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物》:犯罪题材出色的本土化改编
2019-03-12法人徐若风
文 《法人》特约撰稿 徐若风
之前得知《“大”人物》是翻拍韩国的《老手》时,说实话,对它没有什么期待。期待不高的原因,无外乎是这些年翻拍韩国电影的国产片不少,但能拿出诚意的态度、扎实的品质的电影实在是少之又少,只有《找到你》《重返20岁》等极个别例子。出乎意料的是,《“大”人物》是一部比想象中好的翻拍作品,有着不错的本土化改编。
故事底色是“小人物”惩罚了“大人物”
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因富二代不肯给强拆款而引发的事件”。无力维权的修车工遭遇非法强拆后,选择跳楼自杀;随着小刑警孙大圣(王千源饰演)调查的深入,发现这场看似简单的民事纠纷背后其实另有隐情;随着嫌疑目标的锁定,赵泰(包贝尔饰演)和崔京民(王迅饰演)为代表的反派集团被盯上后,公然藐视法律挑衅警察。
面对反派集团的金钱诱惑、顶头上司(王砚辉饰演)的警告劝阻、妻子(梅婷饰演)和孩子的性命遭受威胁,孙大圣选择一一克服。这场力量悬殊的正邪较量像一场蝴蝶效应,将强拆、命案、房地产、官商勾结全都卷入进去。而刑警,就是破坏法律者们所要面对的关卡。
为虎作伥的富二代、暴力拆迁、学区房等热议话题,对不少观众而言都是生活中经常听说的社会痛点。这部电影巧妙地将它们贯入其间,体现了普通小人物的困境和选择,而敢于站起来的小人物代表——刑警孙大圣,惩罚了“大”人物,让正义赢得了最后的胜利。
这部电影的本土化改编,好在哪儿?对导演而言,他并不只是想做一个单纯的翻拍,而是要展现出自己的野心。《“大”人物》不仅是《老手》的中国版,更是一部具有现实批判意义的华语警匪动作片。《心理罪》《白夜追凶》的制作团队在继承了原作《老手》的优点的同时,将原版从故事、人物关系到具体细节都进行了有理有据的本土化改编,还剔除了部分逻辑上的漏洞,最后呈现出一部紧凑、有趣的电影。这部电影不仅笑料多,动作场面的处理也有亮点,还有一些像样的现实批判。与其说像一部韩国电影,不如说更像一部港片。
从《“大”人物》里,我们可以看到创作者敢于反映社会现状的社会责任感。电影还原出了警察这一职业的工作环境和职业矛盾,观众更容易感到“接地气”,而非所谓的“空中楼阁”。其中值得注意的主要角色也是个个出彩——遭遇非法强拆、无力维权的修车工、有着强烈性格的小刑警、把人命当儿戏的财团少爷、看似弱小实则有骨气的护士以及一身正气反差萌的警队队长共同组成了一幅“社会不同阶层的全景图示”。
电影在塑造刑警小队的每一位成员时,可谓是相当大胆。电影中的基层执法者刑警们,不再是往日的一些国产片中严肃、谨慎的刻板印象,而是变成了真正的“血肉之躯”。无论是队友之间的互动,还是上下层之间的对话,都给人一种更为鲜活的感受。刑警这一工作,在《“大”人物》里被呈现为是一个很难做到与生活平衡的职业,尤其是在与家庭、与金钱的冲突上。片中的孙大圣就是个很好的例子,他在刑警这一行里面出类拔萃,但他也许并不算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好丈夫、好父亲,毕竟只能过着学区房买不起、也陪不上家人的日子。另一方面,电影还呈现了诸如“警民一家亲”的文艺联欢、刑警执法与如今网络舆论的冲突等,进一步凸显刑警生活的“日常化”。
“大人物”不好惹 “小人物”不示弱
虽然看了不少由王千源主演的影视剧,但之前对他的印象,主要还是脱胎于《钢的琴》《绣春刀》和《解救吾先生》,尤其是在《解救吾先生》中,他塑造了一个非常真实可信的反派悍匪。这次王千源饰演的男主角小警察孙大圣,则是他又一次能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角色,也是他近年来最好的一次发挥。在角色的书写上,中国版的王千源和原版黄政民的老警察形象还是有蛮大差别的。中国版植入与原版相似的精神内核,还加入了“齐天大圣孙悟空”的意味。孙大圣面对孩子的性命遭到威胁的时候,硬是从各种途径找到了对方的犯罪证据,观众被角色的逆袭而感动。
可贵的是,电影在这一人物的塑造上没有过分地煽情,也没有过分地突出他的“高光时刻”,而是在犯罪动作喜剧的类型中尽量地赋予人物可信度。无论是情节、对白,还是王千源的表演,整体都还是贴着人物该有的弧线而行,巧妙地突出了这个小人物该有的正气和骨气。原作中角色过于脸谱化的问题,经过改编后也被处理得更丰富立体。
除了主角外,《“大”人物》更值得一提的,是一众配角不弱的群戏,尤其是王砚辉老师饰演的吴队长、周游饰演的小伍和梅婷友情出演的孙大圣妻子的表现都有可圈可点之处。这也是这部电影于我而言最出彩的地方。
梅婷虽然只是友情出演,但她在为数不多的戏份里演活了一个妻子、一个母亲和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护士这三重身份。当赵氏集团为了不让孙大圣继续追查下去,给她送名牌包、巨额美元以及学区房的时候,妻子说了这样一句话:“这点钱做个普通的外科手术是够了,但是换黑心是远远不够的。”在拒绝之后,她找到孙大圣后说的那番话也十分真实且令人动容。梅婷只靠不多的表演就能把人物写实的一面和人物的前史、人物内心的瞬间的情感(而非仅限于情绪)表现出来。
必不可少的,王砚辉老师的表演也值得称道。他以一个非常放松的状态贡献了相当自然可信的表演,在《“大”人物》整部戏里的每个关键节点的存在感都很高。以往对“坏人专业户”王老师的印象,通常都是曹保平电影四连《光荣的愤怒》《李米的猜想》《烈日灼心》《追凶者也》里的一些反派角色,活得像是“从警方调取的犯罪录像里走出来似的”。就在去年,他的两次亮相同样是这样的边缘角色,比如《我不是药神》里的假药贩子张长林、《无名之辈》中的落魄父亲高明,演得活灵活现。而这一次,在《“大”人物》中,他饰演了一位一身正气的刑警队队长吴队,甚至有着很可爱的一面,承包了电影里的好几个笑点。据说,在刚拿到剧本时,导演五百希望他能先去看一遍原版电影《老手》作为参考和打底,但时至今日王砚辉都没去看,就是为了能用自己的经验和实力演出不一样的,更符合中国社会语境下的表演。
当然,电影也并非没有缺陷,比如很多网友都提及它在部分桥段上逻辑不通,上下阶级间的冲突也有过分夸大、流于表面之嫌,人物的部分动机也有点牵强。但是值得肯定的是,影片在加强剧情张力的同时,也并没有弱化人物的塑造和故事背后所要阐述的社会议题,这些都是它值得肯定的一面。电影中存在着中国社会最真实的“症结”,包括暴力拆迁与反拆迁、学区房与规划用地、贪腐、执法与暴力违抗等多个话题,它们都多多少少涵盖其中。
整体看来,《“大”人物》想要向观众传递的便是在这些问题之下、官商勾结的社会矛盾,以及为了维护法制社会的防线,始终在默默奉献的基层警察;他们不是我们想象中那些带着刻板印象的人,而是一个个鲜活真实、忠于职守、敢于向权贵叫板,敢于向邪恶宣战的小人物。正义也许会迟到,但永远都不会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