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紫砂作品“文房八件套”的创意构思
2019-03-12吴德荣
吴德荣
(宜兴214221)
紫砂壶产于宜兴, 在人们精巧的工艺和独特的智慧下, 被赋予了独一无二的气质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充满了艺术生命。 紫砂有“五色土”之称,具有极高的可塑性,人们充分利用紫砂材质的可塑性,融合了多种文化艺术形式, 发展出精彩纷呈的造型工艺体系,为紫砂艺术的多样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时代的发展, 紫砂能制作出的作品已经不止于紫砂壶,人们将丰富的工艺融会贯通,根据人们的生活需要和赏玩需求制作出紫砂花插、花盆、茶宠等多种多样的工艺品,丰富并提高了人们的生活品质,也让人们怡情养性,带给人朴实无华的艺术感受,真正体现了“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的艺术精髓。
图1 文房八件套
“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早在北宋时期,大文豪梅尧臣就这样吟诵紫砂,可见紫砂器的悠久历史和紫砂文化的影响之深。 一直以来,紫砂器皿深受文人雅士的喜爱,他们在用紫砂壶喝茶,留下了无数歌咏的诗句, 丰富并推广了紫砂壶的文化内涵,还亲自参与紫砂器皿的设计制作,例如清代陈曼生极大地丰富了紫砂壶的造型工艺, 还开创了篆刻之风,增加了紫砂壶的人文气韵。 紫砂作品“文房八件套”(见图1) 可谓紫砂人文气韵的极佳体现,“文房”广义上是古代文人的书斋或书房,狭义可以专指书写、绘画与读书的文具。 随着科举的兴盛,随着文人阶层的出现,各种文房用器大量出现,它们已经不只是简单的器皿, 更代表了文人的审美情趣和思想追求。 古人好古,读先贤书,重历史经验,发思古幽情,追求会古通今的乐趣,文房用具不仅优化了书房氛围,也体现了主人的格调和品味,“文房八件套”将文房用具与紫砂相结合,新颖而别具一格,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前提下发挥积极的创作热情, 体现了紫砂艺术与时俱进、海纳百川的特点,既提升了紫砂器皿的人文气韵,益发思古之情,也彰显了中国古代的文房文化,体现了中国人的审美情趣。
“文房八件套”在中国书画的发展历史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最开始的工具代称,演变到今天成为书画艺术的象征。 此“文房八件套”如同艺术品一般,选用优质原矿段泥制成,段泥古朴而青绿的色泽给人以清雅之感, 别致的造型加以刻绘以及精湛的制作工艺,每一件都做得自然清新,整个套组以竹为创作题材,其器身皆模仿竹的形态设计而成,不同的物件各具特色又相互搭配,极具形式美和韵律美,诗情画意呼之欲出,此乃文人雅士的必备之物。
欣赏此套组, 每一件都以竹子为原型, 或高或低,砚台、笔刷等为向上的竹节状,粗壮劲拔,竹节线清晰分明,表皮略显粗糙,岁月的痕迹显露无遗、浑然天成;笔架等是横置的半身竹筒,竹节线清晰,再看装饰, 只见器身上三两枝竹子飒飒作响, 枝叶稀疏,生怕过多的附会破坏了这大好的美景,玷污了这份雅致;笔筒上以行书刻字、标明趣味所在,“窗外淡烟无墨画,林间疏雨有声诗”,字体铿锵有力;笔架上刻绘“可心”,恰合心愿,称心如意,艺术气息十分浓厚;砚台周身刻字“一勺之水取其净”,笔画苍劲有力,快意恣肆。 欣赏此套组,清幽的意境呼之欲出,正如其上陶刻的诗句所呈现的: 淡淡的烟云缭绕在深秋的山腰间,似一幅不着笔墨的山水画;清劲的秋风推搡着墨绿的丛竹,潇潇的秋雨飘洒在竹叶上,发出动听的声响,竹子有节奏地摇曳着,宛如陶醉了的诗人在低吟轻唱。
一套八件以竹为元素,处处有竹,处处动人。 以竹子为主题, 讲究造型工艺的同时又融入了文化内涵,不但提升了作品的情境之美,增加了文化意韵,而且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各种竹子形态居于“文房八件套”上,动态十足,整套组凝结了镂、雕、塑等多种装饰工艺,又与陶刻相结合,制作难度大,工艺精巧,这是对艺人手上功力的绝好考量, 足以见证艺人的升值空间,将文化艺术与紫砂艺术完美结合,可谓收藏、使用皆相宜,堪称精品。
“文房八件套”以独特的神韵和风采,精美博深的艺术造型,引发了使用者的激情和遐想。 “文房八件套”独具一格,它既表现了中华民族不同于其他民族的风俗, 又为世界文化和民族文化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文房八件套”将紫砂与文房相结合,它不仅是实用器,更是内涵丰富的艺术品,为灿烂的中华文化谱写出崭新的一笔, 整个套组具体到每一种工具,都承载着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体现着中国传统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