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及在教学活动中的践行

2019-03-13

长江丛刊 2019年3期
关键词:高校教师师德职业道德

汉江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自古以来,教师这一职业一直是倍受社会敬仰和重视的职业,在学校的教育工作中,教师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的工作是传道、授业、解惑,这些工作主要是通过教学活动来实现和完成的。

所以,在教学活动中,不仅要求教师有过硬的文化专业知识,更须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否则就会南辕北辙,给党的教育事业带来巨大损害。

一、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在教学活动中践行的内容和要求

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工作时应当遵循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习近平在2018年9月10日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做老师就要执着于教书育人,有热爱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坚守。为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高校师德水平,2018年11月,教育部印发《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准则》明确地将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分为坚定政治方向、自觉爱国守法、传播优秀文化、潜心教书育人、关心爱护学生、坚持言行雅正、遵守学术规范、秉持公平诚信、坚守廉洁自律和积极奉献社会十个部分。从《准则》和习近平讲话中,可以看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在教学活动中必须践行如下内容:

(1)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这是高校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方向要求。在教学活动中的具体表现就是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以维护社会稳定和校园和谐为己任,没有任何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2)敬业爱岗、献身教育。这是高校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精神要求。具体表现为忠诚人民教育事业,忠于自己的职责,不怕辛苦,甘为人梯,无私奉献。

(3)尊重学生、热爱学生。这是高校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行为要求,也是师德的灵魂。具体表现为真心关爱学生,严格要求学生,做学生良师益友;不得敷衍教学,不得要求学生从事与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无关的事宜。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在师生之间建起信任的桥梁。

(4)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这是高校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表率要求。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的学风教风、人格魅力和学识风范时刻影响和感染着学生,在教学活动中,高校教师应言行雅正,举止文明,自尊自律,清廉从教,模范遵守社会公德,维护社会正义,自觉抵制损害教师职业声誉的言语和行为。

(5)严谨治学、不断进取。这是高校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业务素质要求。古人云,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也。具体要求就是高校教师要具备牢固的知识功底,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现代化的教育手段。要秉持学术良知,恪守学术规范,维护学术尊严,坚决抵制学术失范和学术不端行为。

(6)教书育人,以人为本。这是高校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教育目的要求。教学的目的是育人,育人的过程要尊重学生个性和特长。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遵循教育规律,开展素质教育,因材施教,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多方面全面发展。

(7)团结协作、互勉共进。这是高校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集体观念要求。教学活动不是单一的活动,是一种群体协调性很强的工作,它需要教师间的通力合作。只有教师充分发挥合力作用,才能搞好教学工作,只有每个教师善于博采众家之长,才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取得良好效果。“文人相轻”是教学工作中的大忌,教师集体的团结合作,可为学生集体观念的培养树立起良好的榜样。

(8)服务社会,勇担责任。这是高校教师在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的社会责任要求。传播优秀文化,普及科学知识,服务社会,弘扬下能量,是高校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在教学活动中践行的途径和措施

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与教学活动是紧密联系的,为了保证高校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在教学活动中顺利践行,不仅是知识和能力的问题,更是思想和方法方面的问题,通过学习和从事教学工作后的经验,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几点:

(1)加强理论学习,坚定高校教师的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百年大计之本,教师作为教育之本,首先要在思想上保持先进性、纯洁性。每一位高校教师都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真正树立起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认同、政治认同、情感认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因为只有全体教师树立了正确的思想观念,才能把这种信念传递给每一位学生,并以此影响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正确树立。

(2)积极拓展高校教师的知识面,使之更好地适应知识的发展和更新。当今社会,科技飞速发展,新知识、新思想层出不穷,高校教师要与时俱进,及时更新教学知识和教育理念,在教学内容上做到将社会热点和理论热点第一时间引进课堂。

(3)加强师德建设,以身立教。教师不应仅是学问之师,更应是品行之师。在学校,在我们要求大学生必须遵守上课纪律时,我们自己首先不能迟到早退;当我们要求大学生讲究卫生的时候,我们自己首先不能乱扔垃圾;当我们要求大学生要有爱心时,我们应当自己首先要乐于奉献。高校教师应谨遵“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古训,在“立德、立身、立言、立行”上严格要求,坚持用自己思想的智慧、信仰的力量和人格的魅力去影响学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4)优化校园教育环境,促使教师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校园环境对教师和学生的价值取向、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有着直接的影响。相较于课堂教育,环境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更具有感染力和渗透力。所以必须要在学校营造一种向上向善的校风和积极进取的精神。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的践行,一定要紧贴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并重,防止忽冷忽热、忽有忽无式的关爱,坚决杜绝师生间的违法乱纪行为。

(5)建立科学合理的高校教师师德建设机制和评价标准,严格执行教育部关于师德师风“十要、十禁止、十不准”之规定。在各种教学活动中,教学管理部门要建立切实可行的检查制度和督导制度,严防教师的各种不良言行和习惯在教学活动中出现。为防止工作形式化,可将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同工资奖金、职称评审、职务晋升等相挂钩,实行职业道德一票否决制。对在教学活动中表现优秀的教师职业道德模范可通过有效的激励机制进行奖励和宣传,从而更好地促进高校的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工作。

(6)真正落实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制度。多年来,在高校教师的年度工作考核、职称评审和职务晋升等考核表中,关于职业道德的规定虽然放在首位,但在实际评审中,往往是重业绩轻品德。高校应真正落实高校师德考核标准,改进和完善师德考核办法,建立健全师德考核档案,定期考核全面评价教师师德表现。

(7)重视心理疏导以增强教师的自律能力。在教学活动中,由于高校教师的工作压力和其他因素,有时会出现自我难以控制的情况。因此,职业道德建设要增强有效性,必须遵循人的心理发展规律,疏解教师压力。在通过增加和优化配置教育资源以缓解教师工作压力的同时,学校和部门管理人员还要高度重视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教师也要加强自我修养,通过自律不断抵制和清除有悖于职业道德规的思想行为。

总之,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不仅是高校教师从事教学工作必备的重要素质,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要求的基本内容;不仅是加快高校教师自身发展、增强高校软实力的客观要求,更是培育良好社会风尚、促进受教育者素质全面提高的必然要求。

猜你喜欢

高校教师师德职业道德
关于师德建设的若干思考
高校教师团队知识共享的保障机制研究——以南审国际贸易学专业团队为例
高校教师岗位聘任制改革问题与对策探讨
致良知与师德
傅维利,于颖:教师职业道德具有独特品性
浅谈新时期高职高专院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基于加强企业职业道德建设的思考
吕狂飙:师德建设需警惕从崇高师德简单转向底线师德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内化及其促进机制探讨
师德“红线”持续发力还需多方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