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精致的利己主义”现象探析

2019-03-12顾苑露

理论观察 2019年12期
关键词:理想信念大学生

顾苑露

关键词:精致的利己主义;理想信念;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9)12 — 0041 — 04

大学生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他们不仅承载着社会的厚望,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践行者和引领者。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到:“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1〕作为新时代青年,大学生应当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个人的理想信念,而非囿于当下的名利追求。北大钱理群教授曾在“寻找失去了的‘大学精神——北大110周年民间纪念会上的讲话”中提到,现在实利主义、实用主义、虚无主义的教育,正在培养出一批“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将一己利益作为个人言行唯一的直接驱动力,他们具有高智商、高教养,世俗、老到,善于配合、表演,懂得利用体制的力量来达成自身目的。〔2〕他们巧妙地包裹起自己的功利之心,扯起一张彬彬有礼、随和助人的旗,不动声色间获取利益、达成目的。

一、“精致的利己主义”内涵及特征

在社会语境中,“利己”多少不是可以被堂而皇之表达的态度,它与传统美德要求相背离,因有“自私”之嫌而被贴上标签,进而影响个人的声誉和形象,被社会主流价值所排斥。“精致的利己主义”本质上仍是利己主义,“精致”一词则揭示了其区别于“利己主義”的内涵及特征所在。

1.智商、情商高。他们具有较高的智商和情商,为人处事、待人接物表面上看起来毫无差错,完美得似乎无可挑剔,但往往建立在对方于其“有用”的基础上,拒绝无效社交。

2.善于伪装。他们学会包裹起自己的利己之心,表现出为他人、集体而非个人利益的行事态度,有意将自己塑造成一个不追逐名利、一心向学、拔刀相助等的好学生形象,通常在部分师生中口碑尚佳。

3.世俗老成。他们精通世故,处事圆滑周到,能非常准确地把握各种规章制度的要求,并善于利用“游戏规则”来达成自己的目的。

4.目的性强。他们人际关系处理功利化,与人结交时,常会根据有用与否或可利用的长短期性,来决定自己应该付出的时间和精力。这也折射出快餐式、功利主义社会文化的影响,传统的人情社会关系正在不断受到冲击,年轻一代大学生很少会为了维持所谓的人情面子而选择“委屈”自己,他们更敢于去直面、追求自己的利益,只是在手段、方式的选择上更具隐蔽性。

5.行为手段的利他性。产生于近代西方的合理利己主义观念,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引起了广泛地关注和讨论,并受到部分大学生青睐。合理利己主义主张以利他手段实现利己目的,比起纯粹的利己主义,这种手段的利他性,要求通过增进社会和他人的利益来实现自己的利益。〔3〕然而,合理利己主义往往出于利益交换而非道德感,并不能掩饰个体目的的功利性。精致的利己主义实质上属于合理利己主义的大范畴,手段的利他性使其表面上具有一定掩饰性,只不过更为巧妙,更容易迷惑人。

总而言之,“精致的利己主义”始终以自我为中心,把追求个人利益作为自身行事的准则和目的,其精致性主要表现在行为人智商、情商高,善于伪装,世俗老成,为人处事目的性强,惯于采取利他性行为手段加以掩饰利己目的。

二、大学生“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表现及危害

对于大学生群体中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而言,追求知识和真理不再是大学生活的重心,谋求个人切身利益反倒成为主流,并被冠之以冠冕堂皇的理由,更有甚者,对自己追求个人切身利益行为打起为集体代言的旗号。

1.他们追求高分成绩并非出于对专业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对自我的高标准,而是由于各类评奖评优、研究生推免、出国留学等的要求。他们或许在课堂上积极表现,经常找老师咨询探讨学业问题,生活中频繁与老师互动,最终不过希望拿个高分成绩。

2.他们参加活动不是出于兴趣爱好或者活动本身的意义,而是依据综合素质测评细则的评比标准。比如,参与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只关注志愿服务时间认定,参加各项校园文化活动只关心综合素质测评成绩加分等。某种程度上,原本用于鼓励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举措,反而异化成为约束学生发展的教条。

3.他们上大学是为了“好”工作。学历对于就业的重要性不可否认,但接受高等教育绝不应仅仅成为一个找“好”工作的筹码。蔡元培曾在“就任北大校长之演说”上提到:“今人肄业专门学校,学成任事,此固势所必然。而在大学则不然,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4〕 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地方,而非为了毕业拿文凭找工作的镀金机构。反观部分大学生,他们热爱学习,或许只是为了一份漂亮的成绩单,为了竞选奖学金和各项荣誉;他们思想上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却可能并非纯粹出于信仰,入党动机功利化。

4.他们忌谈理想,甘于平庸,认为谈理想矫情而不务实。他们常常满足于物质生活的提升,却忽略精神世界的追求,放纵自己沉沦于空虚的享乐生活,有的即使满怀理想也羞于说出口,担心遭受不明“嘲讽”。这真是一种怪现象,我们应当这种反对无欲无求的“佛系”人生心态,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观,争做新时代有为青年。

什么是教育?什么是大学?大学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大学》有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相信,教育的目的绝不在于灌输知识,批量性地生产“职员”,而在于改变人的思维方式,教人学会如何学习,进而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独立精神、自由思想、远大理想的社会公民。然而,上述“精致的利己主义”大学生,他们执着于个人利益的追求却忽视集体利益,缺乏为国家、社会、集体奉献自我的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意识,为人类幸福谋利益的责任。他们重小我而轻大我,长此以往,定然难以成长为这个国家的中坚力量,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三、引起大学生“精致的利己主义”现象的原因分析

在本应肩负时代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大学生群体中,为何越来越多地涌现出这种“精致的利己主义”现象呢?

(一)家庭环境的影响

家庭系统理论把家庭看作一个完整的系统,家庭成员都是该系统的组成部分,彼此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在这一关系网络中,个体的情绪情感、思维感知、行为方式等深受家庭成员及环境的影响。在双向互动的亲子关系中,父母对子女的个性塑造起到决定性、主导性的作用。〔5〕也就是说,家长的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等在家庭系统中代际传递至子女,影响着个体的三观形成、认知方式等。在家庭系统中,个体的自我分化水平越低,即在情绪上独立于其他家庭成员的程度越低,就越缺乏独立思考和行动的能力。并且越是受到家长宠溺的孩子,他们越是深陷于家庭情绪关系中,相对地自我分化水平也越低。〔6〕 他们往往压抑自我意识以听从其他家庭成员特别是父母的安排,进而获取父母的认可。

中国式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人生观,深深影响着子女,引导他们从小唯分数论,一切向成绩看齐,接受教育只为考个“好”大学,找个稳定的“好”工作,然后按部就班地组建家庭、结婚生子,过上所谓幸福成功的生活。他们的人生仿佛从一出生起就已经被父母安排妥帖,为了达到父母的要求,他们不断与自我进行抗争,在这过程中逐渐失去独立思考与判断的能力,最终扮演成为父母眼中的“好孩子”。

(二)社會环境的影响

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组成单位,社会环境深深影响着家庭及个体的发展。首先,全球化背景下,各种经济文化互相碰撞、互相影响。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追求利润最大化,提倡私有化、利己主义价值观等,极易引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消费主义等不良社会风气,进而在思想上侵蚀部分价值观念还未完全成形或者不够坚定的大学生。

其次,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时代的到来打破了传统信息传播的垄断性和单向性,大量良莠不齐的信息喷发式地涌现,亟需网民保持理性并提高鉴别能力。部分心性尚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则极易被铺天盖地的网络信息所迷惑,丧失判断能力,甚至被某些居心不良的“意见领袖”所左右。

第三,在这个娱乐至死的时代,除了娱乐没有其他行业,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呈现,教育、政治、新闻、宗教等都悄无声息地沦为娱乐的附庸。〔7〕 例如,各大媒体平台上,娱乐新闻往往超越那些时事政治、社会问题类新闻而占据大量版面,掌握着点击流量;电视上,各种明星选秀、综艺、生活类节目大行其道,泡沫剧、偶像剧成为电视剧主流;自媒体技术的发展拓宽了公众自我展示的渠道,催生了一大批“网红”的诞生,而他们的一夜暴富式的成功捷径很容易扭曲部分受众的成功观。

如此情状的社会环境、社会风气,必然导致部分大学生遭受不良思想的侵蚀,使之缺乏社会责任感和集体意识,引发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等价值倾向。

(三)学校环境的影响

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学校教育环境对个体的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首先,在基础教育阶段,早先的应试教育唯分数论,学生的考试成绩成为衡量学生优秀与否、教师能力强弱的标准,升学率则成为判断一所学校好差的重要指标。而目前的素质教育在实际实施过程中也未能完全规避这种现象,仍然存在着应试化倾向。

其次,在高等教育阶段,这种功利化倾向则进一步演变发展为以下现象,例如,部分高校的专业设置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部分学生选择专业以是否容易就业或者是否能够实现更好的就业为依据,毕业生就业率被部分人片面地作为评判高校教育的单一指标,思想政治教育浮于表面无法深刻影响学生获取认同,大量水课沦为刷分的工具等等。

学校教育的功利性、实用性等不断影响着学生三观的形成,理想信念在这浮躁现实的环境中被稀释、冲击,进而导致部分学生在价值观念上出现偏差。

(四)自身观念的偏差

对于部分大学生而言,一方面,他们从小在与家庭、社会、学校的互动中深受影响,某些不良的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等也已初具雏形,在其人生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印迹。另一方面,他们目前思想上暂未成熟稳定且更为包容开放,在面对多种思想价值观念而又得不到恰当引导时,信仰缺失、信念淡薄、意志不坚定的他们极易受到不良思想观念的蛊惑而导致偏差。毕竟对这部分大学生而言,“精致的利己主义”行事准则确实给自己带来了极大的好处,这种近在眼前的利益又促使其坚持奉行这一准则,进而陷入某种恶性循环之中。

四、应对大学生“精致的利己主义”现象的措施

针对“精致的利己主义”的特征、表现以及原因分析,可以从家庭、社会、学校、个人等四个层面来寻找解决的对策措施。

(一)重视家庭教育,加强正确引导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首先,家长应当改变自己的教育理念,明白教育是要立人,而非为了追求优越的物质生活。在家庭日常生活中,作为孩子学习和模仿的对象,家长更应注重自己的言传身教,摒弃“精致的利己主义”思想,正确引导孩子的认知和行为,并在孩子出现行为、认知偏差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纠正和教育。

其次,拒绝过分宠溺孩子,家长应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能力,提高孩子的自我分化水平,使之不再为了满足父母的要求而压抑自己的天性,形成健康的心态和健全的人格。

第三,营造民主平等的良好家庭氛围,家长不以亲情进行学习、婚姻、工作上的“道德绑架”,注重彼此间的沟通交流,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正确引导孩子做选择,而不能以物质利益等加以诱导。

(二)净化社会风气,营造和谐氛围

身处于社会中的个体,潜移默化地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良好的社会风气有利于个体身心健康发展,塑造完善人格。首先,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不断提升社会整体思想道德水平。

其次,警惕市场经济引发的机会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社会风气,提倡正确的幸福观和成功观,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协同发挥法律和道德调整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促进社会良好运转。

第三,构建科学、合理的社会综合评价体系,社会及用人单位在评价或选聘个人时,关注其学历、实践经验、工作能力等条件的同时,更要重视對个人思想品质、道德修养、性情品格等方面的考察。正所谓“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德才兼备者,方堪重任,亦能立足于世。

第四,有效发挥大众媒体的作用,重塑主流媒体公信力,积极弘扬社会主旋律和正能量,输出主流文化和价值观。同时,去媚俗化、去过度娱乐化,强化大众媒体的社会职能,引导受众多观察、多思考、多探索,而非一味地取悦受众,过分迎合他们的娱乐化诉求。

(三)改善校园环境,坚持立德树人

学校是培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场所,必须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宗旨,以生为本,推动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首先,学校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构建高校专业教师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协同育人机制,第一、第二、第三课堂有机结合共同发挥作用,实现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同时,充分利用互联网新媒体平台等创新教育的手段和形式,避免一味说教,激发学生的精神动力、思想活力,主动将理论学习应用于生活实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其次,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无论在课堂上还是生活中,学生们耳濡目染,自然会受到老师言行举止、思维认知、价值观念等多方面的影响。所谓近朱者赤,思想道德修养高、品行端正的老师也会于无形中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处世态度和方式。

第三,建设高校良好的校风、学风,警惕功利化倾向的培养思维和方式,不能简单地以就业升学为人生发展导向、以数字化的综合测评成绩为学生能力素质评价标准等。学校既要重视学生的学习和专业发展,更要注重其良好道德品行的养成;要关注学生的人生发展规划、职业生涯规划,但不能只关注其就业问题,而应鼓励学生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而奋斗。

(四)加强自我教育,坚定理想信念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身处在复杂多元化的社会中,一方面,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的学习,增强对不良思想价值观念的辨别力,保持思维独立性,不做“键盘侠”,不轻易被网络舆论、意见领袖等带节奏。同时,坚持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的指导,在追求个人合法利益的同时,要科学地认识个人利益、他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另一方面,要坚定个人理想信念,努力追求梦想,即使身处复杂的环境也不轻易妥协动摇,拒绝各种诱惑,不忘初心,致力于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8〕

五、结语

“精致的利己主义”难道一定是错误的、不合理的吗?这无可否认,但它的存在定然有其滋生的土壤,是否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个体自我利益或诉求表达渠道的缺失?毕竟,追求正当的、合理的个人利益无可厚非,应当得到尊重与保障。应对大学生群体中“精致的利己主义”现象,既要推动家庭、社会、学校形成教育合力,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时,大学生自己也要坚定理想信念,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此外,整个社会大环境在倡导尊重社会、集体、国家利益的同时,也应当鼓励尊重个人合法合理利益以及个人劳动价值,最终实现一种理性的平衡。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EB/OL〕.(2017-10-27)〔2018-11-29〕.http://www.gov.cn/zhuanti/2017-10/27/content_5234876.htm.

〔2〕钱理群.重建家园:我的退思录〔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75.

〔3〕贺宾,张海燕.合理利己主义辨难〔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3):28-33.

〔4〕蔡元培.大学教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3.

〔5〕刘金花.家庭研究新观点述评〔J〕.心理科学,1996,(01):11-15.

〔6〕张志学.家庭系统理论的发展与现状〔J〕.心理学探新,1990,(01):31-34.

〔7〕〔美〕波兹曼.娱乐至死·童年的消逝〔M〕.章艳,吴燕莛,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5-6.

〔8〕毛泽东.毛泽东选集 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59-661.

〔责任编辑:侯庆海〕

猜你喜欢

理想信念大学生
走进东山学校,寻找理想信念的力量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用对党忠诚诠释理想信念坚定
为革命视死如归的红色家庭(二)
革命理想高于天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中国梦”视域下的青年理想信念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