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缝隙护理管理提高急诊护理质量的应用价值研究
2019-03-11周立敏
周立敏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科 江西 南昌 330006)
从临床实际情况看,医院24h对外接接诊窗口为急诊科,患者往往病情急且重,易产生负性情绪影响治疗效果,因此相关医护人员需具备良好服务态度与专业化技能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切实制定针对性护理方案,确保其病情康复期间能体会到完整细致护理,使得患者具有信任感,从而推动医院向着可持续方向发展[1]。为分析无缝隙护理管理对提高急诊护理质量的应用价值,我院研究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取2017年5月—2018年4月我院收治的急诊科患者108例,研究组(n=54):男35例,女19例,年龄18~73岁,平均年龄(39.62±15.34)岁;对照组(n=54);男30例,女24例,年龄19~75岁,平均年龄(39.85±15.27)岁。各资料无差异(P>0.05),可比。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管理,严格按护理流程实施操作,协助开展抢救措施等。研究组以对照组为基点实施无缝隙护理管理,(1)成立专业管理小组,配置无缝隙设备:结合患者与医院实际情况成立无缝隙管理小组,每周定期对小组成员实施无缝隙护理培训方案,明确其各自职责,切实掌握疾病相关急诊抢救措施,不断优化小组成员专业技能与实践操作能力,以患者病情为基点切实实施不同情况护理方案,确保各急诊护理工作能有序开展。其次,严格按照“三区四级”对患者加以合理安置,不断优化急诊检验科、心电图室、影像科与药方配备,同时配置最先进急救仪器设备,提供轮椅或平车等,以供患者就诊或转运,引进先进急诊电子信息系统,对急诊患者就诊秩序加以改善,从而优化其就医体验。(2)合理搭建无缝隙排班模式:患者入院后需合理搭建对应护理责任关系,以白班-小夜班-大夜班换班为基点切实开展小组式轮班,早晚工作繁忙段、节假日或连班期间需增加医护人员,以其自身实际情况为基点合理排班,有效缓解工作压力。实施岗位轮转制24h护理无间断排班,优先对高年资护士安排分诊,组长需全面把握护理质量,以抢救技能室优质护理作为重要核心,建立健全培训规章制度,同时对刚入职护士需将“导师责任制”落实至实处,充分发挥急诊专科护士带头作用,充分利用主动脉球囊反搏等新型技术,定期考核检验培训效果。
1.3 观察指标
两组护理质量与患者满意程度对比
护理质量:参考《医院临床护理服务质量评价指南》[2],测定两组接诊护士分诊不准确率、急救车辆与药物准备完好率、接诊意外事件发生率与急救技术考核合格率4项。
患者满意程度:患者填写本院满意度调查问卷,测定两组护士耐心解释、及时巡回病房与污染衣物,各评分越高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2.结果
2.1 急诊护理质量
与对照组比,研究组急诊护理质量高,P<0.05,见表1。
表1 两组急诊护理质量对比[n(%)]
2.2 患者满意度
与对照组比,研究组患者各满意程度高,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满意度评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患者满意度评分比较(±s,分)
组别 n 护士耐心解释 及时巡回病房 污染衣物研究组 54 4.97±0.14 4.92±0.21 4.39±0.31对照组 54 3.02±0.15 3.54±0.42 3.28±0.41 χ2 - 69.8377 21.5959 15.8691 P - 0.0000 0.0000 0.0000
3.结论
急诊科工作繁重,患者病情重且护理质量要求高,其需切实开展针对性护理措施改善病情,因此不断优化护理人员专业技能与实践操作能力对改善护患关系,提高整体护理质量具有积极重要意义。
大量研究数据表明,对急诊科患者实施无缝隙护理管理措施能为急诊护理质量提供重要参考依据,该护理模式与护理流程往往环环相扣,明确各护理人员职责与责任,完善交接过程,避免其产生护理工作漏洞,确保整个护理工作顺利开展。其次,该护理模式对急救患者开放绿色通道,有效纾解其负性情绪,缓解患者疼痛感,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信心,显著提高治疗依从性。刘爽,季冬月,朱秀静等研究中明确指出[3],对急诊科患者实施无缝隙护理管理能提高整体护理质量,确保整个护理工作具有连续性,减少医疗纠纷,因此在临床被广泛应用。
在本次研究中,与对照组比,研究组急诊护理质量高,患者满意程度也高(P<0.05)。由此可见:对急诊科患者采用无缝隙护理管理与显著提高急诊护理质量,改善护患关系提高满意度,减轻医疗纠纷,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