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应对策略研究

2019-03-12韩智伟

理论观察 2019年12期
关键词:现阶段应对策略

韩智伟

关键词:现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9)12 — 0029 — 03

一、坚定不移地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深刻认识与系统概括,进一步阐释了新表述是对当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段性矛盾的质变”的全新理解,结合了新时代背景下的环境变化与实践探索的新要求,指明了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并没有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这一基本仍将是长期的,我国也仍然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因而这“两个没有变”就要求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勇于直面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不断进行科学会诊、有效把脉以及对症下药,找准发展道路与前进方向,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中国广袤大地上的第二次历史性的飞越,继而凝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希冀与力量,指导当下和今后加快推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绿色崛起”的科学纲领与行动指南,使之开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进程的新篇章。

(一)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把握新时代的内涵、特点、外延,有助于直面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依据以及正确解决途径的推进。而破解这一时代性的科学命题,根本在于社会生产力的提升,这是贯穿于整个社会发展脉络的中心主线,通过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探索破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钥匙,从而解决好在整个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导向,为整个国家良序发展的这条“大动脉”注入新鲜的血液。故此,在提升整个社会大生产的数量与质量的过程中,必须把发展的理念、内涵、方式以及解决的重点放在首位,针对当前条件的改变以及环境的重塑,提出对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新思路、新举措,努力实现更加高质量、高效率、公平化、可持续地发展进程。对此,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第一,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领导,深刻把握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实质要义,不断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为总任务和总目标,以此在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进程中,正确处理和积极应对当前环境的制约成因,破解各项艰巨任务和发展难题,从而实现各项事业的全方位发展,使之有效地推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历程;第二,立足当前新时代的环境下,剖析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中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以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为实践导向,探索当前区域、城乡,结构、总量与质量的对立成因,努力提高整体环境的发展质量与效益,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方面的需求,使之能够更好地推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从而实现整个国民经济社会的快速进步与发展;第三,在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过程中,必须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要抓住当前发展的主路径,在不断创造更多丰富的物质产品的同时,也要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精神产品,增强人民對教育、就业、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更高的需求程度,从而能够有效破解发展中的难题、热点,为全力推进整个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筑牢坚实的基础。

(二)积极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进程

在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历程中,必须立足我国的基本国情,结合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突出表现,按照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分两步走”的战略安排,实现逐步由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发展。第一,倡导绿色发展方式。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个长期而又复杂的过程,通过依靠物质资源投入向依靠创新驱动的转变来推动经济增长,这一先进增长方式提出是破解当前我国粗放发展的有效良方,也是实现现代化发展历程的重要衡量指标。所以,我们应当摆脱传统粗放的发展方式,依靠创新驱动来推进经济增长,不断破解因发展经济所带来的生态破坏、环境污染、资源瓶颈等制约问题,强化科技支撑的基础建设,突出一系列重点领域的改革和突破,奋力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崛起的绿色道路。第二,注重经济增长与社会公平正义协调并进的发展思路。故此,推进经济高质量的快速发展,必须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历程的重点任务,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让发展成果能够更加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促使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朝着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变为现实的路径旨归。第三,解决区域、城乡、结构等相对的矛盾问题。实现国家的现代化,不仅涵盖了城市现代化,也包括了城乡现代化。在新时代背景下,加快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历程,必须实行整体的现代化,而不是局部的、单一的现代化,这就要求了党和国家在当前和今后的工作任务中,必须统筹整个发展大局,着力解决我国南北之间、东西之间经济发展不协调的格局,同时还要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对立的现状,实现“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工农结合”的发展路径,进而实现整个区域与区域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乡村与乡村之间形成整合的发展板块,为整个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提供切实可行的充足保障。

(三)积极应对社会诸多矛盾叠加的长期性和复杂性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提出,为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进行了有效地把脉和确诊,指出了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产生的现实依据和问题所在,为党和国家能够积极应对诸多社会矛盾叠加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探索,从而为加快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提供了可行性的方案措施。当前,我国除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一主要矛盾以外,还存在着以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诸多领域的矛盾叠加的问题。面对这样一个问题,就需要在实际工作中找准方向,提出积极的应对措施,通过当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所在,下大力气去解决在社会进步、意识形态、人口素质、生态环境、法治建设、政府服务等方面的掣肘,突出社会主义发展的本质要求,实现我国物质、政治、精神、社会、法治、生态等内容的协同发展,充分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争取早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是发展为了人民。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始末,归根结底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服务宗旨。在十九大报告中,“人民”一词是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表明了党和国家开展各项工作的初心都是为了人民的发展问题。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最大程度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这也是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第二层维度。故此,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人民的利益,始终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去考虑问题,不断以正确的价值导向去评判各项改革措施的实践成效、成败利钝,从而坚定发展是为了人民的立场和初心。

(一)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多元化需求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多元化需求,这不是一个简单、抽象、玄奥的概念,而是要真真切切地体现在实际行动中,体现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之中。党的十九大指出,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已经有了显著提升,人民对于物质生活文化的需求已经基本满足,不再是过去短缺、温饱的时代,这就使得过去的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已经不能满足人民的根本需求,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成为了这个新时代的主题。故此,对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应当从需求的三个层次出发,深入领悟“第一层物质性需要、第二层社会性需要、第三层心理性需要”这三层逐层递进的含义,理清需求性质的所在,找准当前人民需要正在向第一层的升级版、第二和三层的不断过渡,满足人民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领域的需要,从而有效实现这一路径的需求转换。在新时代背景下,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内容较之物质文化相比内容变得更加广泛、多样。故此,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既要有“硬需要”的升级,也需要“软需要”的拓展,这就为党和国的工作任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实践过程中必须着力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构建良性化的软硬环境建设,以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为人民需要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等方面的保障,从而不断符合新时代的发展诉求,顺应人民群众的深深愿景,使之能够更好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及社会整体性地推进。

(二)完善社会利益分配关系

理论是问题解决的源泉。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社会利益及其社会关系的协调依然严峻,正是由于利益及其利益关系的互相影响才推动了当前社会发展的快速变化,使得利益关系的整合与与分化产生了一定的利益矛盾,反映出当前社会存在着不同阶层利益、不同社会利益的冲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要统筹当前社会多元利益生成,积极倡导公平正义,使之能够正确处理、调节以及平衡整个社会利益、社会活动等,縮小当前不同阶层人民群众的利益分配,促使社会成员都能得到合理的满足,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快速发展。故此,当前区域、城乡不协调的矛盾以及贫富差距的逐渐拉大是加剧整个社会不公平的主要反映,必须优化整个社会群体的收入分配制度。从这一点来看,解决途径仍然放在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上,一方面必须要巩固和发展我国的公有制经济,提高宏观调控能力,以确保社会公平与正义的实现,实现对社会利益的合理性分配;另一方面必须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对当前社会利益的初次分配以及再次分配进行合理调控,从而逐步缩小收入差距,形成“橄榄型”的阶层结构,最大限度地促进国民收入的公平配比,使之以此能够提高低收入阶层的整体生活水平,扩大对中等收入阶段的比重。同时,还要在实现公平分配社会利益的同时,打破垄断行业的限制,对当前涉及垄断的领域、行业等进行改革,不断在总量上增加全体居民的收入,从内部来调节居民的收入情况,使之实现整个国民正常、合理的社会利益分配制度,从而更好地稳定社会关系,提高社会发展程度。

三、促进当前各项工作的现实需要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为党和国制定长远规划与战略决策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是促进党和国家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各项工作的现实需要。

(一)努力提升供需平衡能力

化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必须从大局、整体出发,以社会供给与社会需求平衡发展为主要策略,不断形成合力,产生联动效应。要想抓住这个主要问题,必须从矛盾的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要不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着力提升社会供给的质量与效益,使之破解当前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下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另一方面还要深刻把握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时代内涵,在发展中不断提升人民需求的多元化、丰富化,解决人在教育、就业、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的“硬性”需求,提升人的公平、自由、法治、艺术等方面的“软性”需求。故此,通过掌握当前我国供需平衡关系,破解新形势下打造绿色新供给的途径与手段,才能清醒地认识和观察中国当前的发展格局,厘清中国与国际、历史与现实、发展与进步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好地明确党和国家在当前的发展方向以及工作重点,从而实现更加平衡更加充分的发展环境,使之促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进程的不断向前推进。

在提升供需平衡能力方面,应当分层次进行研究,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当前新时代破解社会新矛盾生成的本领与能力。在需求层次方面,我们要始终坚实以人民为中心,把为人民谋求福祉当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提升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层次性、多样化。在供给层次方面,必须加快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实现数量发展向质量发展的快速转换,以此更好地适应当前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迫切需要。故此,只有这样,才能在当前发展的大潮流中,增强有效新供给,实现结构性变革及动力性变革,充分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实现追求速度向提升效率转变,从而提升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多层次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二)解决发展总量与发展质量相悖发展的现状

习近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观的提出是党和国家依据各项事业全新态势而作出的科学性的重大判断,顺应了当前时代发展诉求、人民美好生活期盼、社会快速发展,这就为有效解决当前发展问题提供了科学性的方向和重心。当前,破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急需实现质量变革,主要原因在于我国虽然在发展总量上持续超前、增长速度领先以及人民群众的物质性需要得到不断满足,但现实表明,人民群众的社会性需要、心理性需要还未得到有效满足,这从整体上呈现出当前总量与质量、速度与数量、结构与效益的不对称,表明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无法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矛盾,由于不对称的发展现状,也就随之伴生了“三高三低”与“三多三少”的现状。解决发展总量与发展质量相悖发展的现状,也是破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一个重点。故此,在解决这一不对称发展现状,应当着重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着手,一方面,在注重总量发展的基础上,还应当注重对质量的并重发展,实现以质量、效率、动力等形式的大变革;另一方面要不断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生成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为代表,实现生产、流通、分配、消费这一系列环境的循环畅通,平衡国民经济重大比例与空间发展布局之间的协调关系,贯彻整体以质驱动的发展诉求,从而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胡志高,曹建华.公平还是效率:基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的视角〔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8,(06).

〔2〕邱耕田,王丹.中国四十年发展之发展哲学沉思〔J〕.哲学研究,2018,(11).

〔3〕王丹,邱耕田.科学认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J〕.理论视野,2018,(03).

〔4〕付海莲,邱耕田.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生成逻辑与内涵〔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8,(04).

〔5〕旷爱梅.破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哲学思考〔J〕.社会科学家,2018,(11).

〔责任编辑:侯庆海〕

猜你喜欢

现阶段应对策略
现阶段市场营销组合及影响因素研究
商业银行在互联网冲击下的发展探讨
初中英语情趣教学的现状浅议
筑牢洪灾后的舆情“堤坝”
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商业银行的挑战及应对策略研究
我国信用评级业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