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老旧小区改造 提升居民生活品质
——以杭州下城区为例
2019-03-11任雁鸣
文 任雁鸣
杭州老旧小区改造,一直走在全国前列。6月12日至13日,李克强总理来杭重点考察了老旧小区改造工作,并在一周后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部署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顺应群众期盼改善居住条件。杭州该如何进一步争创老旧小区改造全国标杆,让人民群众拥有更多获得感?笔者结合“三服务”,在下城区开展的老旧小区改造的调查研究。
提升改造在路上
下城区是杭州老旧小区集中区之一,共有住宅小区289个、3478幢、18.9万套,总建筑面积1462万方,其中2000年以前建成的老旧小区178个、2402幢、11.6万套,总建筑面积650万方,占总建筑面积的44.5%。下城区要打造世界名城一流核心城区,提升老旧小区居民生活的“高品质”至关重要。
多年来,下城区持续推进老旧小区居民生活品质提升,目前已呈现一些成果。一是开展环境整治。分期分批对老旧小区的雨污水管网进行改造提升,完成752幢房屋“清肠”;对相关道路市政雨污水井进行集中式翻盖清疏,清疏管道82公里,清淤3682方;通过“三改一拆”实施老旧小区改造,累计改善712幢,惠及2.69万户。
二是实施重点改造。启动“七村”农居房全面改造,对全区房屋安全进行全面排摸,经鉴定为C、D级危房65幢,农村危旧房26幢,均建立“一楼一档”。
三是推进服务创新。在全市首推“小区管家”模式,2018年完成10个小区的“小区管家”入住,惠及居民2.37万户;设立社区“自备项目金”,让居民急需的民生实事项目直接由社区居民投票决定。
四是完善居家养老。建成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74家,探索“中央厨房+配送餐”“互联网+配送餐”等助餐模式,运用新技术为老人提供紧急呼叫、主动关怀、亲情通话、特殊“助急”等服务。
五是丰富社区文化。制定“文化超市”“一社一品”等公共文化服务政策,做好“社区文化月”“星级团队大展演”等群众品牌活动,全区社区文化阵地总面积达92648方。
六是提高民生福祉。在全省率先试点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工作,深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启动“二次供水”三年改造计划,推进老旧小区既有设施改善,2018年完成加装电梯31台。
提升改造有“五难”
设施破损维修难。存在“三多一没有”问题,即开发商多、自建房多、回迁房多、没有原始档案。伴随着城市成长的各种烦恼,问题矛盾叠加,道路破损、房屋漏水、地基沉降、墙体开裂、地下管网堵塞和公用设施损坏等现象时有发生,而社区又缺少维修资金和力量,只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
环境杂乱整治难。公共资源被侵占,从楼道到屋顶空间,从沿路沿街到地下室,从狭小的活动空间到绿化带,总能看见乱堆、乱扔、乱占的杂物。这些“从娘胎里带来的问题”,使街道、社区陷入“没完没了”的整治任务。
协同弱化管理难。通向老旧小区的一条条管线,代表着有关部门的权力和利益。谁来协调、如何协调,街道做不了主,甚至区级层面也无可奈何,小区更是“望管兴叹”。至于小区内跨门经营、车棚住人、楼道广告、消防通道停车等问题,小区只能苦口婆心地劝说。
需求多样共识难。在小区管理中,有车族希望减少绿化,增加车位,而没有车的则认为,绿化不能减少。既有住宅安装电梯,住顶楼的居民,需求迫切;但一楼的居民,却很难认同。“百姓百条心”,很难形成共识,导致管理出现难度。
硬件缺陷提升难。过去的住宅设计和建筑,以简单居住为要,没有考虑未来生活需求,致使道路常挖,飞线上墙,材料落后,没办法满足飞速发展的社会和家庭的需求;致使出现小区乱象、空间狭窄、交通无序、设施缺失、配套不足等等问题。
快马加鞭,内外兼修
老旧小区改造是一项民生工程,要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兼顾“面子”“里子”,加快老旧小区实现“逆生长”,让百姓更有获得感。
统一规划,推进面貌大变样。严格按照先规划后改造、先设计后施工的要求,确定改的范围、内容、标准,确保改造项目最优、最“土”;试点先行,因地制宜,呼应居民的需求和反映强烈的、又切实可行的民生事项,通过“任务清单”制实现精准改造。
突出重点,推进环境大整治。按照“先里后外”“先暗后明”“先地下后地上”,对地下管网、管线进行一次全面的排摸和梳理改造;整治架空管线、墙面乱线,严禁楼层、单元、楼栋之间出现飞线;整治墙面、楼道、道路和绿化,建设透水路面,合理布局绿化点,选择有条件的小区开展立体停车改造试点。
以人为本,推进民生大保障。合力推进医养护一体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让居民享受“社区首诊、双向转诊、康复回社区”的分级诊疗模式;推进养老服务多样化,推行“嵌入式”社区养老服务,建设精品老年食堂,完善助餐服务体系;提高社会救助精准化,加大托幼项目建设,持续抓好既有住宅加装电梯工作,落实推进垃圾分类工作。
多措并举,推进文化大提升。着力“挖”,挖掘民间的历史传说和名人典故,推进商旅文融合,打造杭城“网红点”和旅游“打卡点”;着力“建”,建设社区文化家园,建设具有品牌价值的和区域特色的“一社一品”;着力“整”,整合社会资源,开展共建共享活动;着力“传”,推进“最美现象”“最美人物”进社区、进家庭,打响文化强区的下城品牌。
畅通渠道,推进居民大参与。着力提升居民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热情,实现居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推进小区居民公约落地;持续创新和完善居民自治机制,进一步落实“四问四权”;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作用,鼓励志愿者队伍、其他社会组织积极参与,营造共谋、共建、共管、共享的氛围。
优化完善,推进管理大创新。深化“小区管家”扩面提质,探索建立国有物业集团,实施老旧小区“物业管理”全覆盖工程,采取“点单式”服务、合理化收取服务费的方式,确保物业管理的良性循环;探索打造“未来社区”样板,建设“智慧小区”“美丽家园”“幸福家园”,提升老旧小区管理的智能性、安全性、便捷性。
加强领导,推进部门大联动。破招标关,在符合法律和项目要求的前提下,采取快捷方式,招好标、招优标;破政策关,在执行改造标准上,不朝令夕改,层层加码,层层施压;破部门协同关,市级层面建立有各部门参加的协调办事机构,区、街道加强有效对接,努力做到“零衔接”“改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