盾构管片质量控制研究
2019-03-12黄文侯郑雪云
黄文侯 郑雪云
摘 要:文章以厦门轨道交通施工为例,主要从模具、原材料、混凝土這3个方面探讨了保证管片预制质量的控制措施,并详细介绍了成品检测与试验的方法与步骤,从而全面提升了地铁混凝土管片的质量。
关键词:盾构管片 预制管片 质量控制
1.工程概况
厦门市轨道交通2号线二期工程,由一期起点向西延伸至天竺山站,共计管片数量20376环。根据设计图纸,盾构区间管片为通用型管片。管片设计参数如下:内径5500mm;幅宽1200mm;保护层厚度外侧50mm、内侧50mm;衬砌厚度350mm;分块为6分块(1封顶块+2邻接块+3标准块);拼装方式为错缝拼接;组合方式为通用环;连接方式为衬砌环的纵、环缝采用弯螺栓连接,包括16个环缝连接螺栓和12个纵缝连接螺栓;接触面构造为环缝接触面,为平面;混凝土强度要求为C50,抗渗等级P≥10的钢筋混凝土;管片平均含筋量约170/kg。
2.模具的质量控制
针对厦门市轨道交通2号线二期工程标段管片需求量,决定管片预制采用一条“1+5”流水线,投入12套模具,并采用蒸养的方式,加快模具的周转,预计管片日产量可达24~30环/ d。模具在流水线上应放置稳固,基面水平误差1mm以下。当模具公差不符合要求时,在工程师的指导下按照制造商提供的说明书的步骤进行调校。紧固模具螺栓必须使用力矩扳手进行。模具清理干净后喷涂脱模油,然后组装模具。检验前,打开模具上盖,并确认模具的正面,检查4个侧模的受压区表面是否有凹痕,调节螺栓四周是否完好,小心清理干净,进行测量检验。每套模具每周转100次,必须进行系统检查,其允许偏差必须符合要求。
3.原材料的质量控制
3.1钢筋
(1)钢筋验收。①原材料进场,收集质量证明,登记进场材料台帐;②通知甲方驻厂人员到场取样。自检、见证取样按规范要求进行;③自检合格并经监理同意后使用;④厂内堆放的材料“已检”与“待检”分开存放。
(2)钢筋成型。①钢筋成型时,严格按着钢筋加工大样图断料和弯曲成型;②钢筋入弯弧机时,应保持平衡、防止平面翘曲,成型后表面不得有纹裂,并与大样图进行对比,有偏差时可用人工进行局部调整;③受力主筋和箍筋的弯钩和弯折应符合相关的规定;如弯折角度、弯弧内径、箍筋弯后平直部分长度等;④钢筋加工的形状、尺寸应符合设计要求,其偏差符合设计要求。检查数量:每工作班同一类型、同一加工设备且≤15环的钢筋抽查应≥5件。如合格做上标识。
3.2水泥
以硅酸盐水泥材料为宜,其对应的强度等级应达到42.5及其以上水平,碱含量上限值为0.60%,并对C3A含量提出了要求,应限定在8%范围内。需要综合参考水泥掺和材料以及外加剂等材料,通过不断的试配确定最佳的水泥品种。
3.3粉煤灰及矿粉
以相关规定为参考,综合工程实际条件选定合适的粉煤灰以及矿粉,工程对胶凝材料的要求主要表现在水泥含量这一因素上,即在使用胶凝材料过程中应控制好水泥的用量。伴随着季节的变化,掺和料中的粉煤灰以及矿粉使用量也需要做以调整,通常掺量应控制在30~45%内。
3.4细骨料和粗骨料
在本地铁管片混凝土施工中不允许使用碱性活细骨料,综合工程标准可知,中砂是较为理想的材料。参考《建筑用砂》(GB/T 14684-2011)可知,其应达到Ⅱ区颗粒级配要求。对于粒径为0.06mm的中砂材料,其总计筛量至少应为65%;对于粒径为0.015mm的中砂材料,其总计筛量至少应为95%。考虑到中砂中存在一定的泥沙以及泥块,因此也提出了相关要求,即含泥量≤1.5%,泥块量≤0.5%。
与细骨料类似,粗骨料宜使用碎石材料,其最大粒径应≤33mm,最佳范围为5~20mm。此外,其含泥量≤0.7%,泥块含量≤0.3%。
3.5外加剂
(1)以《混凝土外加剂》(GB 8076-2008)为参考,明确所使用的外加剂的质量要求,在混凝土材料中需要使用到化学外加剂,此时应将其中的氯离子含量控制在0.02%范围内。
(2)考虑到工程对混凝土的要求,最终使用了减水剂以及抗裂防水剂这两种外加剂,同时以适当比例与水泥等材料进行拌和。在管片施工时,其砂浆减水率至少应达到20%,性能指标如下:管片最小强度等级为C50;最大水胶比为0.36;最小胶凝材料用量为360kg/m3;最大胶凝材料用量为480kg/m3。
4.混凝土质量控制
4.1混凝土搅拌
(1)为了提升混凝土搅拌的效率,应在正式操作前进行试验,通过对砂石含水量的检测,不断优化材料配比情况。
(2)在进行混凝土搅拌作业时,需将单盘称量偏差控制在规定范围内,每班开班前均需对其进行检查,在确保无误后方可进行施工。
4.2混凝土拌合物检验
(1)首次使用混凝土配合比时应进行开盘鉴定,其工作性满足设计配合比要求时方可投入生产。生产时应至少留置一组标准养护试件作为验证配合比的依据。
(2)每次开班前均需要进行开盘检测,由此确保管片生产质量。
(3)混凝土运输到现场时,现场质检员、实验员应严格检查混凝土的质量,不合格的混凝土严禁入模。混凝土浇筑入模时,砼坍落度控制≤70mm,并应注意控制浇捣的连续性和速度,防止坍落度损失而影响浇捣质量。
4.3混凝土浇筑
事先进行模具组装,当通过验收后方可进行浇筑作业。在浇筑过程中密切关注浇筑质量,一旦出现不合乎工程标准的问题时则需要进行返工,通过验收后需要将标识牌摘下。在浇筑过程中,应遵循分层施工的原则,并提升砼在模具内分布的均匀性。
基于提升浇筑效率的目的,应遵循先两端后中间的浇筑顺序。待浇筑成型后,应对表面进行抹平压光处理。
4.4蒸汽养护
对已完成浇筑的混凝土进行观察,当其表现出初凝状态后,则需要进行养护处理。基于事先预埋的出坑通道,管片模具可以进入蒸养室并对混凝土结构进行养护。在养护过程中应注意:(1)升温时间应在1~2h内,不可出现过度升温的情况,否则混凝土会急剧膨胀并对内部结构造成损伤,通常每小时升温以15℃内为宜;(2)工程对恒温时间提出了要求,宜控制在1.5h左右,在进行蒸汽养护时温度宜控制在50℃左右。(3)降温时间控制在1h以上,未到规定降温时间禁止脱模。
5.成品检测试验
任何一块管片均需通过质量检测,确保其表面不存在孔洞、露筋等质量问题。产品应交由专门的质检部门进行检验,并对所有检测数据加以记录,将其印在产品标识上,而后进入水池养护。
5.1三环拼装试验
对各环、各片之间的拼装情况进行检验,确保二者均达到工程提出的精度要求。进行水平拼装试验,在此基础上方可展开批量生产。在大批量生产过程中,每隔200环均需要进行一次水平拼装检验。管片拼装可利用多点可调度平台进行,本工程中平台数量应达到12个。
5.2管片检漏试验及抗弯试验
(1)注重盾构区间混凝土管片的质量检测,每完成100环的衬砌后均需要随机抽取一块用于检漏试验,经过3次试验且均达到工程标准后,则可将检测间隔提升至200环。
(2)对管片进行抗弯试验,由此确定裂缝以及破坏荷载情况,基于此条件对管片的挠度与水平位移进行检测。
5.3管片抗拔试验
试验时管片应平稳放置在试验台上,并将拉力螺旋杆旋入灌浆孔,随后安装测力传感器,由此展开加载测试。
遵循分级加载的原则,以短期荷载检验值为参考,当实际荷载值<该值,此时单级荷载应为该值的20%;反之,单级荷载应为该值的10%;若二者的荷载值相接近,此时应将恒载时间控制在3min及其以上。
确定不同的抗拔力,由此分别对灌浆孔的螺栓位移量展开测定,同时做好记录。当位移出现急剧增加且传感器所测出的数值并未发生改变时,此时螺栓周围混凝土遭到破坏时的荷载便是抗拔力极限值。
6.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地铁施工过程中,对混凝土管片的质量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应挑选合适的原材料,以试验的方式确定配比,基于科学的方式进行施工。此外,应做好混凝土质量检测工作,并将所有数据加以记录,由此全面提升地铁混凝土管片的質量。
参考文献:
[1]于德水.大跨度桥梁挂篮施工技术[J].交通标准化,2014(09):123-125.
[2]李弘刚.浅谈TBM施工混凝土管片生产的质量控制[J].陕西水利,2010(04):67-68.
[3]杨记芳.大跨度桥梁挂篮施工技术[J].交通世界,2017(27):1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