相融合发展的重要意义认识不深、重视不够,促进文化与旅游相融合的机制不健全,政策保障滞后,资金项目支持较弱,文化与旅游相融合发展如同空中楼阁难以落到实处。
(三)开拓创新不足。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方式比较粗放单一,开拓创新明显不足,挖掘开发不够,缺乏深度融合,形式简单,内涵不够丰富,传播力、品牌力、影响力、吸引力较小。
三、对策建议
加强西双版纳文化与旅游相融合发展,推进理念融合是关键点、推进职能融合是链接点、推进产业融合是关节点、推进服务融合是创新点、推进对外交流融合是引爆点,要着力在“融”上着力、在“创”上突破,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并进。
(一)加强规划引领。加强顶层设计,科学编制西双版纳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规划,统筹全州文化和旅游产业,对文化和旅游产业进行统一规划包装宣传,狠抓文旅融合转型升级,充分发挥规划的指导引领作用。积极申报国家公园和普洱茶公园自然遗产,打造面向东南亚的重要枢纽,实现“一江连6国”的战略规划。
(二)加强政策保障。积极制定出台系列支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政策,充分发挥政策的指导和保障作用,重点制定出台系列提升文旅对外交流合作的系列政策,大力做好沿边开放大文章,全力推进跨境旅游合作区和边境旅游试验区建设,切实提升文化对外交流水平。
(三)创新形式内容。大力推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积极开展以泼水节、普洱茶赛事为主的节庆活动,充分挖掘以贝叶经、制陶、造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研究开发更多文创产品,不断丰富文化与旅游相结合的内涵,提升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质量和水平。
(四)拓展传播空间。努力在对外交流融合方面下大力气、作大文章,统筹安排交流项目和文化节庆活动,同步推进文化传播和旅游推广,真正实现“请进来”、“走出去”。充分利用好广播电视、互联网、微信微博、一部手机游云南APP、文艺演出等传播方式,实现文化旅游传播手段的多层次、多角度、网络化、立体化。
(五)强化品牌打造。加大文旅深入融合发展,进一步挖掘特色鲜明的非遗文化艺术形式,以培育品牌为基础,向产业化发展,集中与分散相结合,与传统文化保护区及旅游景点相结合,大力推动非遗文化艺术消费,以消费拉动增长,从而促进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