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建构与人格取向的高校社交礼仪课程教学模式研究
2019-03-10孙黎娜
孙黎娜
摘 要: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不再满足于知识理论层面,而更为关注综合素养。高校的礼仪教学是一门专业性比较强的课程,也是培养学生良好形象不可或缺的课程。社交礼仪课程的设置初衷是培养学生的礼仪思维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人文素质课程中的地位较高。基于建构与人格取向提出社交礼仪课程教学模式,是促使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一条捷径。
关键词:建构与人格取向 社交礼仪课 教学模式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不再满足于知识理论层面,而更为关注综合素养。高校的礼仪教学是一门专业性比较强的课程,与此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良好形象不可或缺的课程。由于绝大多数高校对礼仪课的教学重视程度不够,因此普遍存在教学模式单一、课堂枯燥等问题。礼仪涉及的主要内容有语言沟通、交往技巧、服饰搭配等内容,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实践性,传统教育教学手段无法满足现代社交礼仪课程的基本需求。随着心理学理论逐渐从行为主义发展到建构主义,高校的教育教学方式发生一系列转变。建构主义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相关要素(情景或意义构建等)充分体现学习重点,是一种良好的教学模式,社交礼仪课程可以借鉴该模式。
一、高校社交礼仪课程教学现状
通过搜索万方数据库或中国知网等有关文献资料,发现涉及社交礼仪课程教学模式的文献大概有30多篇,关于建构理论与人格取向的社交礼仪课程教学模式文献资料仅有3篇。有学者提出构建理念重点突出能力和目标,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互动教学方法、经典案例教学法、互动性研究方法等,在考核时注重标准化的评价方式,也有学者提出将教育、学习与考试互为有机结合,从而体现建构主义理论知识。通过培养学生的个人礼仪以及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学生崇高的品质,注重细节,充分体现出人本主义教育教学理念。通过调查230位高校学生的有关数据,发现只有29%左右的学生表示认为自己在社交礼仪中存在诸多缺陷,90%左右的学生认为需要将社交礼仪课程作为必修课。基于此现状,教师必须使用新颖的教学模式有效开展社交礼仪课程的教学。
二、基于建构与人格取向的高职社交礼仪课程教学模式研究
建构理论是一种复杂的社会学科基础知识理論,学习理论中突出情景或意义建构等要素。马斯洛学者所建构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将教师作为引导者,积极引导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内表现自我,继而实现自我。社交礼仪是一种操作性非常强的课程,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对社交礼仪课程的相关认知,本文将提出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和人格取向开展高职社交礼仪课程教育教学模式。
(一)角色模拟训练方法
在角色模拟训练过程中,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与人交往过程中灵活运用社交知识,教师需积极引导学生在掌握基础理论知识上,通过角色扮演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但是,角色模拟训练方法需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社交角度研究授课内容,从被动化学习转变成主动化学习。例如,在讲授面试礼仪时,教师可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分别扮演招聘人员或应聘人员。教师需告知学生在角色模拟训练过程中注意仪表、态度和语气等。在具体模拟训练时设计具体公司(如公司地址、具体电话以及经营状况等),明确招聘职位的基本情况,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向招聘人员介绍,并使用准确的语言。
(二)情景导入方法
采用情景导入方法,逐步引导学生认识社交礼仪中的经典案例,从而思考经典案例中的礼仪是否合理。例如,在学习握手社交礼仪时,教师至少为学生准备两个经典视频,让学生明白握手礼仪的具体表现方式,继而让学生在正式交往中合理的使用握手礼仪,以达到更好的交际效果。
(三)合作建构
教师需给小组学生设定经典社交场景,让学生合作编写剧本,建构礼仪规则。例如,将某个公司业务洽谈设定为主题情景,以四名学生为一组,扮演对接公司的接待人员,在洽谈业务中,完成社交礼仪环节,重点考查握手礼仪的顺序以及在和异性交往过程中的具体握手细节。
三、结语
综上所述,社交礼仪课程是高校中不可或缺的一门课程,近年来受重视程度有所增加。基于建构与人格取向的社交礼仪课程教学模式可内化学生的礼仪素养,和情景教学、合作学习可以高效融合,可以促进社交礼仪课程教学的多元化,使学生寓教于乐,更好地掌握礼仪课的相关知识。
参考文献
[1]汪华.基于建构与人格取向的高职社交礼仪课程教学模式研究[J].现代交际,2018,13(10):180—181.
[2]陈光谊.高职实用社交礼仪课程教学创新之我见——做好课程实践教学的四个结合[J].新一代(下半月),2010,12(9):182.
[3]刘明星.基于学生职业素质的高职课程体系模式建构[J].教育与职业,2007(02):112—113.
[4]陈冬方.个性化教学模式在《社交礼仪》课程中的应用[J].科学与财富,2015,17(11):860.