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鹤痴狂

2019-03-12

青年文学家 2019年4期
关键词:丹顶鹤齐齐哈尔黑龙江

一种文化现象的形成,需要长期的积淀,且具备丰富的内涵和外在表现形式。所谓“打造”某种文化,实质是人为介入缩短该文化自然形成时间。“打造”一种全新的文化往往需要解决一系列问题,尤其是文化源流。把鹤文化“打造”成为齐齐哈尔城市主题文化的提出,是近20年间的事。从目前的状况看,齐齐哈尔鹤文化的源流还没有研究清楚。笔者仅就清代、民国以来齐齐哈尔涉鹤问题进行研究,探寻齐齐哈尔鹤文化的源起及其早期形态,为齐齐哈尔鹤文化提供基础支撑。

贡鹤园鹤——齐齐哈尔鹤文化的发端

在齐齐哈尔市博物馆举办的“嫩江的述说”主题陈列中,有3根昂昂溪新石器遗址出土的雕纹骨管。其中的1根器长11、6厘米,最大径1、3厘米。通体刻几何网纹和三角形勾连纹,布局合理,富于变化。两端一侧有钻孔。专家认定,器物是由大型鸟类腿骨加工而成。有学者提出骨管是丹顶鹤腿骨,系齐齐哈尔原始先民制造的乐器假说,并就此界定,早在7500年前,就有鹤类在齐齐哈尔地域栖息。如果说齐齐哈尔地域有近万年的鹤类栖息史,似乎没有什么异议,但说骨管与丹顶鹤相关,需进一步的科学测定。

查考史志文献我们发现,世居齐齐哈尔地域少数民族的鸟类图腾,绝非温驯的丹顶鹤,也不是天鹅、鸿雁,而是海东青。海东青是一种挚猛的猎鹰,在辽代深受契丹贵族追捧,更是女真民族精神的象征。这种崇尚勇武精神的图腾崇拜在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社会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在康熙末叶齐齐哈尔流人方式济撰著的《龙沙纪略》中,我们找不到有关鹤类的记述,却可以看到有关海东青的记载,这反映了当时的真实情况。根据目前所见史志文献,最早记载丹顶鹤的是嘉庆年间被户部派至黑龙江将军衙门任银库主事的满族学者西清。

清代,丹顶鹤是黑龙江重要的贡赋。据《黑龙江外记》记载:“往岁,恭遇高宗八旬万寿,将军、副都统呈进贡物:有鹤,有鹿,有马,有堪达汉,有四不象,有貂鼠,有灰鼠,皆沿途谨饲以进。”乾隆八十岁寿辰是乾隆五十五年(1790),这是目前所知齐齐哈尔进贡鹤类的最早文字记录。鹤是长寿的象征和代名词,列于寿贡之首是正常的。嘉庆十四年(1809),皇帝五十寿诞,黑龙江将军,依往制供奉,其中就有丹顶鹤。记载说明丹顶鹤并不是经常性的贡品,而是专门在皇帝逢十大寿时才进贡的吉祥物,并且形成了则例。由此可以得出结论,丹顶鹤在乾隆时代已经成为黑龙江贡赋的一种。

在《黑龙江外记》中,还记录了这样一件事:“辽东鹤,本方物。或得其二,略不加惜,以遗某公。日放置园中,饲以料,修颈高趾,殊自得。性喜浴,每雨过,轩舞有节。或啄薪木掷空,作添筹戏。丹顶日鲜,乃知此物非可剪翎而笼畜之者也。余谓某公日:是盍名放鹤园。”文中的某公,是镶黄旗出身的黑龙江将军爱新觉罗·斌静。从西清的叙述看,斌静是偶然得到这两只丹顶鹤的,没有主观搜罗的迹象。两只鹤随遇而安,受养容易,举止形态怡然自得,活泼健康,说明时人对丹顶鹤习性有所了解,并相应的有饲养方法。黑龙江将军府后花园因有丹顶鹤而显得生气勃勃,成为齐齐哈尔历史上第一座“动物园”,而斌静则成为清代齐齐哈尔饲养丹顶鹤的第一位高官。民国时代魏毓兰的《龙城旧闻》也记载了这件事,称“并征集文人诗歌纪其事。时嘉庆十五年(1810)七月”,成为有文字记载的齐齐哈尔人工饲养丹顶鹤准确时间。从西清的“此物非可剪翎而笼畜之者”的话,并建议起名“放鹤园”的建议分析,实则有劝谏斌静将丹顶鹤放归大自然的意思。而魏毓兰之说,则告诉我们当时曾经有文人咏鹤诗集,可惜没有流传下来。

“辽东鹤”是一则典故,本没有辽东产鹤的意思。但從西清“辽东鹤本方物”之说,我们可以理解为:丹顶鹤是齐齐哈尔地方特产。

养鹤驯鹤——文化流人与丹顶鹤的结缘

养鹤、驯鹤一般说来是古代王公贵族奢靡生活的表现。但在清代的齐齐哈尔,养鹤并非权贵专利。这可以从上述斌静将军得到丹顶鹤的过程来验证。关于齐齐哈尔养鹤驯鹤状况,流人诗文体现的最为明显。

道光八年(1828年),因督修宝华峪孝穆皇后陵寝工程不坚而导致漏水,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英和获罪,被流放齐齐哈尔充当苦差。在戍所,抛开繁琐事务的他,触事见闻,创作了文史笔记《卜魁纪略》、骈体文《卜魁城赋》和诗集《卜魁集》,文、赋、诗三位一体,英和成为清代齐齐哈尔以卜奎为主题撰著类别最全的文人。其中多有描述齐齐哈尔风物之作,英和《卜魁集》中的“驯鹤”、“鹤浴”就是有关饲、驯丹顶鹤的诗篇。

“夙具青霄志,樊笼暂借安。寿闻千载健,声到九皋寒。饮啄情何适,飞腾与未阑。江鱼自肥美,日贳(shi)以供餐。”这是专以《驯鹤》为名的诗。诗中,英和以细腻的手法对丹顶鹤青霄的志向、隐忍的性格、长寿的特点、高亢的声音进行了概括,这些无疑是鹤文化之精髓。而对于在饮食、飞腾等方面驯养丹顶鹤的方式方法,则简要带过,突出了丹顶鹤随时准备腾飞的愿望,反映出流人心态。抛开诗意元素分析,英和面对的丹顶鹤无疑是有志而身困牢笼的丹顶鹤。英和似乎直接见到,甚至参与了养鹤活动。饲养的丹顶鹤日常生活也有写照:

“身垢不忘浴,孱躯苦不勤。况来苦寒地,寒气生脚跟。仙客知我意,盆水何相亲。来回屡照影,长喙时为伸。冲波浴浪意,作势殊纷纷。初测试以颈,继乃周其身。须臾鼓两翼,一色云氅新。物知爱羽毛,不欲沾纖(纤)尘。人为万物灵,好诵汤铭文。”诗中,英和以《鹤浴》为题,对身处极边的齐齐哈尔气候和环境进行了描述,用拟人的手法,把丹顶鹤从见到水的那一刻起,照影、伸喙、冲波、浴浪、鼓翼等一系列状态描写的淋漓尽致,把丹顶鹤性喜清洁,临水忘情的特点描述的细致入微。

两首以养鹤、驯鹤为背景的诗对于我们了解清代齐齐哈尔丹顶鹤驯养史有重要价值,对于流人心路历程的研究提供了另一条途径。在目前没有更多史志资料记载的情况下,流人诗词成为解析齐齐哈尔历史文化,其中包括鹤文化的极好素材。

观鹤咏鹤——齐齐哈尔诗词新风

清代,齐齐哈尔文人以丹顶鹤为吟咏对象的诗词并不多见,吟咏者且多以流人为主。应当说,流人是齐齐哈尔鹤文化发蒙的奠基人。

观鹤诗的滥觞。在齐齐哈尔,是谁第一个记载了扎龙湿地?是谁第一次写下观鹤之诗?是谁第一次把仙鹤和人类品格结合在一起?就目前所见,是流人英和。他的《龙沙秋日十二声诗》之一《仙禽警露》可为代表作:

“芦苇清湛波,目穷望不及。(作者自注:城东南六十余里为呼雨哩河,芦苇丛生,长广百有馀里。)深处育胎禽,飘然重仙质。鸣阴半夜知,披氅凌晨出。丹顶常唏阳,商音共协律。休矜亮以清,端在翔而集。临风舒远怀,澡雪见本色。韵己入云霄,羽何待修饰。豢养却樊笼,向我昂首立。”

英和把每年秋季齐齐哈尔重复发生的事件,归纳为《龙沙秋日十二声诗》,分别是“教场合操、战船划橹、城上吹螺、圃中射鹄(hu)、密雪打窗、狂飙卷地、土竃拨灰、霜钟报夜、仙禽警露、骏骥嘶风、锦鲤跃江、寒萤(qiong)居壁”十二幅景致,并以诗歌的形式给予描摹,比民国“奎城八咏”要早近100年。从上面的这首“仙禽警露”诗境来看,作者是曾经身临其境的,由此,才把清代扎龙的地望、面积、植被用简短的语言介绍的清清楚楚。从诗意来看,作者把丹顶鹤的生活状态、栖息环境、活动规律、行为特点、外在形态、内在情操等多方面进行描述,最后以“豢养却樊笼,向我昂首立”,表达了对丹顶鹤高雅品格的赞扬。结合所有特征,可以认定,英和及其观鹤诗是齐齐哈尔描写扎龙以及丹顶鹤的第一人、第一诗。

咏鹤诗的首倡。直接以《咏鹤》命名作诗的,是流人张光藻。

“本是蓬瀛豢养来,偶然铩羽落尘埃。清标旧与鸾凤友,远志偏遭燕雀猜。为市吴门成往事,乘轩卫国笑庸材。海天空阔今飞去,肯恋鸡群首重回。”这首诗是同治年间因“天津教案”被流放齐齐哈尔的原天津知府张光藻所作诗集《北戍草》中的一首。作者在序言中写到,著此诗集,是因思及津门之役“尚有余痛,岂为一官之去就,一身之屈辱计哉!江河日下,大局如斯,忧愤孤衷,不能自己,留此一编,聊以质当世之知我者。”分析《咏鹤》一诗,作者从鹤的出身与来历说起,借鸾凤、燕雀、吴门、卫国、鸡群等典故和比喻,表达了诗人身处逆境但不流低俗的道德情操。仙鹤高洁的气质,是鹤文化内涵的重要方面,从中我们可以寻找到齐齐哈尔鹤文化的根底。

在张光藻《龙江客思十二首,以十二月令为次,步德润堂将军,<戎幕遣怀>诗原韵》中,还有一首与鹤相关的诗:

“露寒渐听鹤鸣皋,结伴聊登九日高。塞北草枯嘶野马,江南稻熟走霜螯。悲秋杜老吟情苦,傲世渊明酒兴豪。读罢离骚还痛饮,何妨对客一挥毫。”

目前,我们尚查阅不到黑龙江将军德英(字润堂)的原诗,但从张光藻的对答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德英借遣怀为名,对在衙门担任幕僚的张光藻给予心灵的安慰。由此,诗人以“露寒渐听鹤鸣皋,结伴聊登九日高”为背景,把鸣皋、秋日、登高、杜甫、陶渊明联在一起,抒发了对亲情、友情的眷顾,与前面的《咏鹤》诗相辅相成,浑然一体,借鹤抒发胸臆以言心志,诗境卓然。

中华鹤文化的发源在中原,且属于雅文化。因此,说文化流人是清代齐齐哈尔鹤文化的奠基者并不为过。文化如果没有文字的表述和传承,很难说是一种文化。

记鹤说鹤——地方文献中的丹顶鹤

清代东北史籍中介绍和研究丹顶鹤的文字稀少。除西清在《黑龙江外记》中的略略几笔外,综合起来还有以下几种:

1、“鹤,瘦头、朱顶、长颈、高脚。一名仙禽。有灰、白二种。”(《盛京通志》)

2、“灰鹤,修颈、高趾,喜浴松江。恒见之夜半长鸣,声闻六、七里,顶羽皆灰色,丹顶稀。”(《巴彦县志》)

3、“漠河县有鹤,呼伦贝尔有鹤。”(《黑龙江志稿》撰著者采访资料)

以上文字,均为《黑龙江志稿》所辑,足证史记之缺。徐珂《清稗类钞》中有:“鹤种类甚多,最贵者为丹顶鹤,高三尺余,嘴及颈脚皆长。翼大,飞翔至捷。体纯白,顶赤,额颊及自咽喉至颈黑色,翼尖亦黑,尾羽白。喜食鱼。鸣声高朗。产东三省及西伯利亚等处,至冬,迁居温带地,春归旧土,候鸟也。”这是目前笔者所见民国前有关丹顶鹤的最为详细的记载,但《清稗类钞》并非黑龙江史志。

史志之外,流人诗词的序跋价值不菲。在张光藻《北戍草》中有《龙江纪事七绝一百二十首》,其中一首七言诗写道:

“玉羽霜毛出海滨,神仙丁令是前身。好寻处事孤山去,莫再乘轩恋俗尘。”

作者引经据典,对丹顶鹤才的出身和来历进行了介绍,对丹顶鹤的仙品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尽管诗作本身史料价值不明显,反到是诗后的“白鹤性警,至八月白露降草间,滴滴有声即鸣,此辽东方物也”的跋语,对秋季丹顶鹤生活习性予以介绍,成为我们目前研究丹顶鹤的史料之一,可补史志不足。

梦鹤埋鹤——鹤文化的另一面

民国时代,丹顶鹤逐渐被时人所认知。在日伪时期的齐齐哈尔,流传着一段与丹顶鹤有关的故事。据当时齐齐哈尔满族文人胡容光在《龙沙公园游记》中记载:“过通幽桥,则见梦鹤亭。亭为昔之筹边楼改建者。前有鹤冢,雪门市长督园事时,园中有鹤。某夜梦鹤而鹤死,遂瘗之,以铭记其事于冢石。”这段故事,把丹顶鹤与龙沙公园中的“筹边”联结在一起,反映了有良知的知识分子“以葬鹤寄托国土沦丧的哀情。”梦鹤亭的筑建时间,是1933年(伪满大同二年)。据民国时期在齐齐哈尔为官的江西人高鳇( zhan)祥所作《龙沙公园记》记载:“龙沙公园东南隅,特起层楼。登楼东望,闾阎遍地,而边氛未靖,故名之日‘筹边楼”,为我们指出了梦鹤亭及鹤冢的大概位置。

以丹顶鹤为悲剧主角,借以抒发故国悲情,突破了鹤文化固有的吉祥、长寿、忠贞等符号,是齐齐哈尔鹤文化的独到之处。

鹤语鹤影——皆为心声

除以上所述,清代民国以来,尚有多位齐齐哈尔文人怀着浓烈的鹤情结,或叙事、或寄情,鹤语鹤影,翩然入诗。例如,康熙时期的流人方观永在《次塞居十首元韵(之六)》中,有“霞思欲寻猿鹤语,秋心惟诉雁鸿知”的怅惘;清末黑龙江巡抚周树模在《未雨亭》中,有“平野呼鹰风浩荡,遥空招鹤影伶俜”的豪情;民国报人魏毓兰在《仓西早起用半园韵》中,有“鹿眠鹤睡习成懒,却笑山人晓初勤”的洒脱;而与魏先生同时代的薛铨庆在奎城八咏之一《西园销夏》中,有“鹤园忘岁月,槐国记春秋”的解忧,等等。不论是难解的鹤语,还是伶俜的鹤影,亦或懒散的鹤睡,以之傾述心声,则是鹤诗的核心。见仁见智,或可体会。

综上所述,以“鹤贡、鹤园、鹤诗、鹤亭、鹤冢、鹤志”等外在表现形式所呈现的文化现象,就是清代、民国的齐齐哈尔鹤文化。这一文化现象发源于清乾隆时代,直至民国,流传有序,属于自发的人文文化。流转至今,己成为一种自觉的文化现象。

猜你喜欢

丹顶鹤齐齐哈尔黑龙江
齐齐哈尔老年大学校歌
齐齐哈尔地区一例鹅圆环病毒的PCR诊断
Homeless children in India publish newspaper
The benefits and drawbacks of AI
丹顶鹤
A Study of Blended-teaching Model in Medical English
Write a caption
黑龙江弃风博弈
丹顶鹤受伤,3D打印来帮忙
它们如此眷恋着湿地 丹顶鹤与白枕鹤:和而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