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盛情饕餮
—— 年夜饭

2019-03-11徐文龙插图张婷婷

投资北京 2019年2期

文/徐文龙 插图/张婷婷

论起新年,最重要的一天应该是年三十儿,这一天的重要事项可不少:放鞭炮、看春晚、互相拜年祝好……除去这些,自然还有最重要的一项:年夜饭。大年三十儿晚上这顿饭是断然不能少的,它是“过年”这件大事儿最精彩部分的开幕式,同时也是一次祝福与情感交流的盛会。“年”专题的第三期,我们就聊聊年夜饭。

夫子,吃了吗您?

当下的年夜饭可谓是“海陆空三军齐备”,飞禽走兽无一不全。回溯到秦汉,这是神仙过的日子。

先秦时,人们的主要农耕作物是麦、黍、稷,即大麦、黄米与小米。中国是小麦的原产地之一,但先秦古民们还不会制作“面粉”,麦粒大多被人们做成“麦饭”。彼时水稻也同样不被重视,因为古代经济文化中心都在黄河流域,水稻种植规模实在有限。这意味着那时的人们要是想吃年夜饭,主食只能以粗粮为主了。所以如果你过年时梦中偶遇我们的“大成至圣先师”,问他“您吃饺子了吗?”,孔老夫子怕是能一脸茫然地问你“饺子是个啥?”。

到了汉朝,谷物制粉技术逐渐推广,才出现了较为原始的饼、馒头和面条,但这一技术的出现也并未对那时人们的饮食结构起到什么太大影响,真正的改变其实发生在唐朝。

唐朝时大麦、小麦和小米,在北方已经渐渐成为了主要农耕作物,人们已经开始大规模食用“细粮”。可即使如此我们现在饭桌上最主要的主食——米饭,还是因为南北的种植差异与高额的运输费用,导致大米在北方成为了富人的专属“奢侈品”。这一局面直到北宋人口南迁为止才有所改观,尔后的中国,南北粮的差异也就逐渐缩小,趋于持平了。

除去粮食,菜肉等物也不是随随便便能摆上饭桌的。

在没有冷链、大棚种植的古代,人们能吃到的蔬菜实在是屈指可数,尤其在北方,普通百姓想在冬天有菜吃只能靠腌咸菜了。因此晋朝时的巨富石崇能在冬天用鲜韭菜招待宾客,也算是“低调奢华”了。

微视频和直播是当前新闻报道中运用最为广泛的传播载体之一。2017年,紧跟各项时事,各报业机构制作了一批高质量的视频作品,例如新华社在“一带一路”国家合作高峰论坛系列报道中推出的动画《Let's go Belt and Road 一带一路世界合奏》、新华网在建军90周年到来之际发布的《大国强军梦》等视频,封面新闻直播《俯瞰“川藏第一桥”》等直播,以优质的内容及创新的形式吸引了大量用户。除了自身在新闻短视频和直播方面的尝试外,各报业机构也通过合作方式积极拓宽新闻报道传播渠道。2017年7月,澎湃新闻旗下所有原创视频内容入驻头条号。

不过温室大棚也并不是现代才有的技术。唐朝的都城长安城附近有很多温泉,皇室为了能够吃到反季节蔬菜,开始尝试使用地热建造温室。宋朝时,温室技术进一步推广,北方民众的年夜饭上才逐渐有了蔬菜。而在南方地区,过年时的蔬菜则大多是牛蒡、紫苏等等,也不若春夏秋三季供给丰富。

肉对先民们来说倒不是个难解决的问题,但如果你家的年夜饭桌上有牛肉,那怕是躲不过挨上一顿板子的命运了。民以食为天,作为传统农耕古国,牛是必不可少的农耕用具。因此历朝历代大多不准食用耕牛。过年时如果实在嘴馋想吃牛肉,只能冒险去买“黑市牛肉”了。宋朝时一头耕牛要5-7贯钱,可这头耕牛庖而解之,却能轻易卖到二三十贯的价格。卖不出去?实则趋之若鹜。

好在除去牛肉,古人餐桌上的肉食还是极丰富的,这一顿年夜饭自然也就不显得寒酸。羊肉是首当其冲的,由于北方游牧民族不断南下,放牧区域持续扩大,羊肉一直是我国古代餐桌上的主要肉类。在羊肉之外,还有野鸡、野鹿、野兔等等山野味,也是年夜饭中的一大肉食生力军。

唯一和现在不太相同的,是古时的海、河鲜供给十分发达。早先我国水系繁多,渔业又是除农业外的支柱产业,所以古代人的年夜饭餐桌上,必少不了鱼、虾、蟹、贝。

“年夜酒”,来二两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以及技术的飞速革新,在当下的年夜饭餐桌上看到各类反季节蔬菜、各种肉食、海产已不是新鲜事,甚至过于日常化了。人们已经开始追寻新的方式吃这顿年夜饭,比如解放自己的双手,全家一起到饭馆里吃上一顿。酒足饭饱后回家沏上一壶好茶众人围坐,谈天说地好不欢愉。

其实这反而更有古风。

古人的年夜饭在隋唐前,对年夜饭的“饭”倒未必太感兴趣,“年夜酒”实则蔚然成风。秦汉时期,尤其是汉代,人们迎新年大多会喝椒柏酒。这原是楚国用来祭神的酒,后人认为在新年饮此酒可长寿,于是大年夜有了一个习俗,饮椒柏酒。

这酒喝喝得不是热闹,而是福祉。依照晋人董勋所记:“俗有岁首用椒酒,椒花芬香,故采花以贡樽。正月饮酒先小者,以小者得岁,先酒贺之。老者失岁,故后与。”意思是说新年时人们喝椒柏酒,要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依次喝下去,才能有祈求长寿的作用。这样的喝法除了暗合天命长幼,也大有全家并进,齐家和谐的意味。

及至魏晋时期,这个习俗也还是没有改变,人们依然将年关岁末一同饮酒作为大年夜的主要庆贺方式。这顿年夜酒,喝得是祝福也是情感。那时候这顿酒要全家围坐,先感谢上苍庇佑,尔后晚辈叩首祝长辈长寿健康,再来互赠礼物道福。这些都做过,才开始觥筹交错。

前文提到的,随着种植和畜牧等业渐渐发展,年夜饭也终于慢慢发生了变化。这顿饭在情感之外,终于成为了一场饕餮盛宴——酒宴摆下、脍炙齐备,全家围坐,共贺新年。

你妈喊你回家吃饭

历史永远是转动的,到了当下,即使我们不再注重这顿饭要有鸡鸭鱼肉,而是更注重它的健康与新奇,可情感的内核却随着时代前进的脚步而愈发强烈震动着了。

新时代的青年人,无论南漂北漂,都是漂。既然是漂泊,自然要离家的,平日里不可能随随便便“常回家看看”。可过年是不能疏忽的,必要回家看看。于是就有了春运大军,有了一个个在火车上思想家乡归心似箭的年轻人们,更有了那些无法归家甚至落泪的漂泊者。

等随着思念走过崇山峻岭、越过高山大海,因为春节假期而得以回家、因为团聚而渴望回家的人们,与长久不见的家人们团聚时,年三十儿那顿年夜饭,是游子归家的热泪、是母盼儿归的渴望,是超越了这顿饭本身的“情感饕餮”。

笔者有个叔叔,长年在全国各地奔波,每次归家,最早也是年三十儿的中午了。彼时爷爷还未过世,孙男嫡女没有一个不到爷爷家过年的,全家人围坐,但年夜饭一定要等到叔叔回家才能开席。笔者儿时不懂事,未开席偷了一个丸子,父亲与大爷齐声呵斥,母亲自然不应,出言劝阻。爷爷当时发了话,笔者此时还能记得:

“这顿饭不是等他,家里不管谁没到,只要说了回来,都要等。少了一个人,家里不团圆。今天如果他说好没回来,也要放一双筷子在桌上,大家才好开吃,等你小子翅膀硬了,飞出这个家去,年三十说了要回来,我们也这样等你。”那时我深切地感受到这顿饭的力量,它仿佛有着什么魔力,凝聚着我们全家的期待,一种对阖家欢乐的期待。甚至可以说它是个仪式,一个步骤都不能少,少了一个,仿佛我们来年就真的不能一帆风顺,和和美美了。现在想来,无论谁家也是这样。这顿饭以一个“吃”字作为形式,但其背后的意义要大很多,它代表期盼、代表福气、代表家庭和睦,更代表国人对家庭,甚至命运的哲学理解。

这顿饭太大了,饱含情愫。

过年好!

年夜饭,归根结底还是一顿饭——“吃”嘛,此时当下若说有什么是最不成问题的,怕吃这一项是定然要列在其中的。且过年能够表达心意的,远不止于年夜饭。不过作为奏响春节高潮前奏曲的重要事项,年夜饭实在成为了我们所有人心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阖家团圆、觥筹交错、把酒言欢,这样的场景有谁不喜欢呢?而年夜饭又是一年里最顺理成章,能够让人们舒舒服服、根本无需借口,就能坐在一起卸下所有的烦恼与事物,只顾眼前这顿饭、身边这些人的最好机会。单冲这一点,不谈其他,年夜饭就必须得吃,这样的饭吃着放松,也舒服。

所以无论您今年是已经早早办了年货,还是买好了票正准备回到百或千里之外的家乡,又或是您有着什么更新奇的想法,而打算过一个“潮”年,我们都祝愿您能够和家人一起,团团圆圆、好好地吃上一顿年夜饭,为您的春节奉上一场最美好的开幕式。

最后的最后,笔者与《投资北京》杂志社全体同仁,祝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