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中的历史唯物主义因素探颐

2019-03-12单俊宇周瑶

理论观察 2019年12期
关键词: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

单俊宇 周瑶

关键词: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历史唯物主义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9)12 — 0038 — 03

作为全面阐述异化劳动理论的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觀的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手稿》用异化劳动理论作为解释历史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把“自由自觉的活动即劳动”当作人的本质,把资本主义制度下的雇佣劳动当作异化劳动同人的本质相对立,这显然还没有摆脱用人的本质异化和复归来解释历史的旧模式,带有明显地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烙印。但是,当马克思从现实具体的个人即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者出发,把劳动的异化看成是一种客观的经济现象,深入现实的劳动生产过程中去分析各种关系,便会离历史唯物主义更进一步。马克思在《手稿》中分析了异化劳动的四种表现形式,其中便包含着劳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劳动是人作为类存在物的根据、劳动生成社会关系、物质生产的支配作用等历史唯物主义因素。研究异化劳动学说中的历史唯物主义因素,有利于更加深入地探索唯物史观的起源。

一、劳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黑格尔认为人的本质是自我意识,并把历史运动描绘成绝对观念分裂出客体、并通过扬弃客体回到主体自身、使主体得到确证和发展的思辨运动。柏林大学时期的马克思也是以人的本质是自我意识为出发点来批判宗教的。《手稿》时期,马克思通过对经济学的研究,把人的本质归结为“自由自觉的活动”即劳动,并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的传统,用异化的思维方式来描绘历史,他认为人类社会历史是在劳动的异化和扬弃异化的过程中形成的,把人类发展的整个历史看成是劳动发展的历史,即把劳动当作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马克思在《手稿》的第三本笔记中,对宗教的“神创论”进行了探讨。宗教“神创论”认为人类和自然界都是由神所创造的。“如果我的生活不是我自己的创造,那么我的生活就必定在我自身之外有这样一个根源”,可见“创造”这一观念在人们心中是多么的根深蒂固,以至于他们无法理解和认同“自然界的和人通过自身的存在”。马克思通过批判宗教创世说,明确提出“对社会主义的人来说,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所以关于他通过自身而诞生、关于他的形成过程,他有直观的、无可辩驳的证明”。〔1〕在马克思看来,人类和自然界的生成和发展不是由神决定的,整个人类历史是通过现实的生产劳动而实现的自我延续和自我发展,劳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私有财产的产生是劳动发生异化的结果,异化的劳动和真正的劳动相对立,这种实然和应然、现实和理想之间的矛盾只有通过实现了扬弃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的共产主义才能解决,使人从异化的社会进入真正的人的社会、从市民社会的成员变成真正的人。在唯物史观创立之前,马克思也是从主体和客体的关系角度来论述异化的,但他的异化主体既不是黑格尔的绝对观念,也不是费尔巴哈的自然的人,而是从事着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的劳动者。马克思从人的本质即劳动出发,虽然还没有摆脱人本主义解释历史的旧模式,但他把劳动当成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把整个人类历史看成是劳动产生的历史,是人通过劳动发展自己的历史。

在马克思看来,人类在通过劳动创造历史的同时,也在改造自然的历史。“历史本身是自然史的即自然界成为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部分”,也就是说历史就是人通过劳动改造自然、使“天然自然”成为“人化自然”的运动过程,劳动就是连接人和自然这二者之间关系的桥梁。社会历史的形成离不开有意识、有目的的人的活动,而人的活动又离不开自然界,是以自然界为对象和基础的。人将人的本质对象化为自然,在对象性活动中得到本质力量的确证和发展,但同时又受到活动对象本身的制约,因此,人类社会历史和自然界一样,都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马克思把自然界的历史理解为“人化自然”的历史,把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理解为劳动的历史,都是以现实的人的劳动为基础的。用“生产劳动“的观点来解释历史的运动过程、把劳动作为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手稿》历史观的显著特征。

二、劳动是人作为类存在物的根据

马克思从劳动产品的异化和劳动活动本身的异化推导出异化劳动的第三个规定,即人同人的类本质的异化。在这里,马克思采用了费尔巴哈式的“类存在物”、“类特性”等术语,认为“人是类存在物”。费尔巴哈最伟大的理论贡献就在于,他提出了“人是类存在物即社会存在物”这一观点,马克思对此高度赞扬,但关于“人为什么是类存在物”这一问题,费尔巴哈并没有给出答案。与费尔巴哈不同的是,马克思还追问了人是类存在物的根据。

不同于费尔巴哈直观地把“人作为类存在物”的本质理解为人的自然属性,马克思把“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即生产劳动理解为人作为类存在物的根据。“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正是由于这一点,人才是类存在物”,这个时候的马克思,把生产劳动看成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征。同样进行着从自然界中获取物质资料的活动,人和动物是有本质区别的。动物的生命活动和自己直接同一,它们的生产活动是本能的、无意识的、片面的,满足肉体需要是根本目的,而人的活动则是有意识的,通过生产劳动创造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界;动物消极被动地适应自然,而人却能积极能动的改造自然,把人类的尺度运用于自然,使自然符合自己的需要,成为“人化自然”。

正是在劳动即改造对象世界的过程中,人证明了自己是有意识的、能动的类存在物。生产劳动是人的能动的类生活,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是人的类特性,人作为类存在物的根据就是劳动。费尔巴哈提出了人是类存在物,却不知道人作为类存在物的根据,而是用爱、意志、情感等解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马克思正是在这一点上超越了费尔巴哈,从劳动出发,认为劳动是人的本质、劳动创造人类历史和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探索到了人作为类存在物的根据即劳动。

三、劳动创造社会关系

异化劳动的前三种规定即人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人和自己的生命活动相异化以及人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直接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相异化”这一结果。“当人同自身相对立的时候,他也同他人相对立”〔2〕,也就是说,人对自身的任何现实性的关系,只有通过他对他人的关系才能显现。资本主义制度下,当人作为雇佣工人同自己的本质相对立的时候,他也同其他人相对立,因为在资本主义制度和异化劳动的条件下,工人是按照自己作为工人的尺度来观察别人的。人是社会存在物,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就是人与人社会关系的异化,人与人社会关系的异化就是私有财产关系的诞生。私有财产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关系异化的最集中的表达,因为从本质上来讲,人与人的关系是经济关系,因此,人与人的关系的异化本质上就是经济关系的异化,而经济关系异化的直接表达就是私有财产关系。“总之,通过异化的、外化的劳动,工人生产出一个同劳动格格不入的、站在劳动之外的人同这个劳动的关系。工人同劳动的关系,生产出资本家——或者不管人们给劳动的主宰起个什么别的名字——同这个劳动的关系。”〔3〕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和工人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是劳动产品、劳动活动本身同劳动者相异化的原因,劳动产品作为异己的力量统治着工人,属于另一个有别于工人的资本家。马克思把劳动者即工人还原成人,把劳动产品还原成物,从人与物对立的关系中看到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对立,看到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对立,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制度的雇佣实质,即有产者和无产者之间是一种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劳动在创造劳动产品的过程中,也创造了一定的社会关系,个人的活动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彼此相联。异化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由于异化的劳动所导致的,异化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就是私有财产关系。我们可以看出,在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的关系问题上,与英国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家们把私有财产当作既定前提并认为是私有财产导致异化劳动的观点不同,马克思肯定异化劳动产生私有财产,私有财产是一种异化了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一论断暗含了“劳动创造社会关系”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私有财产起源于异化劳动,而关于劳动在最初为什么会发生异化这一问题,马克思在《手稿》中并没有给出解答,只是给出了解决这个问题的总的方向,即“我们把私有财产的起源问题变为异化劳动同人类发展的关系问题,也就为解决这一任务得到了许多东西。”〔4〕也就是说,只要能够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找到劳动发生异化的原因,也就知道了私有财产为什么会产生。

恩格斯在《路德维西·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界定为“在劳动发展史中找到了理解全部社会史的锁钥的新派别”。〔5〕区别于以往那些用绝对观念或抽象的人来描绘历史的唯心史观,马克思立足于现实个人的劳动去理解社会历史的发展。但是,马克思把人类历史看作劳动对象化、异化和扬弃异化的历史,显然还带有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烙印,但他把劳动看成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深入到现实的生产劳动过程中去,分析各种社会关系,蕴含了不少历史唯物主义因素,为马克思后来全面创立唯物史观创造了前提条件。

四、物质资料具有支配作用

《手稿》在阐发异化劳动理论的过程中,提出在构成社会的诸因素中,物质资料生产决定其它各方面的生产,占有支配性地位。〔6〕其实,在《手稿》之前,马克思便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肯定了市民社会对政治国家的决定作用,暗含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重大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但由于当时马克思还未深入研究市民社会本身,仅仅停留在市民社会的抽象层面,所以还没有探寻到社会的真正根源。当马克思把研究重心从政治和国家转向经济的时候,离真理就更近了一步。马克思在《手稿》中通过对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的研究,把物质生产作为社会其他构成要素的决定力量。“物质的、直接感性的私有财产,是异化了的、人的生命的物质的、感性的表现。私有财产的运动——生产和消费——是以往全部生产的运动的感性表现,也就是说,是人的实现或现实。”〔7〕

马克思虽然是从人的本质出发的,把私有财产理解为人的本质的异化,但他又分析了私有财产的运动即私有财产制度与生产的关系,从生产过程本身来探求资本主义私有财产制度的根源,认为私有财产制度是物质生产的“感性表现”,是建立在物质生产基础之上的。除此之外,马克思还分析了精神方面的生产和物质方面的生产之间的关系,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都是精神生产,这些精神生产的内容和形式都要受物质生产的一般规律所支配,他极力反对那种只重视精神生产、把精神生产当成人的真正活动而轻视物质生产劳动的错误倾向。质言之,正处于思想形成过程中的马克思,笼统地把整个精神领域的生产都归结于物质生产,忽略了精神领域各要素所具有的独特功能,显然是不科学的,但是大体方向是正确的。

总体来说,在马克思的思想历程中,《手稿》是一部不成熟的著作,其研究历史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是异化的观点,把历史描绘为人的本质的异化和复归,即使这里的人的本质是指“自由自觉的活动即劳动”,带有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烙印。但是,马克思从异化劳动理论出发,通过探讨异化劳动的四重规定,深入到劳动的生产过程中去分析人与人、人与自然、自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并把劳动看作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探究了人作为社会存在物的根据,强调物质生产的支配性作用等,已经远远地超越了费尔巴哈。同时包含着深刻的唯物主义因素,对其后来唯物史观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242.

〔2〕马克思,恩格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54.

〔3〕馬克思,恩格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57.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02.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13.

〔6〕黄楠森.马克思主义哲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32.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1.

〔责任编辑:侯庆海〕

猜你喜欢

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
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新时代美好生活建构的根本旨归
最有思想的句子
马克思妙计催书
《卡尔·马克思:世界的精神》
论哈贝马斯的重建历史唯物主义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思考巴洛克音乐
从《神圣家族》对生产概念的论述看这一时期唯物史观的发展水平
历史虚无主义的三种面向及其实质
历史唯物主义基本概念的当代审视
别开生面的描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