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白鹿原职业教育特色小镇
2019-03-13白永秀吴航
文 / 白永秀 吴航
特色小镇建设起源于西方发达国家,2015年“特色小镇”概念在我国兴起。在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特色小镇因具有区域特征明显、模式多样、市场前景广阔等优点,而成为我国各地吸收投资的新热点和助推经济转型的新引擎。经过几年探索,我国已在康养、生态、体育、教育、文化、科技等领域建成了一些特色小镇。从特色小镇的落地情况来看,教育特色小镇的落地较少,依旧处在探索阶段。
陕西省对特色小镇的建设进行了部署。省发展改革委于2017年出台《关于加快发展特色小镇的实施意见》,提出力争3—5年培育建设100个特色小镇的目标。西安各层次、各类型高等院校林立,高等教育资源丰富,而白鹿原大学城具有建设特色职业教育小镇的基础和有利条件。
白鹿原大学城创建于1998年,经过20年的发展,已具备一定的规模,是目前西安高校最为集中的大学城之一。这里聚集了9所高等职业院校、民办院校及独立学院,同时有2所职业院校在此暂租校区进行教学实训活动。截至2018年,白鹿原大学城共有院校11所,在校生6万余人,已形成职业教育、成人教育、订单培训、特色旅游等业态。相近的地缘关系和办学层次便于各院校积极开展合作活动,从2014年以来,大学城各院校分别通过就业创业促进联盟、白鹿原大学城高校联盟、“一带一路”职教联盟等形成了紧密的合作关系。但白鹿原大学城院校也面临着新旧问题的挑战。由于受大学城自发形成的模式限制,长期以来该区域缺乏科学规划,周边城市基础配套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落后,加之面临普通本科院校扩招的挤压及大学城各院校内部办学同质化的问题,各院校间逐渐形成了恶性竞争的局势。结合白鹿原大学城的具体情况,建议在全省特色小镇规划建设中,以白鹿原大学城为基础,重点打造一个职业教育特色小镇,并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推进。
西安海棠学院
在省教育厅等部门的支持下,进一步统筹白鹿原院校资源。职业教育院校是建设白鹿原教育特色小镇的基础条件与组织主体,也是解决白鹿原大学城发展问题的关键。为发挥各院校地理位置紧邻、办学层次相近、联盟关系密切的优势,同时解决各院校的生存发展问题,建议由省教育厅进行部署推动,在原有的白鹿原大学城高校联盟及“一带一路”职教联盟的基础上,统筹当前白鹿原大学城公办院校、民办院校和社会、企业力量,加大财政资金投入,提供政策支持,在10年内探索组建一所混合所有制职业综合院校,提升白鹿原高等职业教育的品牌价值,在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形势下为全国提供一套解决高等职业教育与民办教育发展出路的“陕西模式”。
以西安市灞桥区政府为牵头单位,规划创建白鹿原职业教育特色小镇。白鹿原大学城地处西安市灞桥区,根据省发展改革委《关于加快发展特色小镇的实施意见》精神,建议由灞桥区政府向省发展改革委(省推进新型城镇化联席会议办公室)报送创建白鹿原职业教育特色小镇书面材料,制订创建方案(内容应明确四至范围、产业定位、投资主体、建设规划)。建议建设范围涵盖由西安思源学院到陕职院段水安路沿线的各院校及周边村镇,由灞桥区政府通过实施农村土地综合治理及旧城改造,协调土地供给和利用,不断完善周边配套设施及公共服务,推动该地区的城镇化与现代化,提升区域发展层次与品位,为白鹿原职业教育特色小镇的建成提供坚实保障和有力支撑。
通过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分期建设,将白鹿原打造成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职业教育特色小镇。建议以政府综合统筹规划的方式,将大学城整体划分为合理化、多样化的功能区,引进具有实力的社会资本和经验丰富的建设运营团队,最大限度与产业园区对接,进行“一次规划三期建设”。第一期(2019—2020年)以各院校周边基础设施及商业设施的建设完善为主,进行招商引资,同时在各院校基础上筹建混合所有制职业教育院校;第二期(2021—2023年)基本形成特色小镇组团的雏形,发展重点包括职教教学实训基地、企业职业培训基地、老年大学、生态康养休闲区,根据各功能区需求通过二期招商,形成较为完善的特色小镇业态及产业集群,建成、发展白鹿原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第三期(2024—2025年)完善特色小镇后期建设及运营,形成一所集教育培训、商业服务、休闲旅游、康复养老等于一体,以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科技进步、生态友好为特征的现代化特色小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