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追问,让数学思维出彩
——例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追问

2019-03-13蓝雪敏

小学生 2019年2期
关键词:半圆小棒分子

⦿蓝雪敏

追问,简单的说就是追根究底的问,是教师根据学生的答问结果及时进行追根溯源的提问。有效的追问是对主问题的补充与深化、延伸与拓展,可以引发学生的再次思考,促进学生再次产生认知冲突和探究的欲望,使学生的思维更深入、更出彩。

一、追问析“错”——拨正思维

教学中,学生出错是常有的事,究其原因大多与数学思维脱不了干系。当学生解答出错、认知出现困惑、理解出现偏差时,教师应及时洞察,以巧妙的追问,找出学生思维出错的原因,探寻学生最真实的原有思维。之后从学生思维的“错”点处入手,及时设计追问,促进学生深入理解知识本源与本质,使学生真正理解掌握。

【案例点击】《分数意义》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手里有12根小棒,请根据题目要求,取出相应的小棒。

(有的学生拿出了1根小棒;有的学生不知所措;有的学生则充满信心。)

师:你怎么想到拿出1根小棒的?

生1:分子是表示所取的份数,分子是1,就是取出1根。

生2:因为这里的分母并没有告诉我们是多少,所以无法取出小棒。

师追问道:这里的分子1,就是指1根吗?

生:分子表示取的份数。这里是指取1份。这一份是多少根,是要根据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几份来确定的。

师继续追问:是不是真的无法取出小棒?

生1:我认为可以。如果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那么其中的1份就取6根小棒。如果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那么其中的1份就取4根小棒。以此类推。

生2:我也认为可以。关键就是看我们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几份。

上述这两个追问都源于学生认知中出现的混淆与困惑,通过这样的追问,有利于促进学生深入思考,使学生加深对分母、分子表示意义的本质理解。

二、追问激“思”——拨动思维

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做学生学习的铺路架桥者,更要善于激活学生的思维因子,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思维不断拓宽、深刻。而追问就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一个触发器,适时有效的追问能拨动学生思维的琴弦,能让学生的思维演奏出美妙的声音。

【案例点击】《正比例的应用》练习

出示:一个打字员计划用1小时打完一份4500字的书稿,她打了15分钟时查看了一下,发现正好打了1230个字,照这样的速度,她能按时完成任务吗?

(学生很快就用正比例求出了实际需要的时间,并得出结论:能按时完成任务)

这样的追问,有效地打破了学生的定势思维,激发了学生继续探究的欲望。从而使学生摆脱常规思维的桎梏,尝试着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去寻求不同的思维途径,最终拓宽思维广度,促进思维不断深入。

三、追问明“理”——提升思维

教学中,有很多问题学生可能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为学生的思维还倾向于感性认知层面。通过有效的追问,能使学生的思维清晰化、明朗化,引发出更深层次的思考。这样学生的思维才会由表及里,实现思维品质的提升。

【案例点击】《认识几分之一》教学片断

这样的追问,能让学生透过直观形象的感知,将数学思维从直观感性理解的层面,提升到基于知识本质的抽象理解层面,真正实现从思维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蜕变。

四、追问促“辨”——自纠思维

教学中,易混淆的知识往往容易干扰学生的思维,成为学生思维的障碍点。这种障碍点通过教师的不断讲、反复练,只能短时间内有成效。如果想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那么设计“辨析比较”环节,在教师不断的追问中,让学生自主纠正原有错误思维,能有效的让学生从根源上杜绝错误的再次发生。

【案例点击】《圆的周长》练习

出示:半圆的周长怎么计算?

(问题抛出,即听到两种声音:大部分认为是圆周长的一半,还有一小部分认为是一条弧加上一条直径。)

针对以上两种声音,老师可追问:这两种想法都正确吗?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自己来验证自己的想法?

这一问题抛出后,学生借助画图,将两种想法进行了对比验证。通过验证发现“圆周长的一半就是一条弧,不能围成一个半圆;而圆周长的一半(弧)再加一条直径,就可以围成半圆。”由此得出结论:半圆的周长等于圆周长的一半+直径。

这个过程,学生出现了知识点的混淆,教师并不需要马上介入澄清,而是通过追问,让学生以画图的方式来对比验证,在对比中自主纠正原有思维,达到对知识的理解。这样的追问,既有利于促进学生探究知识本源,又有利于思维明晰可见,使学生能“自识庐山真面目”。

总而言之,有效的追问应以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为导向,应以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为前提,应以引导学生进行有意义的数学活动为目标,其必将使学生的思维之花绚丽绽放!

猜你喜欢

半圆小棒分子
《分子催化》征稿启事
会变形的神奇半圆
“精日”分子到底是什么?
巧移小棒
米和米中的危险分子
找规律
风车转转转
认识量角器
摆六边形
臭氧分子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