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超在眼后段异物测量中的准确性分析
2019-03-12杜红俊惠延年
杜红俊,吴 桐,惠延年
作者单位:(710032)中国陕西省西安市,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眼科全军眼科研究所
0 引言
眼内异物是临床上常见的急症之一,如不及时取出,将会导致严重的临床后果,尤其是眼后段异物[1-5]。因此,眼内异物的及时诊断和恰当的治疗至关重要。B超作为一种无创的检查方法,在眼内异物的诊断和定位中具有重要的价值。以往的文献更多关注了B超在眼内异物检出率、漏诊率和异物定位等方面[6-9],但对于 B超在预测异物大小中的关注较少。本文的目的是评估B超在测量眼后段异物大小中的准确性,为临床上异物取出时的切口设计提供参考。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回顾性分析2016-01/12在我院被诊断为“眼后段异物”,并经玻璃体手术取出的患者13例13眼。患者均为男性,年龄为 18~63(平均 35.46±12.12)岁。眼内异物的确诊是通过异物溅入史、裂隙灯、眼底、B超等检查来实现。研究的纳入标准为术前B超资料完善,且术中异物被完整取出的患者。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和家属均自愿签订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1.2.1 术前B超 手术前所有患者均由同一名有经验的超声医师进行。B超探头传感器的频率为10MHz,并可进行轴向、径向和横向扫描。检查中通过变换探头方向对异物进行多方位扫描,尽量寻找到异物最长轴并采集图像后进行测量。
1.2.2 手术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局部麻醉下,采用23G玻璃体切割仪成功取出眼后段异物。对于磁性金属异物,异物取出方法包括:扩大巩膜穿刺口后借助磁铁吸出、异物镊小心夹出和异物镊将异物送入前房后自透明角膜切口取出(术中切除晶状体,且囊膜不完整的患者)等方法。1眼玻璃异物是在行核心玻璃体切除后,通过扩大的巩膜切口夹出。异物取出过程中出现碎裂或不完整的被排除在研究外。
1.2.3 异物大小测量 异物取出后立即采用精确刻度尺测量,并同术前B超测量值相比较,同时计算相关系数,即B超测量值/实际大小。测量由非手术医生在未阅读B超结果的前提下完成。
1.2.4 模拟眼内异物 为了排除异物取出过程中对异物边缘的损伤而造成的测量误差,也为了比较不同材质异物的准确性差异,研究选取最常见的三种不同性质(金属、玻璃和木质)的异物放入直径约25~30mm的水囊中模拟眼内异物。异物长度均为5mm,直径约为1mm。异物置入后完全排除水囊内残留气泡,以避免气泡对测量的影响。测量时,B超探头置于水囊表面,并尽量减少对水囊的压迫,同样寻找异物最长轴并采集图像后进行测量。异物大小和材质对超声医生保密。每一种异物连续测量4次。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4.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数据表示为珋x±s,B超测量值和实际大小的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P<0.05被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术前B超 眼内异物在B超图像中都表现为强回声光点,所有金属异物不同程度地伴有彗星征,与异物相对应的眼球壁影像向前隆起。玻璃异物回声稍低,但仍强于球壁组织。3眼异物位于玻璃体中央,8眼异物位于玻璃体和视网膜交界处,2眼异物可疑嵌顿于眼球壁。B超所测12 个金属异物最长轴为 1.50~ 5.67(平均 3.65±1.30)mm。1个玻璃异物的B超测量值为 4.75mm。
表1 不同材质异物B超测量值和实际大小的比较(珋x±s,mm)
2.2 手术结果和异物大小 所有眼内异物均通过23G玻璃体手术顺利取出。9眼磁性异物借助磁棒和强力磁铁的接力,通过巩膜穿刺口取出。3眼较大的磁性异物在白内障摘除后,通过异物镊夹取穿过破损的囊膜送入前房,再通过角膜缘切口取出。1眼玻璃异物通过异物镊夹取后自扩大的巩膜切口取出。金属异物实际长度为1.10~5.20(平均2.45±0.94)mm,均小于术前 B 超测量值(n=12,t=-9.051,P=0.016),平均相关系数为 1.49。玻璃异物实际大小为 3.50mm,相关系数为 1.36。
2.3 模拟眼内异物 B超测量水囊中三种不同材质异物的平均值均大于实际值(表1)。金属、玻璃和木质异物的相关系数分别为 1.35、1.31 和 1.20。
3 讨论
眼内异物是临床上常见的急症之一。除了造成的组织穿通伤外,异物还可能引起化学损伤,例如眼铁质和铜质沉着症等,导致视网膜功能损害、视网膜脱离、视神经萎缩、并发性白内障和继发性青光眼等严重并发症[1-3,10-12]。本组研究13眼异物中有12眼为磁性金属异物,因此需要尽早取出。
眼后段异物的取出途径和方式,需要结合异物在眼内的位置、大小、性质和其它伴随的损伤情况来确定。常用的取出途径包括:异物入口、睫状体平坦部、经前房和透明角膜切口等。取出方式包括磁棒或强力磁铁吸出、异物镊夹出和玻璃体切割头切除等[11-13]。除了异物性质,异物大小是决定异物取出方式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B超作为一种无创的检查方法,在眼内异物的诊断和定位中具有重要的价值。相比CT检查,B超具有分辨率高、无创和操作方便等优点,因此被广泛应用于术前诊断中[14]。以往的文献多关注B超在眼内异物检出率、漏诊率和异物定位等方面[6-9],但对于B超在预测异物大小中的关注较少。Costa等[15]将不同材质的异物放入猪眼球进行B超测量,发现金属、水泥、玻璃、塑料和石头类的异物都会出现高反射影,而木质异物的反射很小。由于反射的存在,异物大小的测量就会受到干扰,实际长度4mm的异物,其B超测量值从3.12~5.32mm不等。
在手术过程中,为了顺利取出异物,尤其是为了避免夹取过程中异物再次坠落造成的二次损伤,异物取出时医生都会参考术前检查所预测的异物大小进行切口设计。但在工作中我们发现,术前B超的测量值普遍大于异物的实际大小。本研究中13眼异物的术前B超测量值都明显大于实际值。
为了排除实际值小于B超测量值是由于手术操作对异物边缘的损伤所致,同时探讨不同性质异物的误差大小,我们将已知长度为5mm的不同性质异物放入水囊模拟眼内异物,再比较B超测量值和实际大小之间的差异。同临床发现相类似,所有模拟异物的B超测量值均大于实际长度。具体到不同性质的异物,金属、玻璃和木质异物的相关系数分别为 1.35、1.31 和 1.20。至于导致测量误差的原因,推测同声波在不同异物表面的反射程度、异物和探头的距离以及B超探头的扇形扫描方式有关。
虽然在异物取出过程中,异物的宽度与切口的设计关系更密切,但由于异物宽度普遍较小,且形状不规则,测量较为困难。因此本研究以异物的长轴作为研究对象。
综上所述,B超在眼内,尤其是眼后段异物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它不但可以进行异物的定位,还可以对异物进行多方位的测量。但需要注意的是:术前B超的测量值会大于异物的实际大小。因此,在术中设计切口时需要考虑到这一误差,以避免切口制作过大引起的不必要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