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有蜀都韵味的特色文化典范社区路径思考
——以成都市青羊区草堂街道为例

2019-03-12课题组

成都行政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琴台草堂居民

●课题组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成都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提出,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承巴蜀文明,发展天府文化,塑造城市精神,丰富文化供给,建设蜀风雅韵的历史文化名城。青羊区作为“中优”战略核心区,拥有丰富的资源生态禀赋和历史人文底蕴,将资源转化为城市社区营建的内生动力与优势,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特色文化提升城市品质与核心竞争力,提升居民认同感与幸福感,改善社区宜居属性,从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就成为了当前社区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本文以青羊区草堂街道琴台路社区、草堂路社区为例,对其在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传承成都故事和民风民俗,努力营造有蜀都韵味的特色文化典范社区方面的探索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同时也对特色文化典范社区营造的问题和困境提出了一定的建议。

一、草堂街道的主要实践

近年来,社区功能已经从管理、服务向共治共建共享转变,以社区文化为引领,建设特色文化阵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对于增进居民相互交流,促进邻里关系和谐,维护社区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草堂街道在这方面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实践与探索。

(一)基本情况

此次调研选择以草堂街道琴台路社区、草堂路社区作为对象。草堂街道琴台路社区面积约0.6平方公里,共涉及9条街道,东起琴台路,西至浣花北路东边,北起十二桥路南边,南至百花潭路,纵横一环路西一段、西二段及青羊上街、青羊正街、青羊横街。社区党委下设18个党支部,党总支1个,共有党员256人,其中院落党支部12个,“两新”党支部6个,“两新”党总支1个。社区有居民院落41个。常住居民5206户,人口15618人,暂住人口11932人。青羊宫道观、市文化公园、琴台路、送仙桥古玩艺术城等均位于辖区范围,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博旅游资源。

草堂路社区成立于2001年11月,辖区面积1.19平方公里,现有28个居民院落,住户2744户8800余人,社区党委委员9名,其中兼职委员4名;社区居委会成员9名,均为专职委员;社区居民议事会成员23名,设25个议事小组;监事会成员5名。有志愿者队伍12支1498人,大学生志愿者450名。依托省博、杜甫草堂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挖掘传承弘扬草堂历史文化底蕴,草堂路社区逐渐形成社区治理的良性循环,实现社区发展治理的共建、共治、共享。

(二)主要成绩和经验做法

1.琴台路社区的经验做法:青羊之源文韵琴台

琴台路社区以党建为引领,深挖社区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传承成都故事和民风民俗,加大“青羊之源文韵琴台”特色社区建设,建设品质、人文、活力、美丽、和谐、宜居生活社区。

(1)琴台文韵学堂

文韵学堂依托已成立社会组织党支部的成都故事人社会工作服务中心,针对社区居民及青少年儿童开展道家养生、太极拳、绘本妈妈图书馆、国学讲座、书画、天府文化以及红色讲堂等方面的课堂,并计划为白天不能参加课堂上课的居民开设“琴台夜校”。通过培训,提高全社区居民的文化素养和职业技能,充分利用和开发社区内各类教育资源,努力实现学校、社会、家庭的协调发展,从自身文化的提高到家庭和睦,再到居民间的交流学习,搭建互帮互助的平台,共创共享和谐社区。自开办以来,文韵学堂共计开展了150次活动,直接受益人群达到000人次,间接受益人达到10000人次以上,主要活动包括:文韵养生课堂、文韵花式跳绳、文韵太极拳、中英文绘本故事会、绘本剧场、居民互助会等。

“琴台文韵学堂”在2016年底“文韵琴台”荣获第三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四川省赛“银奖”。2017年11月被成都市青羊区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成都市青羊区教育局评为2017年青羊区“终身学习活动品牌”。

(2)琴台剧场

社区联合成都市常青树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蜀风雅韵”,以“青羊之源文韵琴台”为切入点,以“一把古琴、一首古诗、一段爱情”为主线,以草堂吟诵社、社区京剧社等十余个社区自组织为主体,以居民为服务对象,以社会工作介入社区营造开展社区文化营造项目,提升居民生活幸福感和生活品质。内容包括:京剧、川剧、四川清音、四川扬琴、金钱板、变脸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并通过琴台剧场”探索演绎千年爱情故事舞蹈剧《千古琴台凤求凰》,推出“文韵琴台”品牌。围绕“文化共建共治共享”,项目在执行过程中,已得到社区居民的高度肯定与赞扬,并由居民口耳相传,吸引到众多群体的关注,特别是年轻人也积极投入到表演队伍的筹备中来,共同为剧场做准备。通过党建引领,多方参与,把“琴台剧场”这一具有天府特色的社区文化家园打造成集价值引领、文化倡导、志愿服务、公益慈善、休闲娱乐等功能为一体的社区公共文化空间和服务平台。

2.草堂路社区的经验做法:和气致祥、文博草堂

草堂路社区在社区建设和营造上挖掘传承弘扬草堂历史文化底蕴,构建人与人相识、相熟、相帮、相爱的人文社区。

(1)打造“草堂”特色社区活动中心。在社区营造上充分体现“草堂”特色文化,为了满足居民活动、学习的需要,压缩办公区域,把更多、更大的空间都用于居民的文化活动。设置多个特色功能室,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社区功能室征名活动。如:社区调解室取名“比邻居”(取自杜甫的《客至》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阅览室取名“翰墨轩”(取自杜甫《宴胡侍御书堂》翰林名有素,墨客兴无违)等,均选自居民征名。

(2)打造“三个一”特色文化品牌。结合辖区独特的文化资源,打造“一绣、一画、一诵”文化品牌。“一画”:加强与省博、草博的联系,整合社区资源,聘请成都画院的会员做指导员,开展“乐活成都·绘草堂”项目。“一绣”:通过非遗大师对蜀绣技艺的传授,带动社区下岗居民、全职太太,成立社区“蜀绣工坊”自组织,和谐社区关系。“一诵”:借力草博、省博,以“草堂杯”诗词创作大赛为平台,发掘社区内的诗词爱好者,传承古典诗词弘扬传统文化。

截至目前,已结合辖区特色创作作品蜀绣8幅、书画13幅、古体诗21首、现代诗8首,开展诗词吟诵会4次,覆盖辖区三分之一群众,让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成为居民放松心情、温润心灵的“润滑剂”和“减压阀”,精心培育社区文化品牌,提高居民文化生活的品位,着力构建宜居、和谐、文化的“人文社区”。

(3)行知学堂:以社区教育之长,补人文教育短板。秉承“专业人做专业事”理念,与多个社会组织合作,开办行知学堂,面向社区内下至儿童上至老人的全部对象提供社区教育机会。特点:低门槛、无差别、分层分类,具有普惠性和包容性。其中常青树面向成人开展培训;彩虹岛进行青少年素质教育;故事人面向低幼儿童开展绘本教育;致力社工主要开展亲子教育;焕然社工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开展“守望草堂”主题文化活动。行知学堂已开设蜀绣、书法、国画、中老年声乐等11门专业课+1门特色课(红色流动讲堂),以全方位多层次的社区教育补齐学校教育短板,提升居民个体素质和自治能力,使社区教育成为与居民沟通的重要渠道,是实现社区善治、稳定社会秩序的重要抓手。

总体来说,琴台路社区与草堂路社区结合自身优势,将历史文化资源与社区营造结合起来,在构建有蜀都韵味的特色文化典范社区路径方面进行了有效探索,也取得了一定成效。做法主要体现在三点:一是找准定位,树立特色社区文化品牌;二是因地制宜,有效利用辖区资源;三是创新思维,将传统文化与新媒体新技术有机结合。以特色文化塑造社区精神,将成都特色与外来文化融合,体现天府文化创新包容的特质。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居民参与社区活动的积极性不高

为进一步了解琴台路社区居民对社区营建的要求和意见,在课题前期准备过程中,我们与社区合作,面向琴台路社区居民进行了需求问卷调查。本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共发放问卷2653份,回收有效问卷2599份。

问卷调查主要从社区居民需求方面来进行,主要是了解居民对“天府文化讲堂”及社区书屋等文化服务方面的认识和需求。

通过调查发现,居民在文化娱乐、教育培训方面存在较大需求,有2224名受访者提到相关需求。其中,社区居民对法律知识的普及有相关要求,且主要是关于法律基础知识以及经济劳动等相关法律,大部分都是与自身关系较紧密的法律法规。同时,居民对社区内已开展的相关服务较为了解,在社区书屋建设方面,更希望社区能补充提供人文社科类、文艺类书籍。居民对传统文学及历史文化有较大兴趣,并且受访者中有2377名居民对文化方面提出相关需求及建议。

经过分析调查问卷发现,一是社区居民参与意识不够强。在参与调查的2500余名居民中,30%的被调查人数参与社区活动的积极性为“一般”;而积极性高的社区居民只占被调查人数的9%。当被问及参与社区活动的初衷时,其中“有礼物拿”和“被参与的”的应答百分比很高,分别为52%和39%。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活动人员结构严重失衡,从年龄结构看,主要集中于中老年人,占被调查人数的88%;从性别结构看,主要集中于女性居民,占被调查人数的56.8%;从职业状况看,大部分集中于退休人员和部分下岗待业人员,分别占被调查人数的82%和8%;从家庭状况看,主要集中在空巢老人和低保家庭,而中产阶级和工薪阶层对社区工作、活动的关注和参与程度几乎为零。二是社区居民参与力度不够。社区干部反映,大多数参与活动居民为中老年人,而且与发放礼物关联度很高。以琴台路社区“琴台剧场”为例,开展一次剧场活动,参与人员能得到一些小礼品(扇子、矿泉水等),当参与人员得到小礼品后,通常就有70%的参与人员选择立即离场,只有30%的参与人员坚持到最后。三是社区特色活动吸引居民力度不够。社区文化活动形式和内容都不够丰富,对居民而言吸引力不够,无法满足居民对文化方面的需求。以“琴台剧场”第二场为例,笔者发现,参与活动的社区居民90%以上均为中老年人,除志愿者外,基本没有40岁以下年轻居民的参与。

(二)社区有效整合资源力度不够

我们通过调查发现,一个社区实际能长期参与社区活动的人数基本在50人以内,而且人员呈现两极分化,主要是失业人员和退休人员,而中青年居民、上班族、企业等主动参与社区活动的普遍较少。

社区居民是巨大的人力资源库,而社区所在辖区单位一般又有其资源优势,以琴台路社区为例,现有四川省人民医院、省老干部局老干部休养所、市道协、青羊宫道观、市文化公园、市国土局青羊分局、市自来水公司、市国土局青羊分局等16个驻社区企(事)业单位,5幢商务楼宇,还有国家级商业步行街琴台路、送仙桥古玩艺术城等资源,但社区在资源整合过程中,主要还是依靠行政手段整合资源,这必然影响社区资源的动员整合能力;并且由于社区社会地位相对低下,在引领作用的发挥上存在先天不足,无法充分发挥社区单位、社会组织和广大居民的作用,社会单位与居民参与社区营造的整体社会氛围不够。

(三)社区与社会组织专业化程度不够

在特色文化典范社区的营造工作中,由于社区工作人员专业能力的限制,一般都采取与社会组织合作方式,通过购买服务进行维系。近年来,注册和备案的社会组织与日俱增,但服务水平和质量参差不齐,对于社区来说,合作的社会组织越来越多,如何对其进行有效的协调、管理,加强本区域的社会组织的引导、孵化,不断促进社会组织自我管理、自主发展,也是当前社区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有些社会组织专业性太强难以依附于社区平台;有些社会组织愿意帮助社区开展公益文化服务却未能找到切入口;有些社会组织只关注自身发展或形象建设,对社区软硬件条件要求过高;有些社会组织服务人员流动频繁,项目延续承接不好;有些社会组织承接的社区活动基本沦为文体活动和假日活动,层次不够高。如何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作用,更好的与社区居民需求融合,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社区文化建设内生动力不足

当前各个社区开展特色社区营造,大部分资金来源都是依靠政府扶持,通过居民议事会对各个项目进行投票评审决定公服资金的使用,社区自身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没有足够的产业支撑社区营造工作;或者在产业化发展方面进行了一定尝试,但效果尚微,也没有政策引导,处于摸索阶段。如草堂路社区发展中心将蜀绣工坊提升成为一个工作室,蜀绣成品进行义卖,40%收入捐入社区基金;将书画社的团扇送至酒店、工艺品店代为销售;利用社区微基金成立的“待用咖啡”项目反哺社区等,但是这些商业化运作方式缺乏专业运营,难以形成产业化优势。

三、建议

结合社区营造实际,我们建议通过塑造公共气质,培育共同文化;打造公共平台,资源有效整合;运用多种手段,搭建宣传桥梁;打造文化特色,做优文化品牌,提升全区特色文化社区营造整体水平。

(一)塑造公共气质,培育共同文化

正如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家风家规,每一个社区,也应有属于自己的共同文化。这一共同文化需根植于本区域的文化血脉,符合本地区的独特特质。没有文化认同,很难有区域认同,要深入挖掘社区历史文化,进行社区文化营造,打造有天府特色的社区文化家园。尤其是在扎根本地的外地人口越来越多的情况下,社区通过特色文化活动和教育,塑造居民公共气质,培育居民家园意识,创造社区“公共话题”,提高公众的公共性和参与性。一是通过“居民公约”等共同行为准则的制定、文化习俗的遵守,来培育共同的社区意识和社区文化,让人们对社区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二是建设公共性文化设施,组织公共性志愿活动,在兴趣爱好、互惠互助中增进邻里间的交往,让居民更好地融入社区集体中;三是寻找和发掘热心公益、守望家园的身边榜样,通过发挥社区意见领袖和居民骨干特有的知识、人格魅力、特定资源的影响力,充分调动居民参与社区活动的积极性。

(二)打造公共平台,资源有效整合

依托社区党委成立联席会,整合辖区机关、企事业单位、经济组织、社会组织,把联席会打造成特色文化社区建设的公共平台。一是培植优秀人才。与各类民间文化团队合作,发掘辖区内本土文化名人、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扶持群众中涌现出的各类文化人才和文化活动积极分子,为社区开展文化活动提供必要支持;二是做好资源整合。拓展各类资源,开展“跨界合作”,使有公益愿望的组织和企事业单位进入社区,共同开展各类特色活动,激发社区居民参与意识,形成社区营造整体氛围;三是帮助能力提升。充分利用和开发社区内各类教育资源,以工作指导、专家培训、互动交流、培训学习等途径,努力实现学校、社会、家庭的协调发展,立足社区,辐射周边,提高全社区居民的文化素养和职业技能,提高社区成员的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提升社区工作人员、社区居民、各社会组织的综合能力。

(三)运用多种手段,搭建宣传桥梁

开展特色文化活动,营造特色社区,离不开媒介宣传。社区宣传媒介不应局限于传统的发传单、挂横幅、张贴公告、电话询问,还应增加新媒体助力。

一是社区公众号运营。运用社区公众号,关注本地动态、凝聚地区共识,使互联网成为社区开展工作、树立形象的有力帮手,在做好舆论引导、开展文化活动、总结经验成果、实施社会动员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二是利用QQ群、微信群,及时发布社区活动信息公告,捕捉居民需求,畅通交流渠道;三是创办电子版社区报。社区报要以“推动社区文明”为己任,扎根社区、着眼细节、贴近居民,用居民易于接受的方式传达党和社区的声音,将居民关心的问题在报纸上得以呈现,让居民身边的榜样成为新闻报道的主角,从而激发居民归属感,让社区更有凝聚力。

(四)打造文化特色,做优文化品牌

积极推广特色文化品牌社区建设,为群众创造更加宜居的文化环境。一是要从历史遗存和民俗文化的发掘整理中汲取有益经验,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对其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将传统与现代有机结合,塑造社区品牌。二是精选特色文化,积极给予政策支持,引入专业文创团队运营,根据市场需求推出具有商业价值的文化产品,发展出有特色、有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品牌,如打造草堂系列、琴台系列品牌。三是统筹发展抱团互补。打破各个社区目前各自为政的现状,将同类碎片文化整合为一体,丰富同类特色文化,打造强势文化集合,形成品牌集群,形成社区文化系列品牌。

猜你喜欢

琴台草堂居民
武汉琴台美术馆——月湖畔的银色“梯田”
成都琴台路
石器时代的居民
草堂旧事
没想到在天府之国的成都,在杜甫草堂汇聚了一群出色的文化人......
从《蜀相》《琴台》用典浅析杜甫创作心态
薪草堂由来
章嵚天行草堂藏书捐赠史事考
高台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