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研单位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及对策思考
2019-03-12于大伟
于大伟
关键词:人才管理;青年科技人才;调查研究;影响因素;政策需求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9)12 — 0089 — 03
进入新时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才已经成为一种及其重要的战略资源,在科技创新事业中起着基础性、战略性和决定性的作用。然而,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当前我国农业科研单位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不能有效满足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需求。因此,加强农业科研单位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显得尤为重要。为进一步摸清农业科研单位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现以中国农业科学院为样本,深入分析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特点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和改进农业科研单位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建议。
一、中国农业科学院青年科技人才队伍现状
作为国家综合性农业科研“国家队”,中国农业科学院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优秀青年科技人才总量相对偏少、结构不尽合理
一是具有高级职称的青年科技人才比例偏低。全院具有中级职称以上的科技人员中,40岁以下的青年科技人员仅占55%。40岁以下正高级职称科技人员仅占正高科技人员总数的6.6%,35岁以下副高级职称科技人员仅占副高科技人员总数的15.1%。二是优秀青年科技人才规模偏小。主要以“青年千人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和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3类人才为例,中国农业科学院优秀青年科技人才总体规模及所占比重与其他科研院校相比,仍然存在一定差距。三是优秀青年后备人才不足。中国农业科学院40岁以下的团队首席科学家人数严重偏少,绝大多数都在50岁以上,而且很多首席科学家已经接近退休年龄。通过问卷调查发现,超过83%的研究所领导和近80%的团队首席科学家认为本单位(团队)优秀青年后备人才不足或严重不足,不同程度存在人才队伍结构不够合理,以及同年龄段青年后备人才过于集中的问题。
(二)学科分布不均衡
一是“顶天”人才多,“立地”人才少。接受问卷调查的优秀青年科技人才中,从事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占87.1%,从事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等其他研究的仅占12.9%。如果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人才持续缺少,必将制约中国农业科学院在农业科技产业化、农业生产应用中作用的发挥,并有可能深度影响中国农业科学院在农业领域的显示度,造成“立地”不稳。二是研究方向主要集中于传统优势学科。77.9%的优秀青年科技人才集中在作物、畜牧、兽医、资源与环境等4个学科集群,园艺、工程与机械、质量安全与加工、信息与经济等学科的人才数量严重不足。优秀青年科技人才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过于集中、学科分布不够均衡,难以满足中国农业科学院应用研究领域学科发展的需要。
二、影响优秀青年科技人才成长的因素分析
调研组从研究研究所领导、管理部门、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以及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四个视角切入,重点围绕影响青年科技人才成长的主要因素进行了深入调研分析。
(一)影响青年科技人才成长的主要因素
91.8%的青年科技人才在工作中取得成就的愿望比较强烈或非常强烈,92.5%的青年科技人才认为40岁以前是思维最活跃、最具创造性的年龄段。在人才成长环境条件方面,研究所领导认为团队首席科学家的影响程度最高(36.1%),其后依次是良好的科研条件(21.7%)和有效的薪酬激励(9.6%);团队首席科學家认为良好的科研条件影响程度最高(19.5%),其后依次是杰出的团队首席科学家(19.3%)和有效的薪酬激励(16.1%);管理部门负责人认为团队首席科学家的影响程度最高(20.2%),其后依次是领导重视(21.7%)和良好的科研条件(16.5%);青年科技人才认为良好的科研条件(27.5%)的影响程度最高,其后依次是杰出的团队首席科学家(18.6%)、良好的学术氛围和生活保障(12.9%)。①
(二)促进青年科技人才成长的政策需求分析
调查发现,研究所领导、团队首席科学家和管理部门负责人认为拓宽职称(职务)晋升通道、提高薪酬待遇、充足的科研经费是本单位(团队)最需要的政策支持。青年科技人才认为目前最需要的政策支持是配备充足的研究生等科研力量(72.9%)、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考核激励机制(49.6%)、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42.5%)、提高薪酬待遇(40%)。
三、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人才支持政策力度有待提高
一是薪酬待遇偏低,人才流失压力大。与中国科学院等其他科研院校相比,中国农业科学院的平均薪酬水平相对偏低,无法解决住房,人才配偶安置等存在一定困难。据统计,49.6%的人才认为目前自身薪酬水平不高,工作和生活压力较大。二是政策系统性和操作性有待提高。与中国科学院国内知名科研院所相比,中国农业科学院人才政策的系统性和操作性还不够强,人才政策的覆盖面还比较有限,没有完全覆盖所有学科和岗位,院所之间在推动人才政策“落地”过程中协同配合还有待加强。
(二)人才引进数量存在区域性不平衡
以引进人才为例,与京内研究所相比,京外研究所特别是地处中西部和欠发达地区的研究所,很难吸引到优秀青年科技人才。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客观上受所处地域条件、人文环境等不利因素影响,在同等政策条件下,难以吸引优秀青年科技人才。二是主观上缺乏足够重视,对人才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够深刻,没有下大决心、花大力气主动发掘和引进。三是与从事基础研究的人才相比,从事产业应用研究且符合研究所学科和产业发展需要的优秀青年科技人才相对偏少,引进难度较大。
(三)青年人才培养制度建设有待加强
据统计,院属各研究所之间在青年人才培养制度建设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参与调研的研究所中,虽然大部分院属研究所根据要求,结合本单位实际相继制定出台了一些人才制度举措,但仍有部分研究所缺乏对青年人才培养工作的顶层设计和长远规划,在青年人才培养使用、评价考核、扶持激励等方面的探索还不够深入,尚未建立健全本单位青年人才培养制度体系。
(四)青年科技人才成长晋升空间受限
一是职称晋升“破格”难度大。近年来,尽管通过实施职称晋升“绿色通道”政策,使一大批优秀青年科技人才脱颖而出。然而,随着符合申报条件的优秀青年科技人才数量不断增加,竞争愈发激烈,受年龄、资历、指标等因素的限制,相当一部分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很难破格晋升高级职称,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积极性和对外竞争力。二是事业发展“露脸”机会少。部分研究所及创新团队对青年科技人才成长缺乏足够重视和有效引导,优秀青年科技人才担任学术或行政职务、在较高层次重要活动中“露脸”的机会少,在工作中缺少足够的自主权。在各类推优评奖中,“内部平衡”“论资排辈”等现象仍不同程度存在,一些有发展潜力的青年科技人才难有“出头之日”。
(五)人才成长外部环境需进一步改善
一是评价考核体系不完善。部分团队首席科学家认为,当前人才评价考核体系还不够完善,人才的评优评奖往往严格限定年龄、职称等条件,对于科研成果的评价往往重数量、轻质量,过分看重发表论文的数量和影响因子,忽略成果的行业影响力。二是科研氛围不够宽松,学术活力不强。部分团队首席科学家认为,与高校相比,中国农业科学院青年科技人才跨研究所、跨学科领域的沟通交流相对较少,学术气氛相对沉闷,严重影响了青年科技人才的积极性。
四、加强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建议
(一)进一步改善青年科技人才待遇和条件保障
一是提高薪酬待遇水平。参照国内相关科研单位做法,按照人才的类型和层级,建立优秀青年科技人才津贴制度,细化人才津贴档次,适当提高优秀青年科技人才的薪酬待遇,提升政策吸引力。二是改善住房等条件保障。积极创造条件,推进高层次人才周转住房建设,适当提高引进人才安家费补助标准,缓解他们的住房压力,积极协调解决青年科技人才配偶安置、子女入学等问题。三是提供充足的科研经费保障。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力度,在符合科研经费管理有关制度的前提下,可以根据科研工作需要提供个性化支持,如允许不同渠道工作经费调剂使用。
(二)实行多元化的人才引进政策
一是发挥高端人才“以才聚才”作用。充分发挥两院院士、知名专家等高端人才的引才聚才作用,利用参加学术研讨、合作研究等机会,招揽国内外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加入。二是实行引才“走出去”战略。借助国际合作等途径,有计划、有组织的赴海外进行宣传招聘。每年针对部分重点发展的学科领域,组织到海外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定向招聘。三是实行“分类引进”。根据不同学科领域的需求,对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青年科技人才采取差异化的引进方式,如对“高精尖缺”以及有较大发展潜力的优秀青年科技人才,进行对口跟踪,实行精准引进,特殊的高层次人才实行“柔性引进”。
(三)进一步拓宽青年科技人才成长空间
一是拓宽正高职称晋升渠道,对科研业绩突出的40岁以下优秀青年科技人才,试点开辟正高级职称评审“绿色通道”。允许特别优秀的青年科技人才突破年龄、资历等限制破格申报高级职称。对紧缺急需、贡献突出、发展潜力较大的优秀青年科技人才,推行职称直聘制度。二是拓宽事业发展空间。探索建立创新团队“青年首席科学家”制度,在干部选拔等方面向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倾斜;在主持重大项目、参加重要活动、推优评奖等方面,大胆举荐使用青年科技人才,多给他们“露脸”机会,促使他们在实践中学习锻炼、快速成长。
(四)教育培训和资源配置要向青年科技人才倾斜
一是推进青年科技人才教育培训制度化。研究制定青年科技人才教育培训规划,針对青年科技人才特点适当开展专项培训,将青年科技人才教育培训制度化、常态化。二是建立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借鉴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优秀青年基金”等分段培育模式,建立符合实际、分层分类的人才培养体系,对不同年龄、岗位、领域的青年科技人才,有针对性的采取培养措施。三是资源配备优先向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倾斜。在研究生招生、毕业生招聘、实验用房分配等方面,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政策支持,缓解他们研究力量不足、科研硬件条件紧张等问题。
(五)设立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基金
广泛吸收社会赞助资金,统筹经费资源,设立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基金,为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培养的持续性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一方面,提高优秀青年科技人才的薪酬待遇,改善科研条件;另一方面,对科研业绩显著、贡献突出的优秀青年科技人才,给予资助奖励,激励青年科技人才积极投身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
(六)加大人才工作政策支持和业务指导
一是适当扩大研究所自主权。积极推动正高级职称评审权限下放,引导各研究所结合自身实际,在人员编制控制、职称评审等方面科学、合理地发挥自主作用。二是对部分京外研究所给予政策倾斜。在人才引进、项目评审、交流培养、考核激励等方面,对京外特别是地处中西部等欠发达地区的科研院所给予一定政策倾斜。
(七)营造宽松自由的科研环境
一是建立青年科技人才学习交流平台。设立“青年农科讲坛”,邀请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做学术报告,交流新思想、新方法,研讨重大前沿科学问题,增强青年科技人才参与学术交流的深度和广度。二是加强引进人才评价考核。创新团队要进一步明确引进人才的岗位职责,加强对引进人才择优期的评价考核,建立退出机制。三是建立优秀青年科技人才联系制度。建立沟通联系机制,将人才服务工作流程化,及时关心人才,帮助解决问题和困难,听取意见建议,增强他们的归属感。
〔参考文献〕
〔1〕农业科研机构青年人才成长因素及创新潜力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7.
〔2〕王仕龙.青年农业科技人才发展展望〔J〕.农业展望,2018,(03):65-68.
〔3〕李哲敏,刘宏,陆美芳.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发展战略〔J〕.科学管理研究,2004,22(02):88-91.
〔4〕缴旭,豆鹏,赵臻等.青年农业科技人才成长外部环境制约因素分析---以中国农业科学院为例〔J〕.农业展望,2017,(06):59-64.
〔责任编辑:孙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