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扬州:“三个名城”的时代跨越
2019-03-11群众杂志社调研组
群众杂志社调研组
改革开放40年来,扬州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为制胜法宝和动力源泉,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重大历史性成就。走进新时代,扬州进一步解放思想,以高质量发展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为要求,全面提升“创新扬州、精致扬州、幸福扬州”建设水平,精心打造美丽宜居的公园城市、独具魅力的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充满活力的新兴科创名城,推动扬州发展迈向新辉煌。
守正创新,挺立跨越发展之脊
薪火相傳,鼓棹扬帆。扬州是一座守正之城,她风雨沧桑,初心不改;扬州是一座创新之城,她潜力无限,蓄势待发。改革开放40年来,扬州人勇领风气之先,谋划发展之计,奋起千钧之蹄,在守正中创新,在创新中前行,挺起了跨越发展的脊梁。
科学规划绘蓝图。回顾扬州改革开放40年来的风雨历程,每一次发展大跨越都发轫于思想大解放、改革大突破。伴随着城市空间的发展,扬州先后制定了三轮规划,与时俱进对城市性质作了明确定位。1983年第一轮“城市总体规划”提出城市的定位是“历史文化名城,具有传统特色的旅游城市”;1996年第二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时将城市定位为“历史文化名城、具有传统特色的风景旅游城市和长江下游重要的沿江工贸城市”;2002年第三轮“城市总体规划”又将城市定位为“历史文化名城,具有传统特色的风景旅游城市,适宜人居的生态园林城市和长江三角洲北翼区域性中心城市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扬州进一步提出全面提升“创新扬州、精致扬州、幸福扬州”建设水平,着力打造美丽宜居的公园城市、独具魅力的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充满活力的新兴科创名城。城市规划的演进表明了扬州建设“宜居、宜游、宜创”名城、争创城市发展新辉煌的信心和决心。
持之以恒显定力。抓落实就要有锲而不舍、久久为功的战略定力。从改革开放之初以建设历史文化名城为追求,到现在以建设“三个名城”为追求,扬州人始终坚持方向不动摇、目标不漂移、精力不分散,看准的事就排除万难一抓到底,通过聚焦大事要事,清单式、项目化推进重点任务,使各项工作得到落实。特别是近年来,围绕高质量发展新要求,扬州提出了办好“新十件大事”,既有打造产业集群、建设科创名城、发展旅游产业、构建现代交通体系等事关发展全局和长远的大事要事,又有大运河博物馆、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中央水库、滨江公园建设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战略工程。一路走来,不改初心,扬州人正是凭借这种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定力,不断为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精益求精强功能。改革开放40年来,扬州人以精益求精的态度,勇于创新、不断突破,推动扬州从工业城向综合城再向生态城昂首迈进,不断提升城市功能。2014年9月19日,瘦西湖隧道建成通车,打通了扬州城区东西向交通瓶颈;扬州南部快速通道东牵江都、中穿主城、西连仪征,横贯“一体两翼”,缓解了老城区交通压力,提升了城市品质;近10年建成企业院士工作站77家,引进院士专家400多名,汇聚了优质的创新资源;宋夹城体育休闲公园是扬州公园体系建设的开篇大作,体现了扬州城市发展理念的传承和提升;花都汇是垃圾填埋场中“长”出的生态公园,彰显了绿色发展……走进新时代,踏上新征程,聚力创新,跨越发展,扬州的名城建设之路越走越宽。
人民为本,精心打造公园城市
改革开放40年来,扬州把集生态涵养、城市核心资源保护、市民运动健身和社会交往、防灾避灾、城市发展空间储备和预留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城市公园作为扬州新的时代标识,始终坚持人民本位,努力“把人们心目中的扬州建设好”。
系统治理,塑生态环境之美。美丽宜居的公园城市首先是生态环境美。为此,扬州着重对生态环境进行系统化治理。治城先治水,挂牌成立了“清水活水办公室”,专责督办水生态治理。累计投资数以百亿元计的资金,实施“源头活水”“控污截污”工程,使扬州市区河道水质明显改善,基本实现“水清、流畅、岸绿、景美”。同时,实施“绿杨城郭新扬州”三年行动计划。每年从土地出让金中提取5%专项用于城市绿化,保证生态投入增幅高于GDP和财政收入增幅。每年植树500万株,新增城市绿地100万平方米。制定出台《扬州市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在省内首创“市政府大气污染防治联席会议制度”。率先启动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努力推动产业转型提升,为生态减压减负,使绿色成为扬州的城市底色、发展主色和鲜明特色。
舍得投入,务公园建设之实。舍得把最好的地方拿出来建公园、舍得投入资金配设施、舍得投入心思去栽好树,彰显了扬州对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的深刻认识。本世纪之初,扬州拉开了公园城市建设的序幕,建成文昌广场、世纪广场、来鹤台广场、维扬广场等景观绿地20多个。2007年,扬州确定一批永久性保护绿地,蜀冈西峰生态公园、万花园等20多块绿地得到永久保护。2014年起,扬州先后规划改造和建设了曲江公园、龙川公园、扬子津古渡公园、蜀冈西峰生态体育公园。2015年9月,扬州提出建设“111”公园体系的目标任务,建设10个1平方公里以上生态体育休闲公园、100个社区公园、1000个农村“五个一”健身广场。2017年《扬州市公园条例》得到批准并实施,将公园体系建设和管理法制化,这是扬州民生领域首部地方性法规,也是全省首部关于公园的立法。
顺应民心,畅城市发展之脉。一座美丽宜居的公园城市,必是一座普惠式的公园城市,尤其需要发挥交通的公共性和便利性,把公园“链接”到家门口。改革开放40年来,随着环城高速、润扬长江大桥、宁启铁路、扬州泰州机场等陆续建成,扬州形成了“公铁水联运、江河海沟通”的大交通格局。为了进一步夯实公园城市建设的基础、拉近人民群众与公园城市的距离,扬州正在加快推动全市交通形成“外高内快、主次匹配、枢纽居中、快连快通、好行好停、高效舒心”的现代化交通格局,真正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古今辉映,彰显文旅名城魅力
改革开放40年来,扬州以高度的文化自信自觉,借助城市文脉的传承创新,做好古今文明交相辉映的文章,在擦亮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文明城市金字招牌的基础上,坚持国际化视野,打造独具魅力的国际文化旅游名城。
文化为魂,活化优质资源。扬州城市文化具有坚韧厚重、精致秀美、兼容并蓄的品格。扬州将历史文化作为城市的精神宝库,传承古代文化的自信,展现现代文明的自觉,使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扬州在文化挖掘、文化传承、文化惠民上下功夫,把藏在地底下、库房里的文化挖掘出来,在当代重生,在生活中活化。通过评选特色群众文化品牌、优秀群众文化团队,支持民間文化机构举办特色活动,建设城市书房等惠民育民措施,既传承了历史文化,又激发了文化市场的内在动力,让精品先进文化一点一滴渗入寻常百姓家。全市现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3项、国家级非遗项目19项、省级非遗项目61项。
包容为魂,广聚天下好友。扬州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开放包容的城市精神。意大利的马可·波罗、韩国的崔致远、阿拉伯的普哈丁等都曾在扬州留下行迹。以史可法和朱自清为代表的英雄主义文化、以五亭桥等为代表的开放包容文化、以扬州八怪为代表的民本文化得到发扬光大。扬州与世界50多个城市结为友好城市,与160多个国家地区开展经贸、文化往来。近年来,扬州奋力担纲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扬州示范”,加快建设世界运河文化名城。着力建设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和世界运河城市论坛永久会址,先行先试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积极参与海上丝绸之路联合申遗,充分发挥好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的平台作用,办好世界运河大会、世界运河城市论坛,扬州正以大运河文化为纽带,广聚世界好友,“满足世界人民对扬州的向往”。
品质为魂,提升精致内涵。“精致”是扬州城市的基因。近年来,扬州紧紧围绕提升精致城市品质做文章,从精当规划、精心设计入手,增强精品意识,推进精细管理,实现了注重科学发展和可持续的精明增长。不断优化空间布局,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和宁镇扬同城化;持续彰显人文特色,全力打造“文化扬州”;大力改善人居条件,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强化城市设计,突出古城与新区的有机接续、传统建筑与现代景观的有机融合;完善数字化城管新模式,形成了市为指导、区为主导、街道为重点、社区为基础的网格化管理四级责任体系,提升了城市精细化、人性化管理水平,让城市更加温暖、更具温馨、更有温情。
永葆生机,建设当代科创名城
进入新时代,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引下,在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下,扬州提出争创发展新辉煌,深化建设科创名城之路,不断强化城市的魅力。
开启科创发展的“新引擎”。惟创新者进,惟创造者强,创新创造是一座城市永葆生机的活力源泉。扬州坚持把创新创造作为发展的第一动力,让创新创造成为城市的内在气质。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新兴科创名城建设的工作意见》,明确指出建设新兴科创名城是扬州抢抓创新发展机遇的战略举措、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再创辉煌的可靠路径。深入实施创新发展工程,努力引领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为“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扬州”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决胜“两创示范”建设,以顺利通过全国小微“两创示范”验收为目标,加强科技创新28条、知识产权13条、创新券等重点政策的宣传和落实力度,掀起“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高潮,促进“两创示范”工作取得关键性突破,增强城市创新竞争力。
抓住科创发展的“牛鼻子”。一个项目成就一个产业,一个产业撑起经济的钢筋铁骨。改革开放以来,扬州始终坚持抓住项目建设这个“牛鼻子”,用实实在在的项目拉动产业发展,以项目建设的成效促进经济的转型升级、发展质量和效益提升。以高质量项目夯实科创名城基石,始终坚持“项目为王”发展理念,保持项目建设数量不减,更加突出项目建设质量,特别是以项目的亩均投资、亩均销售、税收和竣工后研发投入等论英雄,推动资源要素向高效益高产出的项目倾斜。不断调轻、调新、调高、调绿产业结构,深入实施“科教合作新长征”和“科技产业合作远征计划”,进一步聚焦名校名企、大院大所,从过去造船、石化等传统产业占大头,变为汽车、机械等先进制造业以及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占主导地位。加强与清华大学启迪科技园及MEMS研究院、中科院扬州中心、重庆大学、香港城市大学深圳研究院、航天五院和西安光机所等重点合作项目建设,推动产业结构不断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
构建科创发展的“强磁场”。扬州在集聚创新资源、优化发展环境、创新工作举措上持续发力,促使科创生产要素不断集聚。坚持把科技投入作为战略性投资,建立财政科技经费稳定增长机制。加强现有科技、人才、产业相关政策集成,设立新兴科创名城建设专项资金,加大产业投资引导基金、天使梦想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等投资力度,大力引进天使投资和风险投资基金。扩大“苏科贷”、“扬科贷”、市科技型中小企业风险补偿贷款、“人才贷”等贷款规模,积极探索发展“知贷通”等专利质押贷款产品。加快建设有利于加快科技创新、加速人才汇聚的基础设施和各类公共服务平台。优化新兴科创名城建设的空间布局和载体建设规划,打造生活环境优美、服务功能完善、创新创业活跃、工住平衡的城市创新组团。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持续提升政府服务效能,为科创发展营造优良的环境。
(调研组成员:程骅、尤展、袁文、王昆鹏)
责任编辑:金浩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