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审计现状及研究
2019-03-11李新月
李新月
一、引言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生产力得到高速发展、经济社会结构优化改革、国际地位日益提高,但我国经济腾飞的同时也污染了大片环境,把生态恶化作为代价换来地区经济迅猛发展,这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我们应寻求环境和经济平衡点,做到“既要金山银山,又要青山绿水”。此外,十八大报告中强化了政府在自然资源环境保护方面的职责,将用途管制落到实处,确定环境保护红线,限制水土资源、环境资源和海洋资源过度使用。十九大报告明确了生态文明作为民族千年发展大计的地位,因此应贯彻落实相关生态保护举措。而国家审计应承担起管控地方生态的职责,严惩损害生态的行为。此外,针对自然环境审计,国外的开展时间更长,根据已有的实践经验,自然环境审计有助于环保举措落到实处,有助于贯彻可持续发展政策。而我国自然资源环境审计进程缓慢,仍在探索如何将理论运用到实际。当下如何发展自然资源环境审计,推进社会主义“五位一体”建设成为政府工作难题之一。
二、我国水资源概况
我国水资源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特点:第一,淡水资源极其匮乏。我国河川径流总量次于巴西等五国,居世界第六位,但按人口平均每人占有年径流量2670 立方米,仅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数的四分之一,按耕地平均每亩占有年径流量1800 立方米,约相当于世界平均数的三分之二。在淡水资源总量方面,我国储量为28000 亿立方米,为世界水资源总量的6%,位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之后,即世界第四位。然而因人口庞大,我国人均水资源量仅为2300m3,只达到全球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与此同时,我国用水总量又远超其他各国。第二,水资源及其环境遭受了严重污染。我国的主要淡水资源在河流方面来自于辽河、海河以及淮河,在湖泊方面主要来自于巢湖、太湖以及滇池,但这些水资源大都遭受了较为严重的污染,其环境承载力已经远远不能承担来自人类的污染排放。第三,我国的污水处理行业存在严重的漏洞和不合理的运行模式,运行效率极其低下,并且没有受到严格有效的监管,存在着大量的“灰色”排放行为。因此,为监管各部门有效执行环保措施,水资源审计应社会需要而生。
三、文献综述
我国学者近年来对水资源审计展开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朱友干(2015)研究了如何编制水资源资产负债表,认为可以借助收益法评估水资源价值。俞雅乖、刘玲燕(2015)在构建水资源绩效审计评价体系时,拆分定量和定性指标,前者主要包括公司内部项目指标,而后者涵盖水资源经济和效益指标等。吴勋,武月(2017)认为如今环境审计以环境财务审计为主,缺少对环境合规性等方面的独立审计,相关理论仍不完善。曹越,罗泽芸,伍中信(2017)则认为当下环境审计主要是事后审计,应结合事前、事中和事后审计,从而起到有效预防、动态监管和事后总结评价的作用。并且现有的环境审计很少评估专项环境保护资金的利用效益以及相关环保政策的落实情况,应重新分配仅有的环境资源,力争经济可持续发展。
纵观以上文献,考虑到每个企业的环境意识、利益立足点、环境政策不同,上述成果虽然为企业环境绩效评价的指标选取提供了思路,但该标准主要为区分不同类型企业的环境绩效,受众为企业外部利益相关者,因此无法满足企业内部管理者的诉求,从而企业应根据自身情况使用该指标体系。此外,企业应创立一系列符合本企业特征的环境会计核算制度。
四、我国水资源审计现状分析
作为环境审计的组成部分,水资源审计具备环境审计的共性,但也有其较为特殊的地方。为此,针对水资源审计,我们进行了以下的现状分析。
(一)水资源审计的意识薄弱
近几年,关于水污染的问题被频频报道后,才引起了人们对水污染问题的关注。虽然各级政府对水资源审计逐渐重视,但长期以来人们对水资源审计始终处于忽视的状态,因此关注后的效果依然不容乐观。
(二)水资源审计应重视预防工作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目前我国水资源审计大多针对于已经发生了的问题。显而易见,在问题暴露之前对水资源审计的效果远远大于问题出现之后再进行的弥补。因此,水资源审计应重视预防工作,建立相应预警机制。
(三)缺乏水资源审计的相关依据
审计学科注重严谨性,无论进行审计工作的环境条件如何,都必须掌握充分的依据为审计结论作支撑。我国审计方式以企业财务审计为主,而传统的水资源审计也主要和财务审计相关,缺少水资源审计相应的审计依据。同时水资源审计的背景比较复杂,但我国在环境审计方面的人才较为缺乏,相关财务人员大都对传统的财务审计较为熟悉,而新型的环境审计又需要足够的自然资源的知识背景,因此需要重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一方面可以从相关专业大学生课程培养方案入手,另一方面应加强对财务人员和水务部门工作者的技能培训管理。
(四)资金是水资源审计的主要对象
目前,政府是实施水资源审计工作的主体,而政府将水资源保护资金作为审计的主要对象,政府将水资源审计工作的重心放在水资源保护资金的管理和使用以及专项资金用的合规性等方面。因此水资源审计的对象及其主体还是比较单一的。
五、我国水资源审计的发展对策
(一)创立多元化的审计指标和程序
不同地区水资源现状各异,因而相关水资源绩效审计的程序和目标也不相同。各地区在开展水资源绩效审计工作时,应当切实考虑自身水资源资产的现状,合理有效地开展水资源开发利用、水污染治理、相关水务政策执行的绩效审计。一般应当以不同的审计对象为基础来设立审计目标,进而依据各异的目标进行评价指标和审计程序的构思。
当设立水资源绩效审计的目标时,除考虑效率效果、公平、经济以及环保影响因素时,还需要将群众满意度的问题纳入其中,因为水资源的健康越来越关系到人民生活的幸福感,成为人民美好生活需求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二)调查并追责已发现的问题
环境绩效审计过程中,发现违法违规事件的概率较小,通常面对的是拖延和环境威胁等情况,此时也应界定有关部门和领导的责任,严重时给予一定处罚。当审计意见对相关部门影响不显著时,虽然能迎来整改后的一些效果,相关部门却可能不重视审计意见,再次出现拖延等问题,造成审计资源的浪费。因此,当审计发现问题后,审计部门一方面披露相关问题,另一方面应采取进一步程序找出问题根源,追查个人责任,把审计结果与部门以及个人的绩效考核结果挂钩。
(三)加强部门合作,贯彻落实整改举措
水资源绩效审计可能涉及环境保护局、统计局和财政等多个部门,因此审计工作需要多部门间的密切合作。尤其在审计工作后,应注意各相关部门需要归纳总结审计意见,让环境审计工作更有现实意义。当下出现了审计工作配合度低、审计结果重视度低、审计建议采纳度低的情况,屡见不鲜。这样,一方面浪费审计的人力物力和时间资源,另一方面又没有解决问题。因此,为保证审计工作顺利进行,部门间应加强合作,同时政府也需要向各部门说明审计工作的必要性,贯彻落实整改举措。
(四)确定水资源审计立法程序,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
审计作为一门严谨的工作,在下结论之前必须有足够的法律法规作为支持和依撑,法律法规的不健全也是导致我国水资源审计进程缓慢的一个不可忽略因素。同时要注重加强绩效审计,当下水资源审计仅针对资金用途,也就是审计企业是否按照相关规定合理合法地使用资金。在进行水资源绩效审计时,应该站在更宏观的高度考虑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一方面可以提高资金使用透明度和资金利用效率,另一方面又能降低水资源的污染程度。
(五)自我培养或者引进水资源审计的专业人才
对财务报表熟悉的审计人员可能对水资源现状一无所知,对水资源保护有深刻认识的专家可能对审计程序与规定一窍不通,因此,逐渐磨平其中的矛盾,加强人才之间的交流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水资源事业的发展。在水资源审计这一特殊方面,即使有一套较为规范完整的审计制度,但是如果缺乏足够的资源保护的知识背景,也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
(六)完善企业的会计制度,完善水资源的审计报告格式
目前,企业大都在附注中披露水资源审计的相关情况,只有在水资源污染产生较大影响时,才会在财务报表中对这一方面进行着重标明,这不利于报表使用者了解企业对水资源的使用和破坏情况。所以企业应该完善相应会计制度,完善并出具单独的水资源审计报告,从而承担起一定的社会责任,这有助于提高财务报表相关者的水资源审计意识,进而提高我国整体的水资源审计水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