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无创正压通气治疗重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效果分析

2019-03-11蒋剑文

医药前沿 2019年2期
关键词:呼吸衰竭阻塞性通气

蒋剑文

(绵阳市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 四川 绵阳 62100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属于呼吸系统疾病,随着社会污染的日益加剧,此病发病率也在逐年上升。临床治疗此病多采用机械通气治疗,但其反复插管,会加重患者痛苦[1-2],引发多种并发症。本文以我院收治的重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患者为例,探讨无创正压通气在其中的应用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7年8月—2018年8月期间我院收治的重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患者80例纳入研究,依据抽签法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参照组,每组患者40例;实验组男(n=21),女(n=19),年龄为52~82岁,平均年龄为(67.12±0.65)岁;参照组男(n=23),女(n=17),年龄53~83岁,平均年龄为(67.45±0.15)岁。对比两组患者基础资料,检验后结果为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本次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允许,所有患者均自愿参与,并与医院签署了同意书。

1.2 研究方法

参照组行常规治疗方法,采用吸氧、止咳化痰等措施,纠正患者水电解质,使其保持在正常水平。实验组常规治疗后,行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患者平躺于床上,保持上气道畅通,将面罩放于患者脸上,固定后,将其与呼吸机连接,设置参数。呼气压参数设置为0~5cmH2O,吸气压参数设置为7~14cmH2O,呼吸频率为每分钟12~15次,氧浓度为40%~60%。依据患者病情变化,调整面罩,通气时间每天调整两次,每次时间以2~4小时为宜。

1.3 观察指标

观察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效果及肺功能(FEV1:最大呼气第一秒呼出的气量的容积、FVC:用力肺活量)改善情况。效果评价:患者经治疗后,肺功能好转,症状明显改善,则为显效;患者肺功能有所改善,则为有效;患者病情无变化,且逐渐加重,为无效。

1.4 统计学分析

2.结果

2.1 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效果

实验组效果更好,显著优于参照组,统计学意义存在(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分析[n(%)]

2.2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肺功能指标

两组患者治疗前,肺功能指标没有显著差异,统计学不存在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肺功能均好转,实验组更好,与参照组t值检验,统计学存在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肺功能指标比较分析(±s,L)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肺功能指标比较分析(±s,L)

组别 例数 FEV1 FVC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实验组 40 1.51±0.36 2.45±0.41 0.85±0.48 1.86±0.69参照组 40 1.52±0.35 1.47±0.58 0.79±0.47 0.98±0.54 t - 0.1259 8.7262 0.5628 6.3520 P - 0.9001 0.0000 0.5738 0.0000

3.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主要发病群体为中老年人,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其发病率也日益提高[3-4]。此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患者肺活量正常情况下,不完全可逆气流受限,导致肺泡内残气增多,稀释新鲜空气,造成通气功能障碍,最终引发呼吸衰竭的发生。对于重症患者来说,其病情反复,容易引发不良结局。以往,临床治疗此病多采用雾化吸入等方法,但其效果却并不稳定,有待进一步研究。无创正压通气是新兴治疗方法,其在临床的运用比较广泛。此方法优点较多,相较于有创通气,其对患者的创伤性小[5],可以减轻患者痛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另外,无创正压通气可以对患者气道阻力起到降低作用,减少氧含量的消耗,以此改善患者通气功能。

本次研究中,实验组在运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后,与参照组常规治疗情况进行对比,结果显示,实验组效果显著较好,其总有效率高达92.50%,高于参照组的75.00%,优势明显;而在患者治疗后的肺功能情况方面,实验组改善力度大于参照组,说明实验组治疗方法可以从根本上控制患者病情发展,改善其呼吸衰竭的状况。

综上所述,在重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患者中,应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可以增强治疗效果,加快患者康复速度,临床价值显著。

猜你喜欢

呼吸衰竭阻塞性通气
《呼吸衰竭》已出版
《呼吸衰竭》已出版
不通气的鼻孔
实用无创机械通气技术进修班招生简介
《呼吸衰竭》已出版
《呼吸衰竭》已出版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干预及护理
通气汤联合艾灸防治妇产科术后腹胀4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5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94例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