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作文的再次利用
2019-03-11徐倩
徐倩
纵观平时作文教学,学生写作、教师批改、评讲,便完成了一作文教学环节,其实学生的作文中也蕴藏了无穷的价值,若以学生的的作文为教材,在此基础上进行听、说、读、写训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作文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确实值得语文教师注意。其功能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开阔视野,增长知识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生活经历和独特的情感体验,因而在作文上可以说是百花齐放,各有千秋;若利用这些选材独到、立意不凡、语言的素材,在班上开一个作文交流会,学生将会通过这一个窗口了解到自己生活、书本以外的知识,也将会让那些不善写作的同学看到柳暗花明的境界。比如今年的元宵节前,我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尽情享受节日快乐的同时也留心记下精彩的瞬间,并写成作文,由于有备而战,不少学生的文章非常精彩:比如有写家乡习俗——包饺子、做汤圆;有的记叙了看晚会的情景;住在城里的同学目睹了我县放烟花的热闹场面;有的则写了晚会后堵车的情形,还有的描写烟花与月色交融的诗情画意的景色。虽然这次作文中有很多同学写得很成功,但学生个人的生活圈子毕竟有限,因而我充分利用学生的作文开展了“回味元宵”活动,让学生把作文中的精彩片断与其他同学们交流,大大的丰富了学生的见闻,同时也让学生明白了“生活处处有语文、事事留心皆文章”的道理,这对于今后作文甚至语文学习都是大有裨益的。除内容外,学生的作文不还有不少亮点,比如有明眸善睐的文题,文采清新隽永的“语言珍珠”,趣味盎然的故事,意蕴深刻的名言警句,享誉中外的伟人志士……因而每次作文后,我及时让学生博采众长,把这些丰富素材积累自己的知识卡片上,然后整理归类到亲情阁、爱国轩、意志栏等,且利用早自习温故知新,在大量的知识储蓄后,作文时大脑中稍加搜索,即可信手拈来,为我所用。这样,可巧妙利用学生的作文,解决学生“无米”的大难题;又可在精彩篇章的熏陶下,让学生的语言增色。同时帮学生建写作资源库的过程,也是一个专题学习和研究的过程,长期下去,将受益无穷。
二、指导写作的最佳教材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尤其是同龄人作文得到教师的认可,一石将会激起千层浪,因为每个人内心都有被人赏识的愿望,教师大力推荐好的作文,这不仅对小作者本人,甚至对全班都有助推之功效。它山之石,拿来攻玉,他们将会情不自禁的借鉴化用范文的谋篇布局,超越、创新,对于一些有悟性的同学来说,将会达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效果。相反,对于那些有“病”的文章,则是不可多得例文,教师选择一些典型的文章,结合具体的病例让学生认识作文中失误:如思想不健康、偏离话题、事例不当、词不达意等,并教给学生修改符号和方法,让学生自已充当作文的主人,根椐指导意见进行修改,学生在实践中明白了写作得失。由于学生自己的作文提供了活生生的病例,并且在诊断病例时由被动的接受到主动的探究,学生自然受益非浅。今后作文时就会扬长避短,作文水平将会有明显的提高。久而久之,学生将会“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
三、情感教育的阵地
由于学生的阅历较浅,又加上正处于冲动判逆的年龄,作文中经常出现一些不成熟、甚至偏激的思想,比如对生活迷茫、对老实本分的农民父母鄙视、对老师严格要求不满、对社会不良现象的看法过分偏激等。我曾改过许多牢骚满腹的作文,现列举一篇如下:“眼镜”(学生赋予英语教师的外号)又来了,他大吼一声,把本来兴致勃勃准备借洗澡释放压力的我们又关进笼子,他用白多墨少的“死鱼眼”环扫了一圈,然后大手一拍:×××,你别不服气,我来一是给你们补习,二是替你们家长节省,因为从臭气熏天的寝室就可知道你们并没好好洗……”,听了这些冠冕堂皇但血口噴人的话,我觉得血向上涌,真是恨不得……你每天早读,早自习后补习,中午作业,每天的时间都被排的满满的,而这仅有一节可稍稍放松的洗澡课又要在枯燥的语法中度过,如果你把我们当作机器,那么,在人我们眼里,你就是没有人味的野兽……由于英语底子差,敬业的英语教师一片苦心却换来了谩骂,虽然学生有自己的苦衷,但这种方式毕竟不对,此时作文的批改就不仅仅是评价内容,而是还有一些留守学生在文中流露出对父母的思念和担心,倾诉生活的烦恼……这类“问题”作文,教师不能以立意欠颇一票否决,俗话说:“三分作文,七分作人”,教师应义不容辞的进行情感教育,帮助学生消出心头的隔阂,让学生扬善弃恶,形成健全的人格,使他们以正确的思想去认识人生、思考社会。因为我采用绿色批改法,积极开导,用语重心长的文字鼓励,让学生走出情感的误区。也许是受到感染,他们在批语后写了更长的反批,畅开心扉谈了自己看后的感受,我欣喜的感到原来的那种悲观心理摆脱了。这种作文既能疏通学生心头的阴霾,又能增进师生感情,而学生的反批则再次煅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样,作文教学将人格的形成同语言表达能力的形成结合起来,真正达到新课标的三维目标。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因而老师应与课标俱进,不断超越传统、超越教材,充分激发学生兴趣,用自己的慧眼挖掘一切可用的素材,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