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高职教育国际化:形势、对策与评价

2019-03-12唐现文吉文林

教育与职业(上) 2019年4期
关键词:国际化新时期高职

唐现文 吉文林

[关键词]新时期  高职  国际化  评价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9)07-0044-07

21世纪初,随着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高职教育国际化开始被更多的高职院校认识和关注,相关研究文章也陆续公开发表。但是,由于缺乏对高职教育国际化理性实践的尝试与总结,当年关于高职教育国际化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增加关注度、提高认识、积极尝试以及加入WTO以后的应对与设想等,对于高职教育国际化的指导思想、系统设计、发展路径等要素均未能进行深入的探讨。十余年来,经过持续的探索实践与改革创新,高职教育国际化取得了明显的发展成绩,尤其在纵向比较层面其体量与质量都有了大幅度提升,各院校的关注度和重视程度也逐年提高。

一、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进入新时期

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大家已经公认高职教育国际化是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高职教育发展水平和层级的重要砝码。关于高职教育国际化的研究更加深入,成熟的发展模式和路径也不断涌现。归纳起来讲,中外合作办学、来华留学、院校及教师间对外交流与合作活动的丰富成为十余年来高职教育国际化的主要外向表征,国际化理念提升、国际化师资队伍教育教学能力提升以及开展多元文化教育体制机制的逐步建立成为高职教育国际化的主要内向表征。笔者认为,从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历史逻辑衡量,高职教育国际化目前已经进入了新时期,以下三个方面的转变是支撑这个“新时期”的特征性标志。

(一)高职教育国际化由少数院校行动向多数院校重视转变

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十余年间,虽然取得了明显成绩,但依然只是少数院校在行动。对于大部分高职院校来讲,既没有推进国际化发展的行动实践,也没有推进国际化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理念。也就是说,大部分高职院校对国际化的重视程度是不够的,这与高职教育转型发展以来急于快速转变教育理念、提升教育水平而无暇顾及国际化发展有很大关系。综合起来看,近十余年间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较好的院校主要集中在办学综合水平较高的省属院校,开展涉外交流具有地缘优势的沿海、沿边院校,以及行业特色明显的院校等。然而,在最近几年,高职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形势发生了很大转变,几乎所有的高职院校都意识到了推进国际化的重要性,通过不同渠道、不同方式开展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活动迅速丰富起来。高职教育国际化作为院校内涵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高职院校的共识。2017年以来,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开始发布国际影响力50强院校榜单,这更加触动了高职院校推进国际化的敏感神经。可以说,高职教育国际化全面且蓬勃发展的局面已经形成,单打独斗、孤军奋战的局面已经成为历史。

(二)高职教育国际化由“引进”为主向“引进与输出”并重转变

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初期,国际交流与合作活动主要体现在广义教育资源和教育要素的引进上,引进的内容包括教师、教材、教学标准、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和模式等,引进的对象主要是欧美等西方国家的院校。中外合作办学便是以“引进”为主体的国际化发展中一种最直接的体现形式。这种广泛的引进与学习在我国高职教育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一些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和模式传入国内,通过消化吸收与再创新融入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模式中。经过十余年的创新发展,中国高职教育积累了丰富的发展经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模式。这种模式不断发展和成熟,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学习的对象。“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后,高职院校“走出去”的责任感更加强烈,服务国家公共外交、开展多元文化教育的需求更加迫切。时至今日,高职教育国际化已不再局限于教育资源与要素的引进,更多院校开始重视并推进“输出”,努力向世界讲述中国高职故事,提升中国高职在世界职业教育界的话语权。目前,高职教育国际化已经进入“引进与输出”并重的时期,输出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服务中国企业“走出去”,为涉外企业提供人力和技术支撑,帮助企业培养当地员工等;二是开展高职来华留学工作,大量招收并培养来华留学生,通过留学生教育将中国文化、专业技术、教育理念与模式等传播至海外;三是开办海外分院、海外课堂、海外人才培养基地等,实现教师、教材等教育资源的直接输出。

(三)高职教育国际化由重视“外向表征”向重视“内涵提升”转变

曾经有一段时间,高职院校并不认为推进教育国际化是内涵提升的必然要求,而是更加看重国际化的外向表征,将国际化定位为提升院校表现张力和可视性的重要手段。在这样一种片面思想的引导下,一些院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活动偏离了理性实践的方向,出现了为“国际化”而“国际化”的现象。有的院校甚至认为,若一年之内没有接待几批国外来访者,那就太没有“国际范儿”了,若没有几位外国教师或留学生在校园中走动,那就太没有“国际面儿”了。为此,想尽一切办法甚至不擇手段地推进并没有实际价值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活动,实质上阻碍了正常的教育国际化发展。近年来,这种现象已经得到根本性转变,高职院校已经普遍认识到教育国际化是内涵提升的必然要求,提高国际化教育教学能力、提高院校智库的国际对话能力、提高服务“一带一路”能力、提高服务企业“走出去”能力、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国际就业能力成为高职教育国际化的根本目标指向。

二、新时期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面临的形势

虽然高职教育国际化的实践探索已经比较丰富,但关于高职教育国际化的理论研究仍然比较欠缺,理论研究远远滞后于实践,尤其是关于形势、对策与评价方面的分析还很不够。

(一)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

1.整体认识问题。各院校对国际化的认识均有了很大提高,这种提高主要体现在学校领导层。就笔者走访的很多院校来讲,普通干部职工对如何进一步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如何全面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国际能力的认识仍然不足,还未能全面意识到加快推进国际化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工作中仍有被动应付现象,缺乏足够的进取心和开拓精神,“中梗阻”在一定范围内依然存在。

2.顶层设计问题。很多院校依然缺乏國际化发展的系统设计和科学布局,与国家对外开放战略部署、“一带一路”倡议和产业“走出去”战略的结合程度不够紧密,对如何构建具有区域特色和专业特色的国际化布局缺乏系统设计,国际交流机制平台亟待建立和完善,在探索理清国际合作的重点区域、关键通道和有效模式方面还需要做大量工作。

3.专业建设问题。专业建设的国际化水平依然较低,国外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应用较少,专业建设与职业技能标准未能实现与国际接轨。外籍教师尤其是专业外籍教师引进不力、数量较少,教师国际能力提升空间依然很大。同时,学生国际能力的培养还未纳入教育教学标准和课程建设计划。

4.人才培养问题。能够培养出多少进驻国际市场、符合国际市场需求和国际标准的人才,是衡量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水平的核心指标。当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定位与国际发展趋势契合度还很低,亟待对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以及培养模式做深化改革,以适应国际化发展趋势。同时,还要考虑优质教育资源和先进教学模式的有效海外输出,逐步扩大院校的国际影响力。

5.对标找差问题。高职教育国际化虽然已经迎来了重要的转变期,但整体发展依然较弱,与推进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总体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各类规章制度和实施办法急需据实出台与完善。在这个以学习和借鉴促进发展的关键时期,可供借鉴的成功案例却非常有限。同时,受到地域和专业领域的限制,难以找到适宜的标杆。如此一来,对标找差便成为现实问题。受其影响,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的限时加速度很难迅速提高。

(二)必须充分认识的主要发展趋势

1.要充分认识到国际化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一带一路”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表明我国寻求人类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新内涵的提升。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促使人们对传统的国家利益观进行反思,面对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世界大势,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必须进一步坚持以开放促改革发展,必须全面提升技术技能人才的国际能力。推进职业教育的国际化及国际能力培养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成为推动中国深入融入全球经济社会的重要力量。

2.要充分认识到国际化水平是衡量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十三五”期间,国家将重点支持建设一批高水平高职院校,启动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实施职业教育质量发展攻坚战。其中,办学定位、专业特色、社会服务能力、国际化发展水平等是重点考量的方面。《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指出,要加强与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政策对话,探索对发展中国家开展职业教育援助的渠道和政策。国际化发展水平成为衡量一所院校综合办学实力和办学影响力的重要指标,这实际上已经为各院校的国际化发展指明了更加清晰的目标和方向。

3.要充分认识到高职教育国际化快速发展的势头。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日新月异,各院校对国际化的重视程度与推进力度前所未有,百舸争流之势已经形成,认识不到位、动作不迅速就会落后于人。要跻身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前列,就必须认真规划推进教育国际化发展的目标、路径与措施,将国际化作为学校未来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三)需要紧紧抓住的战略机遇

1.“一带一路”的机遇。“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与推进,为沿线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开启了新的机遇之窗,也为高职院校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搭建了新平台,为广泛开展文化交流、学术往来等双多边合作奠定了基础,将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等学校开启更深层次、更广泛层面的合作与交流。国家鼓励沿线各国高等学校在语言、交通运输、建筑、医学、能源、环境工程、水利工程、生物科学、海洋科学、生态保护、文化遗产保护等沿线国家发展急需的专业领域联合培养学生,推动联盟内或校际间教育资源共享。可以预见,高职教育的国际合作将很快出现一个新的高峰。

2.“中国制造2025”的机遇。《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提出要继续扩大开放,积极利用全球资源和市场,加强产业全球布局和国际交流合作,形成新的比较优势,提升制造业开放发展水平。随着中国经济的稳步增长及海外投资、进出口贸易的快速扩大,周边国家与中国共同发展的紧密程度在逐步增大,接受中国教育资源的输出成为周边国家的共同需求。这为高职教育推进基于国际化的校企合作提供了广阔空间,为海外企业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借企业之船出海成为高职院校助推企业“走出去”战略的有效模式。

3.高职教育国际化新时代转型发展的机遇。当前,高职教育国际化正在由“锦上添花”及“表观形象展示”的定位向切实提高国际化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发展内涵的定位转变,树立中国高职院校“走出去”自信,向世界讲好中国高职故事、贡献中国高职发展经验和模式成为转型发展的主要方向。如何由服务于内向型经济增长向服务于外向型经济发展转型,如何将国际化教育融入各类专业教学,如何提升高职来华留学规模及质量,如何提高院校智库的国际对话能力和国际化教育教学能力,诸如此类的研究将会更加深入具体,相关的理性实践将会更加丰富多样。高职院校若不能抓住以上机遇,国际化发展便不会取得大的进步,甚至会坐失发展良机。

三、新时期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笔者在多年开展高职教育国际化探索与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新时期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对策建议,主要在目标与思路、主要任务、保障措施三个方面。

(一)总体目标与思路

高职院校要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抢抓战略机遇,大力推进创新,重点推进与国外高校、教育机构、科研机构和国际组织及团体间的交流与合作,开展跨国界和跨文化的教育教学与科学研究活动,实现教学模式、课程、教材等教育资源的引进、输出与共享,加大教学科研人员的国际流动,拓宽留学生招生渠道,提高留学生招生质量,推进师生互换项目和联合办学项目发展,积极做好海外分院和海外课堂建设,逐步开展国际通用职业资格标准的引进与认证,努力做好国际教育服务工作。

(二)主要任务

1.進一步凝练提升国际化办学理念。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刻不容缓,若不能科学规划、全力推进,必处于落后之势。各高职院校需要进一步凝练提升教育国际化办学理念,做好国际化发展的系统设计和科学布局,强化思想引领与宣传教育,让更多的教职工深刻理解推进教育国际化的紧迫性和必要性,理解推进国际化对学院未来发展的深远影响,主动了解和参与教育国际化建设,积极谋划国际化发展新思路,创新国际化发展新模式。要适时出台并完善相关支持与鼓励政策,调动全体教职工的积极性,激励各教学院系主动谋求教育国际化新发展。

2.加强具有国际视野的智库建设。引导教师在国际视角下开展教育教学和科研活动。规范教师出国管理,教师出国培养计划努力向教学一线教师倾斜,加大选送年轻专业教师出国培训力度,不断拓宽教师视野,提高外语交流水平和专业知识水平,提高院校智库国际对话能力。规范教师出国审批程序,提高出国管理要求,杜绝照顾性和无实质性内容的出访。扩大经费支持额度,使具有国外学习、考察经历的教师比例达到80%以上。教师国外学习返校后要全面分享学习成果,提交高质量学习报告,全力将学习成果应用到教育教学改革和科技创新中。加大外籍教师引进力度,尤其是与发达国家的专业教师开展专业教学与科技合作工作。

3.探索国际化交流合作新机制。加强与国外高校、社会机构、国际组织和团体间的交流与合作,选择类型相同、专业相近的国(境)外高水平院校建立师生交流、学生互换、学分互认等多层次合作关系,使之成为国际交流合作的助推器。认真组建一批国际交流合作平台及合作联盟,在平台联盟框架内研究探索国际合作新机制,逐步实现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建设、专业标准建设、职业资格证书和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的多边交流合作。

4.创新国际化办学新模式。稳步推进对外合作办学项目,借鉴西方国家的合作办学模式,积极争取与东盟、非洲、中亚及其他国家的高职院校开展合作办学,将我国高职院校打造成为对方的目的院校,吸引以上国家的学生来华留学。疏通留学生读本、读研渠道,通过“2+3”或“3+2”模式让高职院校的留学生进入本科院校学习。积极拓展海外教育市场,努力开办海外分院和海外课堂,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和教学模式的海外输出,扩大国际影响力。

5.全力提高专业建设的国际化水平。遴选数个重点专业试点引进发达国家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模式,完成试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模式、全版英文教材(含所有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引进与对接,适时完成国际通用职业资格的引进与对接,大幅提升专业国际化建设水平。推进全英文授课的专业技术课程建设,适时考虑启动全英文授课专业建设计划,将部分专业作为全英文授课专业试点,每门课程固定1~2名教师作为全英文授课培养教师。在英语国家学习培训一年以上的专业教师要为全英文班级授课,形成有效的倒逼机制。每年选派一批在校生去国外学习实践,不断提高具有海外学习经历学生的比例。

6.扩大来华留学规模,提升来华留学质量。认真研究规划留学生招收政策,紧贴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产业“走出去”战略,逐步扩大来华留学规模,提升来华留学质量。用好用足各类奖学金,争取更宽的资金支持渠道。健全留学生招收培养管理机制,招生数量纳入二级院系招生指标考核体系,院校根据每年在校留学生人数拨付相应的招生与培养经费。突出对留学生的人文关怀,实现留学生与国内学生的融合渗透。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价值观和信仰系统,为学生面向国际化就业市场奠定适应种族差异和文化差异的基础。

(三)保障措施

1.组织人才保障。要进一步加强国际化发展的组织领导,逐步完善组织人事架构,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人才保障。进一步充实一线留学生教学、管理师资,尤其是对外汉语教学及英文授课师资力量。根据工作实际充实外事工作机构及人员,加强对外事工作人员的培训与管理,持续提高外事工作水平和能力。

2.体制机制保障。进一步丰富外事管理部门的工作职能,充分体现其主体作用,要做到与二级教学院系既分工明确,又协调一致。进一步完善学院目标管理和经费总额动态包干管理制度,将国际化工作逐步从集中管理向分散管理转变。将国际化的相关指标列入教学二级院系年度考核内容,在院校内部形成压力与动力的有效传递,充分调动起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

3.经费保障。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编制好每年的国际化财务预算,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保证各年度经费预算到位、使用恰当,尤其要考虑对开展国际化工作给予的经费支持。比如,设立一定数额的校级来华留学奖学金,吸引更多留学生来校就读;出台关于支持学生出国学习实践的管理办法,为在校大学生出国留学提供一定数额的交通费、学费补贴;鼓励教师为留学生授课,对全英文授课、双语授课课程的课时津贴给予一定比例上浮等。

4.后勤服务保障。全力做好国际交流合作的服务工作,为各专业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提供技术支持,搭建合作平台。全力做好为师生出国服务的工作,为师生出国提供全面的政策与技术咨询,加强师生出国安全教育与管理,做好各类手续办理工作。全力做好为留学生服务的工作,做好留学生公寓、餐厅的建设与管理,关心留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积极开展各项留学生文体活动,加强对留学生的安全教育与管理。

四、对高职教育国际化进行科学评价

评价是对事物进行分析、判断并给出结论的过程,重点在于价值的评估。对高职教育国际化进行科学评价是引领、指导其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手段。于之倩、杜文洁认为,大学教育国际化评价是对大学教育国际化发展水平和未来发展方向的一种价值判断,应根据评价客体的不同设定不同的评价指标体系。关于普通高等教育国际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探索与构建已经较多,而关于高职教育国际化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还相对较少,也还没有形成大家公认且比较全面和成熟的指标体系。

(一)评价的意义

一所高职院校的国际化办学水平是可以进行衡量的吗?这需要将一所高职院校置于国际化的坐标中,以此来清晰认识或判断其在国际化办学方面所处的位置、优势与劣势等,从而设定未来发展的方向、指标与路径。构建一套评价指标体系并按照这一体系开展自我诊断与衡量也是一种有效的自我加压、自我提高,可以通过评价达到对院校国际化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准确且全面的认识,为未来发展提出指导性意见。基于这个目的,高职教育国际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础应该是对高职院校国际化程度的系统了解,同时还应该具有明确的指导性,将评价作为促进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抓手,引领国际化发展进步、创新与改革的手段,以此来不断提高高职教育国际化的整体水平。

(二)评价设计的原则

关于高等教育国际化评价指标体系的设定原则已经有较多研究,比如通用性、兼容性、导向性、激励性、系统性、简约性等,笔者认为这些原则在高职教育国际化中同样适用或可被借鉴。针对高职教育国际化的特殊性,特别提出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则予以重点关注。

1.突出职业性的原则。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兼具高等性和职业性的双重属性。当前,很多高职院校在国际化发展过程中不能很好地把握其职业属性,忽视职业属性的倾向表现得越来越明显,过度强调其高等性会失去高职教育的本质特色,无法形成与普通高等教育差异化发展的态势。突出职业属性要作为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一个重要原则,以此来确保高职院校走在中国特色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正确道路上。

2.突出内涵评价的原则。前文已经详述,高职教育国际化正在由重视“外向表征”向重视“内涵提升”转变,关于评价体系的构建也需要突出内涵评价的内容。对于新时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活动,我们不应该也不能仅仅局限于或满足于“你来我往”式的泛泛交流,而更应该强调项目落地实施的情况。据笔者多年来外事管理的经验来看,落地实施项目在所有洽谈项目中的占比约为20%,也就是说大部分项目仅仅停留在“来过了”“去过了”“见过了”“谈过了”的层面,远远没有到落地实施的程度。许多院校国际化发展看起来“轰轰烈烈”,实际上“冷冷清清”,正是过多重视“外向表征”而非“内涵提升”的直接表现。作为指导性、激励性的评价指标体系,需要突出内涵评价的原则。

3.据实调整的原则。高职教育国际化评价指标体系应该是动态的,而不是僵化的、一成不变的。中国约有1400所高职院校,分布区域广,专业门类多,发展基础不一,这些都是指标体系设定中要认真考虑的问题。不同专业的院校由于服务产业发展的需求不同,其国际化发展的动机也有差异;不同隶属关系的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不同,其国际化发展的侧重点也不同;不同地域的院校由于地缘因素的影响,其国际化发展的服务面向也会有不同。因此,高職教育国际化评价要在这些基本指标的基础上进行适宜性调整,使之更能反映或指导不同类型、不同区域院校的国际化发展。

(三)评价指标体系的相关内容解读

通过比较研究并结合高职教育国际化的特色,笔者所在的课题组将指标体系框架设定为8个一级指标、18个二级指标和87个主要观测点。对每一项指标和观测点均赋予不同的权重分值,努力做到量化比较。

1.一级指标的权重分值分析。根据高职教育国际化的现状与特征,主要依据各观测点的分值倒推汇总一级指标的权重分值(满分100分)。其中,专业与课程建设(18分)、来华留学与出国留学(18分)、师资队伍建设(16分)三个一级指标分值权重最高,属于第一层级,充分体现了突出内涵评价的原则;组织机构与保障措施(15分)、国际交流活动(12分)、教科研与社会服务(10分)分值权重居中,属于第二层级;办学理念与发展规划(8分)、社会影响(3分)分值权重最低,属于第三层级,尤其是社会影响指标,赋予的权重分值最低。

2.一级指标间的逻辑关系分析。8个一级指标基本概括了当前高职教育国际化的各个方面,体系设计以“办学理念与发展规划”为统领,以“组织机构与保障措施”为支撑,以“国际交流活动”为纽带,以“专业与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科研与社会服务、来华留学与出国留学”为重点实施项目,以“社会影响”为工作目标指向,“社会影响”的变化又会进一步促进办学理念和发展规划目标的变化,这也构成了各指标体系间的基本逻辑关系(见下图)。

 

3.部分前瞻性观测点的说明。对许多高职院校来说,87个观测点中的部分观测点实施起来难度较大。课题组考虑整体的指导性和激励性,仍然将这些前瞻性观测点列入指标体系。比如,上年度具有出国学习或实践经历的学生占在校生总数的比例以3%作为记分起点、院校是否出台鼓励支持学生出国学习实践的管理规定、上年度主办或承办国际性会议的数量及规模、开办海外分院或海外课堂或海外生产教学实训基地的数量、省级以上全英文授课精品课程数量、可进行全英文授课的专业数量、专业类外籍教师数量、院校立项教育国际化专项课题数量及支持金额等。这些观测点对于衡量一所院校的国际化水平很有意义,但由于院校间发展不平衡,对观测点的权重分值可调整使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部2018年工作要点》的通知(教政法〔2018〕1号)[Z].2018-01-31.

[2]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的通知(教职成〔2015〕9号)[Z].2015-10-21.

[3]教育部关于印发《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的通知(教外〔2016〕46号)[Z].2016-07-15.

[4]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制造2025》的通知(国发〔2015〕28号)[Z].2015-05-08.

[5]王军胜.“一带一路”倡议下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新图景[J].中国成人教育,2017(18).

[6]于之倩,杜文洁.大学教育国际化综合效益评价原则及核心指标探讨[J].发展改革理论与实践,2017(3).

猜你喜欢

国际化新时期高职
强本拓新的研究成果反哺本科教学与国际化人才培养
活动预告
谈民办高校教育国际化发展之路
高职数学教学和创新设计的渗透
wolframalpha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新时期农村气象观测及防灾服务探索分析
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