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行合一”
2019-03-12刘爱莲于涛
刘爱莲 于涛
【摘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行合一”有着许多相似相通之处。中西方文化和哲学的相互融合,有利于推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思想助力。当前,我们要明确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中国传统文化“知行合一”的联系,推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中国传统文化“知行合一”的融合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传统文化 “知行合一”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互动融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思想理论支撑。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学以致用的“知行合一”精神,团结和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之中,加快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新时代赋予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历史使命。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中国传统文化“知行合一”的内涵,有助于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和中国化进程。
中国传统文化“知行合一”的内涵
在中国哲学发展史上,对“知行”关系的探讨始终是一个焦点问题。老子主张“知先行后”,提出“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荀子则认为“先行后知”,提出“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南宋时期,朱熹提出了格物致知的理论,认为“万事皆在穷理后,经不正,理不明,看他如何履践?也只是空!”而到了明代,王阳明首次提出了“知行合一”的观点,指出“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的相辅相成关系,强调言行一致、身体力行的知行互动。
从修身的角度而言,“知行合一”提倡道德意识与行为相符,主张以“心即理”作为基础,强调“行”的價值取决于“知”,以良知为“行”的准则,“乐是心之本体”,这是王阳明“知行合一”的重要观点。王阳明反驳朱熹的“知先行后”,认为其主张的“知”是经验、闻见之知,非先天良知。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概括起来有三方面要义:一是“知”与“行”是不可分割的;二是“知行合一”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三是“知行合一”要克服不善的念来提升道德修养。梁启超先生指出,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具有心理学上的根据。
中国传统文化“知行合一”引导人们去努力克服恶的思想,以“致良知”规范人的社会行为,要求做人做事始终透明如一,强调务实重行的实践精神。“知行合一”所强调的实践精神,在我们党所坚持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上有着生动体现,这也是指导我国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思维方法。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坚持“知行合一”,对于不断提高全民族的道德文化修养和加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中国传统文化“知行合一”的联系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和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而认识反作用于实践,能够指导和促进实践的发展。由于实践活动受社会因素的影响,认识也就具有了社会性和公共性的特点,随着社会的进步,对认识的要求也逐渐提高,认识活动不断丰富发展。只有尊重客观实际,在实践中认识和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正确地指导实践,才能更好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去改造客观世界。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科学地阐明了认识和实践关系这一哲学问题。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中对“知”与“行”关系的认知。1842年,马克思在担任《莱茵报》主编时,面对大量社会现实问题,认识到抽象理论与解决实际问题之间的关系,在之后的哲学思想中更加强调了“行”的重要地位,达到了“实践哲学”的全新理论高度。1917年,在十月革命中,列宁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政治实践。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毛泽东同志始终坚持“知”与“行”的理论实践相结合,他在《反对本本主义》的文章中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邓小平同志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他提出,要完整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去解决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加快理论的创新与发展。他强调要把“知”“行”有效地结合起来,提出“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千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是进一步强调了“知”和“行”的统一。习近平强调:“必须以知促行、以行促知”,“不断让思想自觉引导行动自觉、让行动自觉深化思想自觉”。这给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中国传统文化“知行合一”的融合发展指明了方向。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中国传统文化“知行合一”的融合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实践,具有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双重基因。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维方式、社会理想等方面表现出了较好的差异互补与相互融合的特性。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我们要坚持“马魂、中体、西用”的原则,充分汲取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中国传统文化“知行合一”的精华,加快推动二者融合发展。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行合一”都是哲学思想。在“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中,“知”和“行”是一体两面,“知”不是单纯的条条框框,而是深入实践获得的真知。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有没有新面貌,有没有新气象,并不在于制定一打一打的新规划,喊出一个一个的新口号,而在于结合新的实际,用新的思路、新的举措,脚踏实地把既定的科学目标、好的工作蓝图变为现实”。“知行合一”为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中国化发展在哲学上提供了借鉴,阐明了由充分认识发展到真知的过程必须通过实践活动来完成。实现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中国传统文化“知行合一”在哲学领域的融合发展,不可能单纯地依靠理论推演来实现,必须要基于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完善、创新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行合一”都作用于人的思想改造。“知行合一”体现了一种应然的人格理想,饱含着对提升人的素质和修养的追求。“知行合一”的关键在于“立志”,要树立起正确的人生理想。“打铁必须自身硬”,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要求我们必须要有坚定的理想、不屈的意志、清醒的头脑,要站在培养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强化全民族的思想教育,增强人们的情感认同,倡导高尚健康的行为习惯,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行合一”都包含着对人格修养的要求,为新时代的思想政治建设提供了启示与借鉴。新时代,在推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和中国传统文化“知行合一”的融合发展中,就是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秉承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引领全民族奔向伟大复兴的主流社会思潮,自觉做共产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的坚定信仰者与实践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