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经典到数字异化

2019-03-11李丽婴IrisLi

艺术当代 2019年3期
关键词:雕塑机器艺术

李丽婴Iris Li

Quayola at HOW Art Museum

夸尤拉个展“非对称考古学:凝视机器

2019.3.23—2019.6.2上海昊美术馆

没有科学和艺术,就没有人和人的生活。

——列夫·托尔斯泰

意大利80后艺术家夸尤拉,本名大卫·奎里奥拉(Davide Quagliola),他以代码化的名字“Quayola”作为自己的艺名。作为在中国的首次个展,展览取名“非对称考古学”。“非对称”“考古学“这两个看似并无关联的词汇作为展览关键词,由此引出希腊化时期的雕塑、古代大师的绘画及巴洛克式的建筑等古典艺术形式,在夸尤拉的艺术世界观中,这些经典艺术逐步走上了异化之路,它们脱离了本体,被拆解又聚散合拢,呈现出数字时代的全新面貌。

作为意大利人,夸尤拉在具有浓郁古典艺术氛围的首都罗马长大,由于他的哥哥学习建筑,夸尤拉从小便对建筑结构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相较于真实的建筑他更着迷于虛拟的图像。之后夸尤拉留学英国学习艺术,并常驻当地。他受到了古典与新潮文化观的冲击。夸尤拉始终流淌着意大利的血脉,心灵浸润着经典文化艺术。而时代经历着迅猛的发展与变迁。这是一个无法不缅怀过去,又必须展望未来的年代。回望14世纪的意大利,一股科学与艺术革命的热潮在那里燃起,这便是文艺复兴的萌芽。文艺复兴运动进一步推出了以人为中心的人文主义核心精神。如今,我们依然倡导以人为本,不过推动它来源于科技的力量。

身为新时代艺术家的夸尤拉感受到了时代热潮,开辟出个人独特的多元化创作之路。进入展厅第一眼便能看到,地上的《拉奥孔》与天花板上的《地层》相呼应。拉奥孔是赫赫有名的经典雕像,夸尤拉将他从原先的一整座雕像中抽离出来,他的两个儿子消失了。拉奥孔保持着和原始雕塑类似的姿态,不过面貌完全被改变,除了脸部和一条弯曲的腿保持着原始的线条感,其余的手臂与身体部位完全块面化,就像被机器进行了切割,尤其是底座部分如同极简的抽象雕塑。与其相呼应的《地层》系列作品创作始于2008年,是艺术家对罗马巴洛克教堂的个人探索。“地层”这个名字来自地质学,被定义为多层岩石的形成,其研究意义是记录地质历史。但是它的外在形式与冷冰冰的专业名词极为不符,作品表现为天花板投影的经典壁画,有着鲜活的人物造型和亮丽的色彩,不断地转动着,但不一会儿这些人物与景物就被数字化,精雕细琢般的细节变成了立体块面,进而模糊地消解,完全脱离了其原本的宗教寓意。这样的景象令人感到错愕,经典也是短暂易逝的,难以永留痕。这两组作品一个静态而冰冷,另一个绚烂而富有动态,既形成呼应又有着鲜明的对比,类似于冰与火的交融,旨在探索古典艺术和建筑与现代数字技术之间的关系。

夸尤拉对于历史经典的画作始终有着浓厚深切的情怀,并且会将它们积极地引入自己的作品中,作为原始素材,再加以数字异化。《图像志》系列平面作品,脱胎于文艺复兴、巴洛克经典油画,其中的一个原型是鲁本斯的作品《猎虎》,由巴伐利亚的选帝侯马克西米利安一世委托画家所作,是用来装饰旧施莱斯海姆宫的四幅狩猎画之一。原作表现了一大队人马为了猎捕猛兽,与老虎、狮子、猎豹缠斗厮杀的场面,极富动感与震撼力。而《图像志》中的人与兽全部瓦解消散,演变成了无数个大小不一的块面,这样的效果源自夸尤拉设置的计算机算法,他将经典画作转化为全新的数字化抽象作品,呈现出源源不断、块面化膨胀的模样,抽离了原本的叙事性,将画面转变成抽象的符号语言。原先赋予人们欣赏杰作时的身心感受变成了机器化冰冷的视角。

该展览的一大核心作品是《雕塑工厂》,其灵感来自米开朗琪罗的“未完成”这一技术概念。在过去只有专业人士才能做的雕塑,如今已变成可以大规模、大批量生产的物品。夸尤拉将大型机器人引入观众的视野,深刻地揭示了现场制作雕塑的过程,动作单一、机械化而刻板,但是效率极高,最终呈现了17世纪贝尼尼的巴洛克风格杰作《普鲁托和普洛舍宾娜》的当代版本,这两位男女主角的雕塑排成了两列,如同连续放映的动画一样,将原始材料从初步雕刻,到雕刻成型的过程一步一步完整地展示出来。当今的机器作品有着几大特点:1.材料廉价,成本低,不环保;2.制作粗劣,干篇一律,缺乏个性特点;3.制作的时间周期短;4.如快速消费品一样脆弱,不适合长期收藏保存。《雕塑工厂》象征着当今的时代精神,同时又反讽这个机器化大生产的潮流,由此点出展览的副标题“凝视机器”。

在过度机械化操作之后,展览的线索走向回归本真,崇尚自然的境界,进入平面化的影像作品的世界。夸尤拉所呈现的自然是经过数码转换后重新诠释的自然,《遗存》这个名称与标题“考古学”有所映衬,该作品是一件巨型的多联画屏,高达3.6米,涉及世界美术史的话题。夸尤拉观察了19世纪后期的露天画派,那一时期的艺术家终于走出了枯燥乏味的画室,来到野外,通过肉眼直接观察万物,感受大自然鲜活的色彩与跃动的形态,在内心备受感染与触动的情况下,描绘出具有生命力的画作。观者在欣赏作品时也能感受到艺术家作画时内心那种欢呼雀跃、昂然的姿态,艺术就是一个感性的事物,它不受特定法则的约束与限定,它有着生命力。然而时至今日,多元艺术观念与手法的介入,使得艺术拥有了更为宽阔而复杂的面貌,夸尤拉一方面在向那个年代勇于走出画室的艺术家致敬,另一方面运用其独特的手法,对经典作品进行了截然不同的诠释。《遗存》中的景物脱离了原先固有色——绿色的高耸树木,笼罩在茫茫黑.色中,化身为后现代工业化的单色产物,营造出一股冰冷的气息,观者犹如漫步于异化的森林中,他们想要接近大自然,可是大自然却充斥着疏离感,原始的自然形态化身为符号代码式的模样,成为钢铁般的存在。

紧接着出现的影像作品《漫步》,与平面作品《遗存》形成呼应。《漫步》富有动感,不断出现、更新的画面有着循环往复的特点,画面上连续地凸显出一一个又一个抽象数字化坐标的白点与定位,然后点与点之间连成线,形成了关系网络,后再由抽象转换到之前《遗存》中的树林。这段视频呈现了《遗存》的产生与创作过程,抽象、机械化的树林与自然、感性的树林既有着关联,又彼此排斥,如此的“漫步”将带来怎样的感官效应,虚拟地漫步于遗存中,观者也终将一并融入,化身为抽象的小点,进而扩散为无数个小点,去充分感受作品背后的科技含量与抽象性的隐喻,看似彼此独立的事物实则紧密地相互依存着。

展览的最后部分是系列影像作品《夏日花园》和《伪装》。《夏日花园》是向法国印象派绘画致敬的系列作品,尤其是向克劳德,莫奈的晚期作品致敬。高清的屏幕使得久违的色彩跃动于画面上,美丽的花草使人联想起印象派画作,恍若置身于莫奈的花园,它们鲜活、富有生机,观者顿时身临其境,与微微飘动的花草一起,聆听着自然的节拍,感受着自然的脉动。渐渐的,画风开始转变,如易变的沙画,又如同铲掉调色板上的剩余颜料一样,花草被数字化的神笔一抹,逐渐模糊、瓦解,令人束手无策,顿生失落之感。令人惊奇的是,这一系列转化循环往复,犹如日月星辰,艺术家勾勒出了再造自然和大自然自我修复的寓意。然而假以时日,人造的自然或将取代真实的自然,成为正统。

纵观夸尤拉的作品,机器成为了艺术创作的主导力量,借助机器,凝视经典,不断地将经典作品数字异化,观者凝视着机器,机器执行着主人输入的指令代码,机械化地进行操作。但是倘若人工智能技术突飞猛进,机器能否拥有自主意识,已然超出了艺术的议题范畴。无疑的是夸尤拉打破了视觉经验与传统审美,在作品中打下了深刻的机器数字化烙印,引发出延展性的深入思索,人类虽无法再次达到文艺复兴大师的技艺与高度,但当今世界并不在意,人們追求效率至上、结果至上。艺术可以通过科技的手段来实现,但不论如何,科技无法彻底取代艺术。

猜你喜欢

雕塑机器艺术
机器狗
巨型雕塑
机器狗
我的破烂雕塑
写实雕塑
纸的艺术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神奇的独眼机器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