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两山”理念 打造诗意栖居新乡村
2019-03-11王诚
王诚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把解决“三农”问题放在了全党工作更加重要的位置,强调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南京市江宁街道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区委关于“三农”工作各项部署,坚持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大力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努力打造新时代“产业兴、群众富、乡风好、乡村美、组织强”的诗意栖居新乡村。
凸显有地方特色的乡村地理标识
近年来,江宁街道坚持以产业振兴为根本,把“乡村”作为最大的载体平台,以创新、融合、跨界的思维来定位和拓展“乡村+产业”这一新课题,打造乡村振兴更多新增长点。突出品牌化开发。实施品牌强农战略,坚持科学运作、市场经营。通过不断挖掘和推广乡土品牌,对特色农产品进行相应的策划、宣传和包装。目前,已经拥有17个注册品牌,在全区、全市乃至全省打造出了一批具有地域特色和竞争力的农业地理标志品牌。突出园区化生产。坚持以现代农业园区为引领,依托“互联网+”等新媒体发展模式,加快推动朱门金和园等农业园区特色发展、规模发展,走出一条“精品农业、定制农业、体验式农业”发展的新路子。此外,积极培育乡村新经济,积极探索把城市的科技创新要素吸引到农村,让乡村成为从事现代智能产业、健康产业、文化产业、高端服务业的理想工作场所,努力打造一批文创村、金融村、科研村、创业村等现代产业集聚地。坚持因地制宜、特色发展,积极探索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新模式、新业态。积极创新健康养生、亲子休闲、户外运动等新业态,打造丰富多彩的乡村新产业。
培育“一懂两爱”的乡土人才队伍
坚持把人才作为乡村振兴的希望所在,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着力培育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汇聚乡村贤达。乡村人才振兴,培育体系是保障。通过开展一系列乡贤评比活动,发现、培养、壮大乡贤队伍,选树出一批退休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注重发挥他们的威望优势、经验优势,引导他们在社区矛盾调处、乡村建设等方面贡献力量、建言献策。建立完善新乡贤吸纳机制,鼓励离退休党员干部、知识分子和工商界人士“告老还乡”,到乡村发挥余热、施展才能,实现宝贵人才资源从乡村流出再到返回乡村的良性循环。集聚新型农民。通过建设美丽乡村、发展乡村休旅经济,鼓励农民办农家乐、开民宿、卖特色农产品,积极培育一批农民“老板”,既实现了家门口增收致富,也培养造就了一批心怀农业、情系农村、视野宽阔、理念先进的“新农民”。为适应现代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一般规律,提升农民生产经营素质,积极培育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不断壮大农民队伍,为乡村振兴源源不断储备人力资本,夯实乡村振兴人才基础。培育和引进更多的农民企业家、青年创客、现代乡贤投身家乡建设。注重那些土生土长又掌握现代科技知识或一技之长的“乡土人才”的培育和引进,使其成为乡村发展的“左膀右臂”。
共建体现乡风文明的美好家园
文化是乡村振兴最基本、最深沉的力量。坚持用好“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辩证法,深度挖掘乡村文化资源,构建具有饱满品位特征和生动气息的新乡土、新农村,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推动文化乡土化。注重从历史、风俗、习惯、技艺方面挖掘丰富的乡村文化内涵,深度挖掘茶文化、红楼梦文化等文化资源,注重生态文化、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的融合,把文化特质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打造一批有当地文化底蕴的特色村。通过建设一批乡贤馆、村史馆等,将乡土文化植入到特色产品、乡村休旅、社区治理等领域当中,彰显江宁街道乡土文化的特色魅力。推动文化便民化。坚持文化惠民,通过完善文化设施,丰富文化活动,大力推进乡村文化建设。建成了全区首家24小时图书馆,以及2000平方米的文体中心大楼并对外开放,同时加快推进铜井多功能文体广场的建设。每年一届的“江宁之春”文艺演出已经成为江宁老百姓自己的文化盛宴,极大丰富了辖区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对加快实现乡村文化从“送”到“种”的转变,发挥了重要作用。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建设,积极组织引导大学生村官、社工、网格员、志愿者,以及“五老人员”、乡贤达人等群体广泛参与,培育组建一支近万人的“志愿大军”,使之成为践行新时代文明的生力军。
绘就乡村振兴诗意栖居美丽画卷
环境好了,生活才能更好。近年来,江宁街道深入实施美丽乡村“四变”工程,持续深入推进生态环境整治。尊重自然生态风貌,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和乡村环境,着力打造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提升基础设施配套。注重发挥资源优势,持续推动“千百工程”任务落实,乡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探索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为重要方向,黄龙岘、朱门农家、红楼稻香村等一批生态文明、美丽宜居的村庄成为家喻户晓的“网红村”。大力发展生态型经济,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加快推进鲜花小镇、声音小镇、健康小镇、体育小镇等重点项目建设,促进乡村基础设施的全面提升。提优美丽宜居程度。坚持“一村一品、一村一韵”,保护好山水基地、空间形态,协调好乡村建筑、田园景观、自然风光。实现了污水管网全覆盖、交通路网全覆盖、公共服务全覆盖,打造世外桃源式的乡村生态环境,延续田园牧歌式的乡村生活方式,描绘诗意栖居的美丽新乡村。提高环境治理效能。坚持生态为基,扎实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深入开展以“污水革命”“厕所革命”“垃圾革命”为重点的农村三年人居环境整治行动。
创建有生命力的党建创新品牌
党的基层组织是根基,只有深深扎在群众之中,才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坚持把抓党建作为最大的政绩,以为民的初心、事业的匠心、工作的用心,激活党员身份意识、激发党员行动意识、激励党员先锋意识,全域推进党建品牌创新,探索基层践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的新路子。打造“长出来”的党建强品牌。坚持“党建创新是长出来而不是安上去”的理念,摒弃党建创新简单化的“复制粘贴”和“拿来主义”,坚持“一村一品、一社一特”,将党建创新的种子根植于基层深厚土壤,并赋予每一个品牌自己的个性和灵魂。因地制宜打造了牌坊“茶乡浓情”、朱门“山茶红”、新洲“红色大篷车”等22个有内涵、接地气、富有时代感的党建创新品牌,使22个村(社区)就有22道不一样的“红色风景”,实现了党建创新品牌全覆盖。推动“融进去”的党建强治理。注重发挥党建工作在乡村振兴、环境污染防治、安全生产、全要素网格治理、精准扶贫等方面的引领作用,創新推出牌坊“扶志基金”、朱门乡村振兴学习堂、江宁“绿主妇”、牧龙“好家风”等拳头产品、服务品牌。同时,立足农业园区、旅游景区、基层社区“三区合一”,打造了“千千结”美丽乡村全要素网格中心,成立党员“啄木鸟”队伍,切实发挥党建品牌创新的综合效应,以细致扎实的服务赢得点赞、争取民心。
(作者系南京市江宁区江宁街道党工委书记)
责任编辑:霍宏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