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体育教师法律素养提升路径探究

2019-03-12汪雅莉

运动 2019年4期
关键词:体育教师教学活动法治

汪雅莉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体育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

体育教育是高校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和内容,在国家大力提倡“健康中国”“体育强国” 建设的大背景下,学校体育教育贯彻“终身体育、全民健身”的理念,点燃了高校体育课堂和课外体育活动。体育教师作为高校体育教育的主导者,肩负着培育未来优秀接班人的重任,担负着“健康第一”的教育使命。但由于体育活动本身存在着各种不可控风险,长期以来让“安全第一”的观念演变为安全压倒一切,这牢牢束缚着高校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法律知识缺乏,法治意识淡薄,高校体育教师作为体育法的运用者,实践和传播者,未能做到对体育法的熟知和运用,其法律知识欠缺,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体育活动的开展。基于此,对于提升高校体育教师的法律素养迫在眉睫,同时也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

1 国家法治建设已成常态并趋于完善

党的十九大召开,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即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特别是此次宪法的修改,为开启新时代国家治理体系提供强大保障,也充分说明国家法治化建设趋于完善,并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国家治理的常态。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与依法治体的进程中,国家法治体系的逐步完善,为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公平,更为有利的发展环境。近年来,我国不断构建完善的法律法规,国家体制机制逐渐规范化,先后确立颁布大量法律法规,进一步推进社会治理从“人治”向“法治”的转型升级。也随着时代变化的日新月异,我国法治体系不断革新,突出治理规范化、程序化和现代化,以适应社会主义强国的发展。

全面依法治国、建设健康中国、推进体育强国等一项项重要改革都与体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体育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浪潮中也自然具有了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究其原因,重点在于体育具有凝聚人心、振奋精神的社会功能,是可以激发个人拼搏向前、自强不息的强大精神动力,可以提高人民健康生活水平,是实现中国梦的有效途径。近年来国家对体育事业的政策倾斜力度已达到空前高度,如2014年提出的关于体育产业的46号文件,《“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颁布,将“全民健身上升至国家战略”等等。这一切重大战略决策的实施,都必须在法治化的轨道上运行。因此,完善体育制度、规范体育法律、重振体育法治精神,学法、懂法、用法已成为体育从业人员必须具备的素养。

2 高校体育教师法律素养淡薄亟待提升

体育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体育法律法规为我国体育产业保驾护航。我国《体育法》颁布实施多年来,先后确立颁布《奥林匹克标志保护条例》《全民健身条例》《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反兴奋剂条例》《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等体育行政法规,保障我国体育各个领域的不断发展,维护人民群众的健身健康权益,推进体育事业取得长足发展。

在体育事业发展过程中,学校体育作为是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到关系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大到关乎国家民族的未来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不可忽视。高校体育作为体育教育的龙头,在整个体育教育过程中起着引领和示范效应。因此,高校体育教师水平直接决定教学活动的开展情况。如今,大学生身体素质和体质的急剧下滑,体育课堂已变成“无技术,无强度,无流汗”的“三无体育”,这已成为高校大学体育开展不争的事实现状。

高校体育课堂已不再以“学生体质为中心”,而是以“确保学生安全”为开展一切教学活动的重心和指导原则。这样的指导原则其实也并无不可,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倒逼着高校体育教师去创新教学新模式,改变固有教学方法,如快乐体育和健康体育应运而生;许多高校的体育教育课堂,不断出现下调对高技术、大强度的体育项目的训练量和要求;有的陆续将跨栏、长跑、高低杠等高技术体育项目停止开设,以毽球、柔力球等趣味小运动来替代。“为了尽可能地避免事故风险,学校体育课的设置主要以娱乐、陶冶情操为主,体育老师们上课时也胆战心惊,完全无法达到学校体育课设置的要求。” 由于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去强调安全,使学生该锻炼的强度和身体素质训练没有得到有效的保障,导致大量高校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急剧下滑。

探究这一现状的背后,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有着诸多因素需要去剖析,同时也暴露出高校体育教师法律素养的淡薄乃至缺失。例如,河北师范大学贾文彤等人通过对河北省多所普通高校体育教师进行法制意识调查发现,“超过57%的高校体育教师在权益受到侵害时首先想到的是行政手段,另有14%的高校体育教师会选择私自解决或者忍气吞声” 。 这一结果足以说明体育教师法律意识较低。因为体育活动本身存在着各种不可控风险,很多风险都是未知且无可避免的。学校体育始终摆脱不了“安全第一”的教育嘱托,有着安全压倒一切的观念束缚。以上因素,都直接影响着体育活动和体育教学的正常开展。同时,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侵权行为和伤害事故层出不穷,加上高校体育教师对体育法规的不了解,对学校体育法的熟知及运用严重缺失,多是以偏激、片面性的规避风险措施来应对;导致事故发生后的处理结果,多是学生、教师和校方各方的行为权益,均得不到平等健全的法律保障。

法治思维未能贯穿体育课堂,缺乏规范制度的把控,长期以来对学校体育教学秩序将产生极大的消极影响。体育教师作为学校体育法的实践者和传播者,未能保障对体育法的熟知和运用,其法律素养淡薄亟待提升。

3 高校体育教师法律素养提升路径分析

3.1 将法治思维贯穿体育课堂教学活动始终

常言道:“一个人具有什么样的思维品质就会具备相应的行为特质。”法治思维意识的树立是进行法律行为实施的必要前提。因此,高校体育教师法律素养的提升首先应具备法律思维意识,并将其贯穿教学活动始终。高校体育教师作为高校体育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其道德素养、信息素养、教学素养等都是理应具备的素质要求。相关学者研究表明,在平时教学实践中,法治思维的缺失已成为阻碍教学活动广泛开展的重要因素,法律素养淡薄已是体育教师群普遍的通病。

体育活动的开展往往会选择以空旷的室外为主,不可同因素诸多,是一个实践性较强,非常讲究规则的学科。正是如此,在体育教育活动中教师更需要树立法治思维意识,确保体育比赛结果的公平有效,确保师生之间明确的法律权益。高校体育教师需转变固有意识,以法治思想推进体育活动有序开展。从体育教育目标、体育课程开设内容、组织课外体育活动、配备合格教室、配置体育场地、建立学生体格健康检查制度等方面进行原则性的规定,细化内部条款,增加可操作性,以推进体育活动有序开展。

3.2 定期组织教师进行相关法律知识学习

教师法律素养是指:“一个人为了从事教师职业,经过一定的学习和培养所获得的关于教师职业法规知识、能力以及在此过程中形成的相应思想观念、意识、态度等,也可以称为法律素质。教师职业法律素养具有社会性、习得性特征,由教育法规知识、教育法律意识和教育法规的实践操作能力构成。教师应具有的法律知识包括公民基本法律常识、职业法律知识和青少年儿童法律知识3个部分。:”它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学习、培育养成的过程,它的改变主要在于个人意识观念的觉醒与树立。因此,组织高校体育教师集体对相关法律知识板块进行学习讨论显得尤为必要,这也是后天提升法律素养的重要途径。

学校定期组织体育教师进行《教育法》《体育法》培训,并定期开展关于《学校体育法》研讨交流会议,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学习讲座,促进高校体育教师进行多次学习和补充。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各项体育活动的教师将相关体育法律法规,对学生进行传播和普及学习,明确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由教师主导,不断学习体育法,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运用学校体育法,从而发现操作性的问题。根据校本情况,结合学校自身的硬件及软件设施条件,以体育教师为主导,开展本校的学校体育法规修改工作。巩固修改体育法的工作,提升学校体育立法层次,是高校体育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3.3 对突发教学事件理应正确运用法律工具

学校体育作为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提高运动技能的重要课堂,在丰富校园生活、活跃校园氛围方面有着独特优势。但这一优势并未按照预期效果呈现,更多原因在于当突发教学活动事件出现之后,对教师自身带来更多的都是负面影响,舆论总是呈现一边倒趋势。正如有研究者认为:“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生长发育、强健体魄、扩大交际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但是由于体育运动的特殊性、开放性和对抗性,体育伤害事故常有发生,成为各类学生伤害事故中发生频率较高的一种。这导致法律纠纷不断增多,严重困扰着学校正常的体育教学秩序,直接影响到阳光体育运动的正常开展,学校体育活动的次数也在不断减少,这给学校体育教育工作带来负面影响。”对于一些高校存在的诸多侵权行为的发生,如体育课时存在挤占现象、体育教师不平等对待;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突发的教学受伤事故、责任认定过重或过轻加剧矛盾等问题。这些在体育教学活动中都是经常会遇到的教学事故,并且愈演愈烈。

在现实的教学生活中,当事故发生之后,体育任课教师承担各种压力,在不知情社会人士的同情心与怜悯之心中滋生出更多的是对体育教师的谴责和谩骂,也形成外界舆论一边倒的状况。这些现状的改善,都需要彻底贯彻依法治体,将法治思维贯穿教学活动始终。体育教师需要利用体育法律知识,在具体实践中善于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同时使校方和师、生都明确自己的法律权益与应尽义务,学会正确运用法律工具维护教师合法权益。

4 结 语

高校体育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面推进依法治教与依法治体相结合的社会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师的法律素养水平直接影响着依法治教与依法治体的贯彻实施效果。因为,高校体育教师承担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使命。然而,在体育教学活动中,难免会出现一些意外突发性事件,如学生受伤、猝死等现象。在事故发生之后,教师将承受巨大的外界压力,如家长闹事、学校处罚、社会谴责等一边倒的后果。这样的后果也导致高校体育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中变的“捏手捏脚”,体育教学课堂也变成了“三无体育”,完全失去了体育课的意义,让依法治体也形同虚设。由此而言,完善体育相关法规,努力提升高校体育教师法律素养水平对加快推进依法治体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同时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教的重要任务。

猜你喜欢

体育教师教学活动法治
体育教师在线教学行为的实证分析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有效性探究
关于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游戏化的思考
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活动初探
安徽省合肥市中职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调查
人大战“疫” 法治为要
法治护航 守护生命之源
中小学体育教师创新行为的现状与促进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