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帮困育人长效机制探析

2019-03-11陈奥杨红娜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9年3期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长效机制

陈奥 杨红娜

摘 要:本文指出当前高校帮困工作中有育人工作与帮困工作相对独立的问题,探究了帮困育人相结合的长效机制,提出了具体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 帮困育人 长效机制

一、理论依据与现实背景

(一)理论依据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是建立经济困难学生国家资助制度,这是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改进教育结构的有效步骤,对于完善国家资助政策体系,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促进教育公平,具有重大意义。

贯彻落实《财政部教育部人民银行银监会关于进一步落实高等教育学生资助政策的通知(财科教[2017]21号)》,加强和规范高等教育学生资助工作,确保学生资助政策的落实,完善高等教育学生资助政策,提高高校资助的精准度,改进学生资助工作机制,加强资助育人工作,各地区、各单位要完善工作机制,狠抓工作落实,确保把好事办好,将党和政府的关怀及时传递给受助学生。

同时,响应精准扶贫政策,在精准扶贫视角下,重新审视贫困生资助育人工作,不断革新资助模式,健全以精准扶贫为重点的新时期贫困生资助育人体系,对贫困生展开精准帮助是推进扶贫攻坚的关键环节,必须明确精准扶贫在现代社会中的关键性指导思想。

(二)现实背景

我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总体规模较大,西部地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高达三成,而全国经济困难的学生,平均比例也超过了20%(各学段有所不同)。而解决了大规模困难学生群体的上学问题的正是国家学生资助政策的实施。实践表明,随着资助政策的实施,学生资助在全面促进教育事业发展、推进扶贫脱贫、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中的积极推动作用越来越显著。

我国高校近年来不断扩招,教育成本日趋上升,高校家庭贫困生数量也必然会增加。贫困生问题俨然已经成为教育研究的热门话题。据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副主任马建斌介绍,2006年至2011年,我国资助学生人数从1530万人次增长近2倍,增长至4170万人次;资助總金额增长2倍多,由162亿元增长至501亿元,2017年,全国资助经济困难学生约9600万人次,资金总额达1800亿元。

经过不断的努力,我国建立了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的全覆盖的国家资助政策系统,学生资助经费投入和受助学生人数都有了大幅度的增长,基本实现了“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然而国家资助政策体系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无法精准识别贫困生、资助金额不足、贫困生资助方式单一、学生资助法制建设相对落后、资助精准化水平不高、资助育人机制不够完善等问题。

扶贫政策是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一步一步不断完善的过程,同时也是扶贫力度不断加大的过程,我国目前的扶贫政策是脱贫不脱政策,就是在某个阶段,经济困难家庭脱贫以后还会继续享有国家扶贫政策的优惠。学生资助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也是一项重要的工作,不仅不能减弱,而且需要更加注重和加强,进而促进贫困家庭能够稳定脱贫、高质量脱贫,推动2020年全面脱贫任务的完成。

二、理念创新与特色做法

(一)理念创新

帮困育人工作始终要坚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理念,新时代,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在加快改革开放的深度和广度的背景下、在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的政策下,具有专业知识的大学生及其家庭的贫困只是一时的,脱困是必然的,帮助解决一时的贫困是急需的,同时,培养贫而不穷的气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对脱困和结束贫困代际传承具有重大意义。

(二)特色做法

1.宣传经济资助政策

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贫困大学生的经济资助体系不断被完善,我校也有了较为完善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经济资助体系,主要围绕国家助学贷款、国家奖助学金、地方政府和企业奖助学金、校内专项助学金、勤工助学等为主体。学院上下一心,通过线上线下各种途径对相关政策进行宣传。

(1)入学前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多成长于经济欠发达、信息较为闭塞的地区,很多准大学生对于高校或我校的经济资助体系知之甚少或只是略有耳闻,对于此部分情况,学院全面考虑、抓住各种契机进行宣传。学院相关老师在不同城市进行招生宣传时,对于此部分信息进行简介,对于有相关需求的学生和家庭进行着重介绍、赠送相关资料、告知信息获取途径等;在暑期支教活动中,对支教地区的群众进行相关知识的普及、对有初高中学生的家庭进行统一重点宣传;并邀请本学院的在校学生和毕业学生对家乡友人进行宣传;组织志愿者在学院贴吧进行相关知识普及和解答。

(2)入学后

在新生报到和见面会中介绍学校经济资助体系,并要求带班老师对贫困学生进行面授,对于发生灾害地区的学生主动问询家庭情况。

2.执行经济资助政策

高校分派专人统筹经济资助工作,要求各带班老师将经济资助工作的落实作为重点,积极开展“奖、助、贷、减、补”工作。

新生报到现场,开通绿色通道,开展助学贷款工作;学期之初,发布学校和学院勤工助学信息;学期中期,开展学费减免;学期末尾,开展国家奖助学金、企业奖助学金等工作;学期全程,对突发事故造成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进行临时补贴。资助工作贯穿整个学期,认真落实学校的所有资助工作。在评选工作中,坚决贯彻“公平、公开”的原则,确保资料的真实,根据掌握的资料和学生的申请审查、筛选,尽最大努力把党和政府的关怀真正落实到最需要的学生身上,维护国家政策的严肃性,使之真正为民所用、解民所需。

3.寻求新的经济资助源

学校层面的资助琳琅满目,资助源多是大型国企或有影响力的社会团体,因学校的资助受益面广,需要平等照顾所有学院,所以一般资助源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但不可否认的是,存在很多经济相对富裕的校友、社会人员或社会团体、企业,也有资助贫困学生的意愿,但只能资助少部分学生,基于此,学院试图将此部分经济资助源定向引入本学院或具体下属专业的学生,在合适的时机,对于特邀开讲座的人员、返校的校友、走访的企业、家境极其优越的学生家长等人群传达此信息,对于有意向的人员,积极制定帮困计划。

4.杜绝贫困代际传承

学生及其家庭摆脱长期贫困、杜绝贫困代际传承、被助人反馈社会才是帮困助人的最终目标,这是一项系统而恢弘的需要全社会力量的工程,本学院在教书育人的角色中做了相关的长期性工作。

不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人生理想、心里健康等多方面由于缺少正确的指导而处于明显的弱势,敏感多虑、缺乏自信,存在不同程度的自备感。因此,学院将帮忙贫困学生走出林林总总的思想误区作为帮困育人的重点工作。

(1)树立自信心

提倡带班老师对贫困学生的隐私加以保护,在班级给他们创造更多展示机会,尝试引导他们担任学校社团、班级相关职务,让他们树立自信,并在同学中树立威信。

通过走访宿舍、询问班委等方式,关注贫困学生思想、生活动态,防止学生自暴自弃、沉迷游戏的情况发生,使学生正视贫困,积极学习、思考,增强摆脱贫困的自信。

(2)培养自我脱困意识

注重培养帮困学生主体意识,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培养学生自我脱困意识和自强精神。鼓励帮困学生积极勤工助学,强调此过程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提升、社交范围的扩大、自卑心理的克服、经济问题的緩解等多重功效,避免“简单出卖劳动力”的认识误区;增加校内勤工助学岗位类型,增加管理型岗位,如:辅导员助理、行政助理等,使学生提升多重能力;强调专业知识对脱困的重要性,教导学生形成“勤工助学是为了创造更好的提升能力的环境,但脱困最好的方式之一是学习专业知识”的认知,同时,在奖助学金的评选中加入考试成绩和成绩进步幅度、社会活动等指标。

(3)注重饮水思源教育

被帮困的学生是社会爱心直接受益者,应该比其他人更懂得社会爱心捐助对身陷困难者的重要性。学院倡导受资助者积极参加支教活动、志愿者服务、班委工作,使学生懂得饮水思源、回报社会的道理,通过此类活动,加强学生的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学院也将是否参加过相关工作,作为评选资助者的一个因素。

(4)助力就业

顺利毕业,理想就业,是对大学的圆满收官,也是贫困学生切断贫困代际传承的重要一环,学院将学生理想就业列为长远的战略目标。

首先,在学院老师的招聘中,注重考查应聘者的专业化水平和个人修养水平,提升育人者的整体水平,自身硬了方好打铁。为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就业的指导等提供优质的指导资源。

其次,增强学生就业的意识和软实力,积极开展就业类的讲座和交流会,帮助学生尽早进行职业规划,倡导贫困学生增加人生阅历、实践经历,比如提供暑期实践、支教活动、社会志愿者服务、辅导员助理等机会,提高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办公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及学习能力等多方面能力的培养,为日后顺利入职做好相关准备工作。

结语

帮困育人体系的重点在于解困、育人、成才,终极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内心和谐、校园及社会的和谐,这是一项长远工程,在此过程中,大学要保证解决所有贫困生的暂时经济问题,未来还要进一步发挥育人的重要角色,尤其是关注思想教育,为贫困生成才护航。

参考文献

[1]汪育文,贡国芳,胡勇.地方高校资助育人体系的构建——以南京师范大学为例[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4,6(3):72-76.

[2]宋梅.以“育人”为核心开展高校帮困助学工作的必要性探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31(4).

[3]林文伟,廖丽金,赵北琳.“人的全面发展”视阈下的高校帮困育人体系创新[J].思想教育研究,2010,7.

猜你喜欢

高校贫困生长效机制
构建长效机制推进扫黑除恶治理常态化
关于构建审计整改长效机制的思考与探索
建立三大长效机制 保障矿井长治久安
浅析高校学生精准资助的理论与实践
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后续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高校资助育人体系的现状及完善对策
新媒体视角下的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探究中医四诊合参理论对于高校贫困生的鉴别作用
治理校园欺凌需要长效机制
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完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