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高校学生权益维护路径探析

2019-03-12潘洪涛

理论观察 2019年12期
关键词:大学生

潘洪涛

关键词:群团改革;大学生;权益维护;路径

中图分类号:D922.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9)12 — 0060 — 03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不懈促进高校和谐稳定,培育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把高校建设成为安定团结的模范之地,要坚持不懈培育优良校风和学风,使高校发展做到治理有方、管理到位、风清气正。团十八大也指出,要深入调查研究,通过立法推动、政策协调、社会倡导、个案帮扶,切实维护青少年的发展权益。由此可见,如何在对高校学生权益保障的组织机构、制度规范,学生组织管理运行以及学生主体需求等方面深度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探索建立行之有效的保障机制和优化路径是高校当前面临的重大课题之一。

一、大学生权益维护工作概述

现阶段,国内学者的研究集中在校园民主管理机制的宏观视角与大学生权益维护的微观视角,微观视角通常以权益维护事件多发领域为研究对象。国外学者的研究通常从一般的事实中抽离出概括化的理论,往往具有一定的先验性价值。

(一)大學生权益维护的内涵及权源

大学生权益,指的是大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时作为普通公民和高校受教育者享有的普通权利和特殊权益,广义上指大学生作为普通公民享有的各项基本权利。《高等教育法》第11条、第53条分别对高校应实行民主管理以及学生合法权益应受保护进行了规定,2016年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3条、第5条也分别作出了明确规定。本文主要探讨大学生作为受高等教育者这一特殊群体应享有的特殊保障权益。

国内学者在大学生享有的合法权益层面,对一般和特殊个体享有的基本、特殊权益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探讨;在权益自主表达和制度保障层面,从高校体制机制、学生管理方式方法创新等角度提供了借鉴;也对信息化背景下创新维权载体和模式进行了研究,但真正运用法律思维和方法提出权益维护路径的成果较少。

国外学者的研究主要基于对高校治理的理论研究,部分学者提出“硬治理”与“软治理”等理念并逐步完善。国外对于高校学生权益保护的研究不局限于校园民主管理,一系列完备的法律与政策也提供了有力支持,德国的《德国高等教育总纲法》、《大学基准法》,日本的《学校教育法》等均对校园民主管理以及学生权益维护进行了详细的规定。

(二)维护大学生权益的必要性

从社会层面分析,大学生是社会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特殊的社会地位和本体特征,维护其合法权益,引导他们积极健康成长成才,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由于大学生分布集中、人数众多,辨别是非、控制自身行为等能力尚有不足等原因,相关保障工作如若未能及时、妥善解决,容易引发群体性事件,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稳定。

从高校管理层面分析,2017年教育部颁布了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其中对大学生权益的保护成为亮点与核心之一,高校应该主动承担主体责任,不断建立和完善学生权益保障机制。

从学生个体层面分析,其自身合法权益能够及时得到有效保障,不仅有助于帮助他们树立积极健康的社会心态与人生价值观,也能够促进他们发掘自我潜力,提高自我综合素养。

二、现阶段大学生权益维护工作体系和运行情况

我们针对不同高校与专业的学生维权意识、权益代表制度、团学组织载体、等内容分别对上海财经大学、南京大学、北京交通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数十所高校开展了多次调研,累计发放问卷1236份,有效问卷1227份,有效率99.27%。此外,对团中央学校部公布的全国100所高校共青团线上平台两年来近25000份推送中与大学生权益维护工作相关的内容进行了系统研究。

(一)大学生权益维护现行工作框架

通过调研发现,高校的大学生权益维护制度建设遵循一个基本框架:权益维护方式分为线下和线下两种基本形式,其中线下维权方式又可分为直接维权与间接维权。线上维权主要借助微博、微信、维权热线、青年之声等网络渠道。直接维权是指学生通过学生代表大会、校长信箱、职能部门见面会等实体制度直接表达利益诉求,间接维权则是学生通过联系相关职能部门或学生组织间接反映问题。

现阶段部分高校主要通过微博、微信、邮箱等线上方式,以及定点值班、设置信箱、热线等线下方式,其中,定期召开座谈会、信息通气会面对面交流的方式较少。此外,也存在快捷维权(某些突发紧急事件应急电话等)、集体维权(学生集体权益受到侵害后集体申诉)等个例。

(二)线下维权概述

关于直接维权,调研结果显示当前多数高校该项工作开展的较有成效,例如,在“3·15”、开学季、毕业季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权益讲座、维权宣传日、维权活动月等活动以及组织职能部门座谈会、学生事务通气会等都发挥了积极作用。

客观分析,部分现有的规则仍存在一定的制约因素。以学代会制度为例,学生通过学代表在大会期间提出提案,但由于一些提案保障、追踪不到位等客观原因,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面临很多阻碍,并没有真正达到解决学生利益诉求的目的。调研结果显示,实施学代表制度的高校有75%的同学知道或者了解该项制度,25%左右的同学并不知晓;从曾经通过学代表制度维权的同学反馈来看,48%的同学表示得到了回复或解决,34%的同学表示没有得到任何回复,问题未解决,18%的同学表示没有得到任何回复,但问题通过其他渠道得到解决。

对于间接维权,典型的案例是依托学生会组织的权益部门进行维权,但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会组织机构过大、层级复杂,缺乏与同学的交流和联系,不利于直接、快速的回应同学诉求。调研发现,57%左右的同学表示通过学生社区、食堂等专门组织维权更为便捷;在对学生组织维权工作评价时,仅有不到30%的同学表示满意,超过62%的同学表示一般或较不满意;近65%的同学表示学生组织当前维权工作需要优化,其中50%以上同学表示应精简组织机构、提升效率、加强信息公示与工作监督。

(三)线上维权概述

线上维权方式有其优点,但要真正促进大学生权益维护工作发展,还需加以规制和引导,降低因操作不当导致群体性事件发生的概率。依托新媒体技术过程中要注意社会整体稳定性与学生权益维护之间的平衡,做到合理维权、科学维权、高效维权,在满足学生合理诉求的同时尽可能减少社会、学校和学生多重主体之间的权益冲突与矛盾。

我们认为,线上维权应当由学校相关职能部门或学生组织建立一批高效率、高质量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微博、“青年之声”等平台。以华东政法大学“青年之声”为例,该平台以“私人定制校园民主,满足学生个性需求”为宗旨,以发声、回复、反响、推广为工作思路,结合数据库信息汇总及核心问题线下调研,呈现一个线上线下联动,线状网状全面覆盖,生活、学习、维权多维“菜品”并轨运行的点对点校园服务平台,关注量峰值达5000余人,问题咨询10250余人次,解决问题近700个,接受线上提案600条,反馈至学校职能部门595条,已成为校内最活跃、最具成长性的学生专属网络空间。

三、大学生权益维护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现阶段,虽然多数高校基本建立了多元化的学生利益诉求表达体系,但在维权路径等方面仍然存在比较大的缺陷。

(一)维权意识淡薄,学科差异显著

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自我维权意识缺失,权利意识仍然薄弱,在被侵权后不知道采取有效的方法去维护。调研发现,理学、工学、农学等学科有近50%的同学表示不能运用恰当的方式维护自身权益,人文、社会、医学等学科也有30%左右,超过半数的同学对设置的维权邮箱、热线等信息并不了解。

(二)角色定位错误,管理观念陈旧

大学生与学校的关系应该有管理和被管理、服务和被服务两个方面,而长期以来高校的学生管理过度注重前者,在这样错误的角色定位下,学生的主体地位无法得到真正承认,学校管理与学生利益诉求脱节。部分高校管理者管理观念更新慢,法律意识淡薄,对学生的合法权益考虑较少,甚至不了解学生的真正需求。

(三)救济途径低效,相关制度缺漏

传统的线下维权方式,效率过于低下且多流于形式,学生反馈的利益诉求始终得不到妥善解决,部分学生组织对同学的求助反映麻痹,职能部门工作人员服务态度差,维权热线形同虚设,部分微信、微博功能单一,忽视学生实际需求。

四、群团改革背景下维护大学生权益的路径探索及制度优化

(一)改进高校大学生权益维护工作的指导思路

面对大学生权益维护工作推进缓慢的困境,无论是出于对高校自身稳定和发展的考量,还是基于维护学生合法权益,迫切需要高校遵循“以人为本”和“依法治校”的基本准则,完善体制机制,创新方式方法。

1.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学生权益维护工作理念

学生权益维护工作既是高等教育活动,也是学生管理活动,要主动应对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带来的新变化、新挑战,适应学生多元化的选择和需求,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把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贯穿权益维护工作全过程,引导学生强化自我服务意识,结合学生自身成长环境等特点,进行差别化对待,注重解决现实问题、学习生活中的焦点问题,做到“精准”维护、“靶向维护”。

2.建立健全大学生利益诉求表达机制

《高等教育法》与《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等对大学生权益维护的相关问题都有所涉及,但应当从每一个具体环节入手,理清问题从提出到解决的具体路径,使问题的解决可视化、透明化,建立一套基本的样板规范。

(二)强化学生维权意识,健全培训体系

1.完善民主科学决策机制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全面深化,学生参与民主管理事务逐渐增多,高校须不断完善学生事务科学民主决策体制、机制,通过科学的程序、规则和方式,广泛吸取学生意见,提高决策的水平和质量,实现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

2.健全维权培训机制

从高校和学生两个角度健全大学生权益维护培训机制,注重对管理人员的不定期培训,培训内容应包括学生权益相关的政策文件、法律规章以及实践操作能力,把培训作为年度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对学生的培訓应从强化维权意识入手,使其明确基本权利与义务,相关权益保护规章制度与诉求表达渠道。

3.建立权益向导机制

权益向导机制是一道安全“防火墙”,可以引导学生正确区分哪些是正当合理的利益诉求,哪些是不正当的利益诉求。通过多种渠道,引导学生形成以合理、合法、公允的方式来谋求权益维护的观念,约束和规范学生的动机与行为。

(三)搭建专业化的团队,科学运营新媒体平台

1.学生组织层面应加大宣传推广力度,拓宽平台渠道

要灵活运用“团帮青”“青帮青”等模式,吸收学代表、志愿者的力量,挖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朋辈教育”正效应最大化,发挥密切接触学生群体这一优势,采用多种方式宣传推广平台,提升工作影响力。

2.学校层面要不断完善工作制度,健全运行机制

学校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融媒体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为学生提供一个加载服务其健康成长的各项工作、各类资源的客服界面,推动需求与资源的精准对接、线上与线下的快速联动,探索形成一套涵盖信息收集、筛选分办、答复办理、督办监督、培训交流等全流程闭环的运行机制。

3.技术层面不断完善平台服务体系,提高服务精度

要注重数据共享,强化移动端布局,加速技术开发和应用,优化页面设置,充分利用学校科研技术,提升大数据分析技术,探索建立即时更新的网络数据库,定期开展学生舆情动态监测、学生诉求大数据分析及定向问题调研等。

(四)倡导学生自我服务,变被动管理为自我管理

1.创新服务形式,打造朋辈互助平台

探索通过设立班级学代表、权益委员,向同学宣传权益维护知识,开展日常培训。推进学生事务通过学代会协商解决,设立学生事务、教学和后勤事务等“专门委员会”,开展“校园接待日”“学生违纪处理听证会”等活动,让学生从受助、自助到互助、助人。

2.提升自我管理能力,构筑民主参与机制

自我管理是促使学生主动应用认知及行为策略对自身思维、行为、诉求以及所处环境等进行目标管理的过程,要改变大学生被动接受管理的思维模式,培养他们独立学习、思考、探索及创新等能力,引导他们积极参与校园民主管理。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9(A1).

〔2〕陈鹏,祁占勇.教育法学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3〕杨海坤.跨入21世纪的中国行政法学〔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0.

〔4〕朱卫国.教育行政执法的理论与实务〔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5〕李福华.高等学校学生主体性研究〔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4:106-108.

〔6〕徐士元,苏昀.我国高校学生权利缺失及其原因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1,(03):90-91.

〔7〕吴海江,徐伟轩,等.高校学生权益服务组织的发展现状及困境〔J〕.当代青年研究,2017,(06):18-23.

〔8〕吴凤庭.高校利益诉求表达机制创新探寻〔J〕.学校党建与思想育,2011,(13).

〔责任编辑:侯庆海〕

猜你喜欢

大学生
微信使用对大学生亲子关系的影响
浅议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培养路径
浅析大学生校园兼职
暑期近万名大学生兼职送外卖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成立首个村级大学生创业园
第十二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