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四时期戴季陶与早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2019-03-11谢园园

党史博采·理论版 2019年2期
关键词:戴季陶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

[摘要]通过考察《星期评论》创刊的国内外环境,以《星期评论》中戴季陶署名文章为研究对象,着重分析其与早期马克思主义内容密切相关的劳工运动、女子解放、社会主义、工读互助四个方面,以求科学评价五四时期戴季陶对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发挥的作用。

[关键词]五四时期;戴季陶;《星期评论》;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

[作者简介]谢园园(1994-),女,汉族,安徽淮北人,天津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 D2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8031(2019)02-0015-03

五四时期中国历史上掀起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潮流,新闻出版界涌现一大批进步期刊,如《新青年》《新潮》《星期评论》《湘江评论》《少年中国》《建设》《觉悟》,等等。

戴季陶(1891—1949年),本名良弼,又名传贤,字选堂,笔名天仇,晚号孝园。祖籍浙江吴兴,生于四川广汉。1905年起留学日本,回国后任《天铎报》主笔。1911年至南洋加入中国同盟会,曾任孙中山机要秘书,积极从事反清、反袁世凯的革命宣传工作。1919年与沈玄庐创办周刊《星期评论》。①

“社会主义的讨论,常常引起我们无限的兴味。然而究竟如俄国十九世纪四十年代的青年思想似的,模糊影响,隔着窗纱看晓雾,社会主义流派,社会主义意义都是纷乱,不十分清晰的。”②宣传社会主义的刊物有许多,《星期评论》是其中之一。《星期评论》于1919年6月8日在上海创刊,1920年6月6日自动终刊,共出版53期,每期四开一张,是研究“五四”以來社会主义思潮的重要参考材料。③

一、《星期评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原因

(一)国际原因

1、资本主义势头低落。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资本主义国家一片凋敝景象,各国经济遭受重创,资本主义国家急于复苏本国实力,无暇顾及中国,暂时放松对中国的控制,国内有识之士也逐渐认清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制度的弊端。

2、社会主义势头高涨。“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④俄国宣告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成立,社会主义形势大好,国内有识之士将研究视野转向俄国布尔什维克和马克思主义。

(二)国内原因

1、时事政治的打击。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随着袁世凯称帝,最终以失败告终。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为保护革命胜利果实,发动多次运动,均以失败结局。国内知识分子对中国资产阶级革命前景颇感无望,积极探索其他救国道路。

2、革命领袖的感染。苏俄对华宣言宣布放弃在华利益,获得有识之士的好感,并将目光投向苏俄。苏俄有意向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加之,孙中山在历次与反革命势力斗争过程中,逐渐认识到宣传和军事的重要性。

二、《星期评论》中戴季陶署名文章侧重点

据统计,《星期评论》中戴季陶署名文章(除诗作和译文外)共有139篇,是《星期评论》中撰文最多的作者。⑤其中,与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相关性较高的有劳工运动、女子解放、社会主义、工读互助。

(一)劳工运动

与其他专题相比,《星期评论》中戴季陶关于劳工运动的署名文章数量最多。戴季陶联系国内外工人运动现状,分析劳工运动的必要性,指出资本家和劳动者的本质区别。“资本家对工人,就除了一个契约关系以外,什么都没有了。”⑥他号召广大劳工群众认清形势,团结起来,并提出合理性建议,如八小时工作制,改善劳动条件,规范使用女工和童工,提高工钱,建立工会等。关于劳工问题的解决,戴季陶提出:“我个人人道上的希望,总以为‘温和的‘不流血的的进步,是最好的。”⑦不言而喻,戴季陶反对阶级斗争,提倡阶级调和,主张通过民主方式解决劳工问题。

(二)女子解放

在男权主导的封建社会下,女性一直被视为男性的附庸,“三从四德”道德规范更是套在女性身上的精神枷锁。“从政治观察中国的女子,就可以一句话说,是‘被治者,是‘被征服者。”⑧戴季陶鲜明地指出:“女子要得社会道德上的地位,非求‘经济上的独立不可。”⑨并提出:“我们现在对于‘女子解放问题的努力,不过是1、促进男子和女子的觉悟,使多数人对于两性问题,有正确的了解。2、确立‘关于两性生活之社会的新道德基础,使女子解放问题的进化,成为‘改良的‘渐进的‘有秩序的,减少解放过程中天然的弊害。3、助女子自身解放的能力。”⑩

(三)社会主义

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属同义语。“有许多时候,好像说起社会主义,就是指马克思主义,讲马克思主义,就无异是说社会主义。”?戴季陶在《星期评论》中关于社会主义的论述,多见于他对其他问题的分析与评论中。如“稍为读过一两部经济学书籍的人,总应该都晓得马克思是一个近代经济学的大家。稍为研究过一点欧美社会运动事情的人,总应该晓得马克思是近代社会运动的先觉。”?

(四)工读互助

工读互助团是由蔡元培、陈独秀、胡适、李大钊等17人联合发起并募集经费,主张“人人作工,人人读书,各尽所能,各取所需”,实行半工半读主义,达到教育和职业理想合一的组织。对于名噪一时的工读互助团,戴季陶认为其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一是与家庭决裂导致经济来源受限;二是求学带来的经济压力;三是现实和理想中的学校不符。对此,他指出:“我对于这一个意义上面的新组织工读互助团,是用很感激很欢喜的态度去对着他。但是在另一方面,想到这逼着应该努力求学的青年,没有到工作年龄的青年,要用自己的生产力,去造自己的消费,这种恶毒残忍的社会,心里实在是愤恨的很。”?

三、对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作用

(一)《星期评论》及其创办者戴季陶的作用

《星期评论》曾刊发民国时期一些先进知识分子的文章,如李大钊的《“五一”MayDay运动史》?,陈独秀的《中国革命党应该补习的功课》?,陈望道的《妇女劳动问题的一瞥》?,等等。周恩来曾指出:“当时戴季陶在上海主编的《星期评论》,专门介绍社会主义,北平胡适主编的《每周评论》,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都是进步读物,对我的思想都有许多影响。”?据统计,《星期评论》中宣传和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共计53篇,其中有对马克思等人物的介绍、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关系、俄国布尔什维克的相关情况、马克思主义的具体内容等。陈望道晚年曾回忆:“回家乡义乌译《共产党宣言》。我是从日文本转译的,书是戴季陶供给我的。译好后,由上海共产主义小组设法出版。”?

(二)《星期评论》中戴季陶署名文章的作用

《星期评论》中戴季陶署名文章曾多次提及马克思主义专业术语,如:《对付“布尔什维克”的方法》?一文中,提及列宁、布尔什维克、布鲁汉诺夫、孟什维克;《德国社会民主党的政纲》?一文中,提及《资本论》、“正统派”“修正派”;《可怜的“他”》一文中,提及考茨基、“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我对于工读互助团的一考察》一文中,提及“统治阶级”“有产阶级”“社会平均劳动时间”;《中国劳动问题的现状》一文中,提及“剩余价值计算法”,等等。

总之,《星期评论》刊发文章在讨论国际国内社会主义运动时,无形中扩大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影响,客观上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作为《星期评论》创办人和撰稿人双重身份的戴季陶功不可没。

四、科学评价五四时期的戴季陶

诚然,五四时期戴季陶对早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星期评论》的受众定位为少数精英知识分子,而不是广大贫苦劳动群众。由于阶级、年代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无论是《星期评论》刊物本身,还是戴季陶署名文章,均有其缺陷與不足。由于篇幅原因,在此仅列举一例加以说明。“道德是一致的,是不可分的,是无阶级的。”对此,笔者表示不敢苟同。“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由于阶级立场、服务对象、最终目的等不同,资本主义道德和社会主义道德二者之间也必然存在差异。

正如恩格斯“社会平行四边形”理论所阐述的那样,“无论历史的结局如何,人们总是通过每一个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觉预期的目的来创造他们的历史,而这许多按不同方向活动的愿望及其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各样作用的合力,就是历史。”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要求人们研究问题要辩证客观地将研究对象放入特定的历史环境中,不以现代人的眼光任意评价历史。抛开戴季陶后期国民党右派、蒋介石“智囊”等身份,或许只有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出发,人们才能对五四时期的戴季陶作出一个公允的评价。

[注释]

①冯契.哲学大辞典(修订本)[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214.

②瞿秋白.《瞿秋白文集》文学编(第1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26.

③周振武,周和平.红色起点——中国共产主义运动早期稀见文献汇刊(第14卷)[M].上海:中西书局,上海文艺出版集团,2012:162.

④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71.

⑤肖妮.《星期评论》与五四时期社会改造思潮[D].复旦大学,2010.

⑥戴季陶.国际同盟和劳动问题[J].星期评论,1919(2).

⑦戴季陶.工人教育问题[J].星期评论,1919(3).

⑧戴季陶.中国女子的地位[J].星期评论,1919(11).

⑨戴季陶.社会主义与两性问题(上)[J].星期评论,1919(5).

⑩戴季陶.女子解放从那里做起?[J].星期评论,1919(8).

?戴季陶.“世界的时代精神”与“民族的适应”[J].星期评论,1919(17).

?戴季陶.可怜的“他”[J].星期评论,1919(14).

?戴季陶.我对于工读互助团的一考察[J].星期评论,1920(42).

?载《星期评论》1920年5月1日第48号劳动纪念号第1张.

?载《星期评论》1920年1月4日第31号新年号第4张.

?载《星期评论》1920年5月1日第48号劳动纪念号第2张.

?周恩来.周恩来同李勃曼谈个人经历(1946年9月)[J].瞭望,1984(2).

?宁树藩,丁凎林.关于上海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活动的回忆——陈望道同志生前谈话记录[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3).

?载《星期评论》1919年6月22日第3号.

?载《星期评论》1919年8月10日第10号.

载《星期评论》1920年2月1日第35号.

戴季陶.旧伦理的崩坏与新伦理的建设(二)[J].星期评论,1919(2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7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54.

猜你喜欢

戴季陶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国民党右派 戴季陶的“红”黑人生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戴季陶:“姐姐”的话儿记心上
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创建新时期高中思想政治课堂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学生社团建设
戴季陶的戒酒戒指
戴季陶酗酒险送命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