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乡村振兴 有了“施工图”
2019-03-11何佳艳
文/本刊记者 何佳艳
《北京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以下简称《规划》)1月24日出炉,描绘了未来五年北京乡村发展的施工图。《规划》有哪些突出特点?在促进和改善民生方面有什么新招实招?在当天的新闻发布会上,市发展改革委、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规划》坚持农民主体,在促进和改善民生方面将重点发力。
《规划》明确,到2020年,6.8万户低收入农户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将超过现行人均11160元的低收入农户认定标准线,234个低收入村全部“脱低”。
因地制宜编制规划
《规划》全文共十章,分别是规划背景、总体要求、构建乡村振兴新格局、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提高农村民生保障水平、繁荣发展乡村文化、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完善城乡融合发展政策体系、规划实施。《规划》还设置了10个专栏,包括1个指标体系、2个工程、3个计划、4个行动,部署了42项重点任务。其中,指标体系中突出对农村生态环境、农产品质量安全、农民增收脱低以及乡村文化传承和人民群众获得感的注重。
按照《规划》,未来北京乡村的发展,将按照城镇建设区、生态保护红线区、乡村风貌区“三类地区”和整治完善类、城镇集建类、特色提升类、整体搬迁类“四类村庄”进行分类指导。
北京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北京作为一个超大城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将准确把握“大城市小农业”“大京郊小城区”的市情和乡村发展规律。将因地制宜来编制村庄的规划,不搞大拆大建,体现京韵农味,突出差异化,避免城市化,“规划的编制主体也很明确,村党组织书记要带着村民共同谋划,再让规划师从专业角度描绘发展蓝图”。
据介绍,目前71个市级试点村全部完成规划编制工作,993个创建村完成规划初稿。《规划》还要求,农村建设将强化规划管控,村庄规划要明确承包土地、集体产业用地、宅基地的四至范围,确定村庄内的各类公共设施选址,健全完善住房建设导则和村庄风貌导则等配套政策,注重文化保护和传承。
将创新土地经营权流转方式
备受关注的农地流转问题,《规划》里也有涉及。据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全市已基本完成了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确权承包地面积达277.35万亩。未来,还将积极探索农村承包地 “三权分置”的有效实现形式,支持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依法向金融机构融资担保、入股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将衔接落实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的政策,让农民吃上长效‘定心丸’”。
据介绍,目前已流转土地占确权总面积的68%。北京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还将创新土地经营权流转方式,探索通过建立统一的集体承包土地流转平台,规范流转行为,有序利用土地资源。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方面,目前全市正在稳步推进大兴区土地征收、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和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北京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将总结这一试点经验,缩小征地范围,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直接入市留出足够空间。”
宅基地方面,《规划》明确,将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保障宅基地农户资格权和农民房屋财产权,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探索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在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有偿退出机制。据介绍,目前本市已出台规范引导农民闲置房屋盘活利用政策意见,鼓励利用闲置房屋发展健康养老、度假休闲等第三产业,形成了延庆原乡里、怀柔田仙峪、密云干峪沟等一批典型经验。《规划》中还明确,“涉农区将编制乡镇域规划,可预留不超过5%城乡规划建设用地指标,用于零星分散、单独选址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设施建设”。
多重民生大礼包
发放民生大礼包,让政策惠及民生,这是《规划》的主要目的之一。《规划》提出,要坚持农民主体,改善民生,未来五年给广大农民送去民生“大礼包”,通过实施一系列的重点任务和项目,促进人居环境质量提升,切实满足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促进农民增收方面,一方面做好低收入农户持续帮扶,推动从促进增收向包括加强教育、医疗、住房保障在内的系统帮扶转变,到2020年,6.8万户低收入农户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现行标准线,234个低收入村全部“脱低”,并将实现低收入农户帮扶和社会救助政策的统筹衔接;另一方面,将通过落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管理制度,扩大就业失业管理制度覆盖面,完善就业创业帮扶措施,实施精细化公共就业服务,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做到“需帮尽帮”。
在农村教育上,要继续完善学前教育布局,实现每个乡镇拥有1所公办中心幼儿园,基本实现户籍儿童学前入园全覆盖
在农村生态环境改善方面,将构建平原地区大尺度森林湿地,完善以浅山区为重点的生态涵养区造林绿化,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大留白增绿和拆违还绿力度,不断扩大绿色生态空间,建设更高水平的园林绿化生态系统。《规划》提出,到2022年,全市新增森林绿地面积96.4万亩,相当于220多个颐和园的面积。
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进一步规范完善农村基本服务设施、交通物流设施、“煤改清洁能源”、信息化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推动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互联互通。比如,通过实施污水垃圾治理,扎实推进“厕所革命”和“四好农村路”建设,本市城乡结合部、重要水源地和民俗旅游村等重点地区农村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将由52%提高到95%以上,全市农村生活垃圾将得到有效处理,户用卫生厕所将基本实现全覆盖,周末和节假日乡村旅游发展地区道路拥堵和停车难等问题将得到有效解决,乡村公路将更加安全通畅。
在农村公共服务提供方面,持续提高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水平,打造“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七有”民生保障体系,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一体化和均等化。
例如在农村教育上,要继续完善学前教育布局,实现每个乡镇拥有1所公办中心幼儿园,基本实现户籍儿童学前入园全覆盖。
在健全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上,到2022年,基本实现每个乡镇都有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乡镇卫生院,并统筹规划、补充完善村级医疗卫生机构设置,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服务15至30分钟可及的目标。
在养老服务机构建设上,到2022年,建成不少于450家农村幸福晚年驿站,平原区、浅山区每个乡镇建设1个养老照料中心,农村养老机构能够为入住老年人提供不同形式的医疗卫生服务。对于居家养老的农村居民,将通过打造“老年餐车”,解决老人们的日常饮食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