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444例艾滋病患者不同病程阶段中医体质调查研究*
2019-03-12高佩媛陶连弟脱长宇高晓东
高佩媛,陶连弟,脱长宇,何 琼,高晓东
(1.甘肃省疾控中心中医药防病科,甘肃 兰州 730000; 2.兰州市城关区疾控中心,甘肃 兰州 730000)
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是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而引起的一种恶性传染性疾病。HIV感染要经过数年甚至更长的潜伏期才会发展成艾滋病,因患者机体抵抗力极度下降而出现多种感染,后期常发生恶性肿瘤,长期消耗以致于全身衰竭而死亡。中医体质学认为:体质决定着机体对某种致病因子的易感性及其病变类型的倾向性,同时也影响疾病的传变与转归。那么,在患者从HIV感染进展到艾滋病的病程中,其体质是否也在发挥着一定的作用?基于此,2016年11月—2017年11月,笔者采用中医体质量表对甘肃444例HIV感染者/AIDS患者在不同病程阶段的中医体质进行调查,分析中医体质与艾滋病病程的关系,以期为中医药治疗艾滋病探索新的治疗途径、提供理论依据。现总结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择甘肃省兰州、天水、临夏三地的HIV/AIDS患者444例,均经甘肃省疾控中心HIV实验室确认。其中男383例,女61例;年龄18~73岁;无症状期334例,艾滋病期110例;感染途径为性传播333例,毒品注射22例,血浆采集10例,输注血制品17例,不明原因62例。
2 诊断标准
艾滋病的诊断按照《艾滋病诊疗指南》[1]相关标准。
中医体质分类按照《中华体质分类与判定》[2]相关标准,分为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瘀血质、气郁质和特禀质9型。
3 试验病例标准
3.1 纳入病例标准
①符合诊断标准;②年龄18~75岁;③精神、智力正常;④自愿参加本调查。
3.2 排除病例标准
①18岁以下者;②有精神疾病者;③合并其他机会性感染者。
4 研究方法
以现场调查的方式,在经过培训的调查员协助下,由被调查者自己填写中医体质量表问卷,或由调查员逐条询问填写,对被调查者的精神状态、情绪、饮食、睡眠等要素进行调查,最后根据中医体质评分标准对被调查者体质做出评价。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分析软件处理计数资料采用例数和率或构成比(%)描述,率或构成比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6 结 果
6.1 HIV/AIDS患者不同疾病阶段基本体质类型分布情况
见表1。由表1可知:平和质和非平和混合体质在艾滋病期出现频次的构成比均高于无症状期;无症状期以非平和混合体质比例最高(35.0%),其次是平和质(26.9%)、非平和单一体质(19.5%)和基本平和质(18.6%);艾滋病期以非平和混合体质比例最高(62.8%),其次是非平和单一体质(13.6%)、基本平和质(13.6%)和平和质(10.0%)。
表1 HIV/AIDS患者不同疾病阶段的基本体质类型分布 例(%)
注:与艾滋病期对比,**P<0.01
6.2 HIV/AIDS患者不同疾病阶段非平和混合体质类型分布情况
见表2。由表2可知:5种及以上混合体质在艾滋病期出现频次的构成比高于无症状期;无症状期非平和混合体质以2种混合体质最为多见(35.9%),其次是5种及以上混合体质(25.6%)和3种混合体质(24.8%),4种混合体质比例最低(13.7%);艾滋病期以5种及以上混合体质为主(42.0%),其次是2种混合体质(23.2%)和3种混合体质(21.7%),4种混合体质比例最低(13.1%)。
表2 HIV/AIDS患者不同疾病阶段的非平和混合体质类型分布情况 例(%)
6.3 HIV/AIDS患者不同疾病阶段病理体质类型出现的频次及构成比情况
见表3。由表3可知:除湿热质外,其余7种病理体质类型在艾滋病期出现频次的构成比均高于无症状期;无症状期以气郁质(27.8%)、气虚质(25.5%)、阳虚质(20.1%)和湿热质(19.8%)多见;艾滋病期以气郁质(50.0%)、阳虚质(47.3%)、气虚质(41.8%)、痰湿质(36.4%)和血瘀质(30.0%)多见。
表3 HIV/AIDS患者不同疾病阶段病理体质类型出现的频次及构成比情况 例(%)
7 讨 论
体质是人群中的个体在遗传基础上和缓慢的潜在环境因素作用下,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形成的形态、结构、功能、代谢等方面相对稳定的特定躯体素质与心理素质的综合体。王琦教授提出的中医体质学主张辨体论治,他认为不同的体质类型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某种疾病的倾向性或发病后证候的转化规律[3]。本研究结果提示:体质也参与了艾滋病病程的进展,不同偏颇体质发挥的作用不尽相同。
8种病理体质出现的频次不论是无症状期还是艾滋病期,均以气郁质为首,这主要与艾滋病的特殊性相关。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人的生活压力不断增加,为了缓解压力,很多人选择不正当的性行为,但同时他们内心也会感到羞愧、难以启齿,反而增加了心理压力,当确诊为艾滋病后,他们往往会感到恐惧、焦虑,甚至无望,艾滋病患者的这种情绪被中医学称为情志。人的情志活动以气血为物质基础,而肝主疏泄,调畅气机,促进气血的运行,故其能调畅情志。肝失疏泄可导致情志异常,情志异常亦可导致肝失疏泄。过度的情志刺激导致肝失疏泄,肝郁气滞,故艾滋病患者中出现频次最高的病理体质是气郁质。
《素问·刺法论篇》曰:“五疫之至,皆相染易,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即使是传染性较强的疫疠之邪侵袭,也并非人人都会发病,是否发病是由机体的正气决定的。正气充盛,能有效卫外,外邪侵袭,必然不会引发疾病;正邪相争,抗邪外出,必然会延缓病情的进展。赵昌林[4]认为:肝主疏泄是调控机体正常免疫功能活动的核心,是维持机体正常免疫功能的基础。肝失疏泄,机体免疫功能下降,容易引发或加重疾病。艾滋病患者的异常情志首先导致肝失疏泄,肝郁气滞,必然会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导致机体正气亏虚,不能有效卫外,易致艾滋疫毒侵袭,引发艾滋病;当疾病发生后,正邪相争,耗伤机体的正气,使正气更虚,加速疾病的进展。肝主疏泄,调畅气机,推动气、血和津液在人体内正常运行的功能,进而通过对气机的疏利作用来调畅血液的正常运行。肝郁气滞,无力疏利气血,则升降怪异,使诸郁丛生,正如《杂病源流犀烛》曰:“诸郁,脏器病也,其原本于思虑过深,更兼脏气弱,故六郁之病生焉。六郁者,气、血、食、火、湿、痰也。”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或气郁久化火。肝郁日久,则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脾失健运,或聚湿生痰,或食滞不化,形成诸郁;气虚无力推动血液、水湿及津液的运行,又会加重诸郁。可见,肝郁气滞是引起艾滋病患者病理体质复杂多样的原因,气郁质是艾滋病发病的基础体质,而气虚质、阳虚质是艾滋病进展的关键体质,痰湿质、血瘀质是艾滋病病程进展过程中的伴随体质。
综上所述,体质与艾滋病病程密切相关。根据中医学“体质可调节”的理论,体质的相对稳定性和动态可变性决定了体质的可调性,及早采取针对性的措施,纠正或改善由于阴阳气血偏盛偏衰所导致的体质偏颇,以减少偏颇体质对疾病的影响,可以预防疾病、延缓发病、改善病情[5]。因此,及早纠正与艾滋病病程进展相关的体质,减少偏颇体质对艾滋病进程的影响,对于预防艾滋病的发病、延缓艾滋病的进展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